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從自己開始,沒有自我,哪裡會有感知?


感知從自己開始,沒有自我,哪裡會有感知?


在汪曾祺的《孩子王》裡,那位老師是一個讓我感動的人,他讓孩子先寫出一份通順的話開始,讓他們用問文字記錄自己身邊的事,這真是很難得的。

很多孩子,寫了很多字,但那些字,可能連他們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連他們都不知其中味道。但是,如果讓他們從自己什麼著手,就會好很多,這個好指的是他們的感知才會被打開。

很多時候,我們的感知是被封存的。

就拿愛國來說,當我們在接受愛國主義時,固然是沒有錯的,但是卻未必知道什麼是愛國,沒有感知,只是抽象的。記得有一個長者說過,愛國先從你的家鄉開始。當你愛自己的家鄉時,才會知道愛國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被教育無私,好像無私是一個很光榮的事,的確,無私是很光榮的。但是多少人會知道無私的滋味?

無私的對立面是有私,但倘若一個人連有私都未必知道,又何嘗知道無私的真實味道。

有人說,有私還不簡單,哪個人沒有私心?

但是,在無私的思維鞭策下,有私往往會讓一個人變得左右互搏,這本不應該。甚至於有私是好的,因為如果人人都無私的情況下,社會的資源會消耗的更多一點。

但是,有私是被打壓的,它是一個被否定的詞彙,在每個人的心裡。

但是,如果一個人,連私都沒有了,又何談無私?

感知,從自己開始,從先愛自己開始,知道冷暖,知道酸甜苦辣,知道喜怒哀樂,知道親情友情開始。

如果,一個人沒有的自我,試問,他還知道感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