排除遺傳條件,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對個人性格影響大嗎?為何?

Oo繕變


肯定很大啊。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我們分析下小時候,我們所處的環境就知道了。小時候,我們一般人所處的兩大環境就是家庭和學校。由於我們是應試教育,學習的都是知識,而不是啟發性教育,所以我們都是在死記硬背知識,這些知識幾乎沒有觸動我們去思考,去形成我們的價值觀,性格。沒有培養我們去探索,去獨立的做事情,去勇敢的摸索未知。我們只是被聚集在一起各種死記硬背,去競爭。反而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

另外一個家庭環境,當然就顯的重要了。我們的認識社會的基本常識,基本的真善美認知,基本的是非管,基本的做事情方法,都是家裡人教育的。

但是由於家裡成員認知的淺薄,所以能教給我們的也少之又少,我說是的一般家庭,所以我們的性格形成的很不完整。認知很殘缺。當我們20歲,走向社會時,猶如一張白紙。在進入社會的前幾年,難免各種吃虧,碰壁。如果家庭環境很好,爸媽都是知識分子,經濟條件又好,爸媽又肯花時間去教導你。那你說說,是不是在你走入社會前,對你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環境了。它會影響你的很多認知和價值觀。


接納是最強大的力量


這個問題問的好,原生家庭和童年經歷對個人性格影響,非常非常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是每個家長都聽過的一句話。

特別是孩子嬰幼兒時期,唯一能長期接觸的,和獲得安全感的來源就是父母,自然也成為了寶寶崇拜,模仿的對象。這個時候家長的一言一行,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等都對孩子的潛意識形成輸送,並堅定的認為“這就是真理”!

孩子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營造,值得每一位家長“深入的思考和身心全部的付出”!

以前電視裡經常播放的《變形記》我們就不多評價了,太多成功人士,錢多的花不完,但是孩子成了噩夢!

講一個我身邊發生過的事吧!

有這樣一個家庭,父母都是普通上班族,家裡有了一個男孩後,這位要強的媽媽就暗暗下定決心,自己這輩子出人頭地的機會是沒有了,唯一的希望就是兒子。

這個孩子從小就被媽媽灌輸“你是媽媽的希望,你是媽媽的未來”“只有好好學習你才對得起媽媽”“你不好好學習媽媽就不認你這個孩子了”……

孩子的爸爸,生性懦弱,被孩子媽媽訓斥,被孩子媽媽罵“你這個窩囊廢”就像一日三餐一樣……更不要提對孩子教育,提出自己看法,建議的資格了,自然在男孩子到了合適的年齡,該接手“教育權”的時候,也躲的遠遠的。,為了不被罵,寧可在單位加班,也不願早點回家……

就這樣在媽媽“精心的呵護,嚴格的管理,日復一日的學習至上,是媽媽希望……”的環境下,上了小學,幾乎每次考試都是滿分,自然也考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

媽媽開心極了,工作也辭退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做自認為最可口,最有營養的飯菜,報各種有用的補習班……

孩子天性中喜愛的“玩耍”“小夥伴”“撒嬌”完全成了奢望……

到了初三,孩子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大了,媽媽給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你可不要沒良心,媽媽一切都是為了你,你如果不能考上清華北大,媽媽就不活了……”這一類的語言,像復讀機一樣每天在孩子耳邊循環……

在一天中午放學後,孩子對媽媽說“媽,我看你有白頭髮了啊,我給你拔了吧!”媽媽自然是開心的低下了頭,等待自己的寶貝兒子給自己拔除新添的白髮。

但是等待她的是,孩子從書包裡拿出的榔頭,一下一下,砸向了這位媽媽的腦袋……

孩子進了少管所,爸爸再也不會笑了!

心理健康比考試成績重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意識到了這一點。

清華北大發生過的“馬加爵事件”“黑熊事件”“……”值得警醒!


中年危機逆行者


原生家庭相當於環境在小孩認知,理解等方面還不夠的時候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比例: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感情不好,經常吵架,那麼孩子長大後會對婚姻產生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


超級波羅怪


原生態家庭對童年以及長大以後的好壞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影響極大,家庭和睦,父母的及時關愛,平時生活中對孩子良好的教育,這都非常重要


也對也錯123


多少會有一定的影響,還要看自我人格的形成培養過程以及社會認知行為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