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北京历史上瘟疫流行时的济世名医

说到疫情防控,古已有之,时称“降疾”,即为控制、降低、减少瘟疫流行所作的各种努力。瘟疫是古人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泛称,亦称“大流行”。据《北京灾害史》记载:历史上北京地区疫情频发,仅明清时期出现瘟疫的年份就多达29个,地点大致分布在顺天府所辖大兴、宛平、顺义、通州、良乡、昌平、密云等地。疫情多发,医者首当其冲,北京地区治疫名医辈出,仅被收录于《北京卫生志》《北京灾害史》《名医辞典》的就有数十位。

陈念祖:《时方歇括》广布于世

陈念祖字修园,号慎修,福建长乐人,自幼家贫,刻苦习儒,兼习古代医典,苦研医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寄寓京师,行医治病,因医术高明,有“医震京都”之誉。时有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手足瘫痪,汤水不入,群医束手。陈念祖投以大剂而愈,声名大噪,求治者日盈其门。

嘉庆六年(1801年),陈念祖被任命为直隶省广平府威县知县,赴任后于公务之暇,仍为人治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大兴、宛平、涿州、良乡受灾后瘟疫流行,患者无计。陈念祖除在威县一带施药救治外,还精选一百零八种药方,编为《时方歇括》,广布于世,并令人持药方至京城,救济疫民。几日后应宛平知县之邀,陈念祖至京城行医施药半月余,被其救治者过百,均得康复。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63岁的陈念祖以老病乞归,讲医学于长乐嵩山井上草堂,并著有《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医书。

余霖:石膏重剂治瘟疫

余霖字师愚,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其父染疫而亡,余霖抱恨不已,遂习医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余霖客居北京行医。因其医术高超,门前“车马仆从甚盛,自王公以下达官贵人无不降身相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春夏间京师多疫,患者众多,余氏以大剂石膏治之而多愈,效其法者亦救治众多患者。鸿胪寺卿冯星实之姬妾患疫,数医施救无效,余氏投以石膏重剂而治愈。大学士纪晓岚目击其事,录载于所撰之《阅微草堂笔记》:“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正阳门外有多人感染了重疫,“周身斑疹紫黑”,病情很是危急。余霖闻之施以药剂,几日后疫病遂愈。

余霖所创“清瘟败毒饮”,被广为推崇,还被编为《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泻毒亦滋阴。”而今“清瘟败毒饮”已成中药方剂,仍为医家所用。

吴瑭:著有中医经典《温病条辨》

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安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其借在京检校《四库全书》之机,阅读大量古今医著,刻苦钻研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北京瘟疫流行,医界多守伤寒论治法,收效甚微。吴瑭在汪廷珍等友人力促下,出而诊治患者。他另辟蹊径,以独特的疗法治愈数十人。此后吴瑭开始行医,提出清络、清营、育阳之治疗温病法则,创制了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清宫汤及加减复脉汤等诸方。

道光元年(1821年),北京流行疫病,年过六旬的吴瑭在京城设施药站,“制苦温芳香、扶阳祛秽之剂霹雳散以救之,大获奇效”。半月余,宛平、大兴、良乡诸县慕名求医者百余,吴瑭广施药剂,分文不取,被誉为“华佗传世”。

此后他遍采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著成《温病条辨》。这部书被中医学界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学中医者必读之书。

丁德恩:“小楼丁家外科”

丁德恩又名庆三,回族,北京人,曾在崇文门外羊肉铺掌案。他崇尚医道,治学刻苦,自制白降丹、红升丹等药粉,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疗效颇佳。后在花市大街北羊市口一座小楼内开设“德善医室”,人称“小楼丁家外科”。不论是发背、疖肿、毒痈,还是疔毒、恶疮、缠腰火丹等,经他几次治疗均可痊愈。遇到患疮疡需要手术治疗而又无钱糊口者,还常助其饭费,待患者吃过饭后再行手术。遇到开刀时脓液排出不畅的患者,丁德恩就用口吸吮脓液,促其排净,患者无不感恩戴德。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北京出现疫情,“一人之死,同街数人有染”,闹得人心惶惶。丁德恩拟出预防瘟疫之方,以普通价廉的药材广施四邻,颇有疗效。几日之后,便有四九城之患者上门讨要医方,丁氏无偿以自制药剂馈之。由于丁德恩医术高超,乐善好施,时人尊称其为“丁三巴”(“巴”即“爷”之意)。

赵文魁:开创浮中按沉诊脉四法

夜读|北京历史上瘟疫流行时的济世名医

赵文魁字友琴,浙江绍兴人。祖上业医,三代御医,17岁时其父病故,遂承家学,继父业而进入太医院。1924年,太医院解散后赵文魁悬壶京门,堂号“鹤伴吾庐”,每日患者盈门。

民国年间京城瘟疫频发,赵文魁潜心研究治疫之术,颇有心得。他认为“凡温热病,莫不由内热久郁,复感温邪,内外合邪,故为高热,甚则神昏。虽然高热如炙,切不可因之而专进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他还精究李时珍脉学,以表、里、虚、实、寒、热、气、血八纲统领27脉,创造性地提出了浮、中、按、沉诊脉四法,突破古之定见。

1933年,洪涝灾害后,发生霍乱,次年又出现白喉、猩红热等疫情。赵文魁日夜应诊,出入病患之所,每天达十余家,不幸身染疫疾,但仍继续救治患者,几日之后去世,终年61岁。被救治者闻之,无不心痛,纷纷前来吊唁,并送匾额,上书“京师华佗”“燕京神医”。

来源 北京日报|作者 户力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