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阳城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在传说中的尧舜夏时期,阳城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濩泽邑。

阳城析城山

秦置濩泽县,治所在今阳城西15千米的泽城,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濩泽城,置濩泽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濩泽侯国复设濩泽县,属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濩泽县改隶建兴郡。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濩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濩泽县,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安平郡省入泽州,濩泽县属泽州。

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或称高平郡),隶河东道。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

宋仍为阳城,属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

金元光二年(1223年)升阳城为绩州,属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260年),勋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司侯司。

明、清时,阳城县属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合为阳城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阳城县解放。

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

1958年10月,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

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直隶山西省晋城市

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阳城古称濩泽,清康熙、雍正年间,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境内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山自然保护区。

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阳城资源丰富,能源充裕。拥有煤炭、煤层气、铝矾土、硫铁矿、陶瓷粘土、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煤炭探明储量56.18亿吨,占山西省总储量的1/10还多,是全国优质化工原料无烟煤生产基地;煤层气探明储量78亿立方米,开发潜力巨大;水资源可利用储量15.8亿方,在山西属于相对的富水县;有动植物1100多种,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有40多种,其中野生猕猴、林麝、鹿、金钱豹、大鲵和褐马鸡等极为珍稀;有野生中药材300余种,红豆衫北方罕见,山茱萸全国最佳。拥有大型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总装机330万KW,年发电量200亿度,县域内电网完善齐备。中国天然气“西气东输”管道和山西至河南煤层气输送管道穿越县境,并预留配气口。

济源周边城市5——山西晋城阳城县


阳城气候宜人,风光独特。阳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气温1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51.1%,林木绿化率达到56.7%。境内旅游景点众多,人文景观以“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为代表,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郭峪古城、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明代民居城堡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会寺等。自然风光以国家4A级景区蟒河为代表,有喀斯特地貌奇观析城山、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所九女湖等。

阳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近年来,我们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电力、煤化工、旅游、建材、特色农业等产业,形成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7.5亿元,增长6.8%,增速排全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7%,增速排全市第2,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以及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古堡民居保护利用示范县、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9年美丽中国首选文旅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