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鋼琴家》有句臺詞:如果你喜歡戰爭,只能說明你不曾見過硝煙 。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它情緒飽滿,節奏緊湊,像雨果的《悲慘世界》那樣讓人著迷。

整部電影,導演都在控制情緒,在這種對納粹的譴責和批判極度的隱忍剋制之中,是對是非觀念極其含蓄的表達。一口氣看下來緊張、壓抑、痛楚。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想起納蘭性德的《沁園春·丁巳重陽前》: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看完影片夜深人靜,痛哭一場,然後才得以釋放。

1、有著類似經歷的導演

片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1933年出生,他是法國籍猶太人,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反猶浪潮迫害,遷回波蘭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迅速佔領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

羅曼·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相繼被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奧斯威辛,父親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僥倖保存了性命,羅曼·波蘭斯基則逃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居住區,並通過一個波蘭農夫的幫助在二戰中存活下來。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一個親身經歷過苦難的人,最能理解苦難。他用壓抑冷靜的鏡頭拍攝出了《The Pianist》,沒有仇恨與報復,只是儘量的重現一段歷史。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體會。

從60年代開始,五十年的導演生涯中,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獲獎無數,他黑色的電影風格早已進入了影史。後來斯皮爾伯格找他拍《辛德勒的名單》,因為有著童年陰影,他拒絕了。

但在《辛德勒名單》十年之後,波蘭斯基將自己的民族感情和個人經歷都注入到電影《鋼琴家》中去。這部電影最終也為他贏得了75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成為他晚年的一部巔峰之作。

影片根據波蘭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艾德里安.布洛迪在片中出演主角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布洛迪憂鬱而冷峻的外形和這個角色很貼合,最終也拿到了當年奧斯卡的影帝。

2、九死一生的亡命生涯,讓觀眾欲罷不能。

影片講述了猶太人斯普爾曼在友人的幫助下多次死裡逃生,最終重獲了自由,九死一生的經歷讓人一路跟著心驚肉跳,生不如死。

講述時間從1940年10月31日,50萬人全部進入有高牆的猶太區。1942年3月15日一部分人運送到集中營,8月16日,很多人被運上火車有去無回。1943年4月19日,雙方開始交火,期間瓦列一直在逃命,直到解放。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影片開頭:在輕鬆的鋼琴聲中,外面傳來爆炸聲,電臺錄音的工作人員倉皇逃跑。斯普爾曼被迫停止演奏,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大提琴演奏家多蘿塔,是斯普爾曼的粉絲。

很多地方限制猶太人進入,華沙的猶太人要佩戴統一的袖標,見納粹不鞠躬要被打,不準走人行道,讓走水溝。

整個影片都體現他的善良和目之所及的悲慘

他救牆洞爬過來的孩子,他目睹殘疾老人被扔下樓,目睹父親花20波幣買了一塊糖,切成六瓣,分給家人;目睹親人被塞上有去無回的火車;目睹隨處可見的猶太人屍體,目睹飢餓的難民趴在地上吃灑了的食物;目睹一群工友趴在自己眼前被打死,目睹成堆的屍體被當街焚燒,聽朋友說火車運走的人有去無回,50萬人最後剩下6萬……

幾次死裡逃生,講述了鋼琴家從軟弱到覺醒到自救的過程

人們對斯普爾曼的評價是:太音樂了,太出名了,沒有謀略。因為出名,也讓他屢屢得以逃命。

第一次逃生:救他的人是斯普爾曼的同鄉,曾經讓他一起替德國人當警察,被他拒絕了。斯普爾曼和家人排隊上火車,其實是被拉到指定地點集中殺害,同鄉一把把他拽出來,告訴他你是去送死。斯普爾曼失魂落魄看著一車人離開,他冒充工人幫人推車,混進德國管轄的工地。

第二次逃生:在工地搬磚,斯普爾曼聽到爆炸聲,一失神,扛在身後的幾摞磚灑了一地,差點從高臺上摔下來,納粹喊他讓他下來,斯普爾曼親眼看到他們打死了十幾個年老的工友,嚇得急忙道歉,趴在地上,納粹拿鞭子抽打他到沒了力氣,讓工友把他帶走了。幾個工友清理他身上的泥,說:他這體格,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打死。給他換了一個清閒點的工作。

這期間他始終是軟弱的,被迫被奴役的鋼琴家。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第三次逃生:為了逃出集中營,他讓能出城的工友聯絡上那個大提琴手,連夜逃出集中營。多蘿塔把他帶回家,她老公是地下組織的人,幫他換好衣服,囑咐他坐火車要靠近德國區。又安排人接應,把他安置到靠近集中營的一間屋子,說:這邊比較好過。斯普爾曼說,自己也不確定是在牆的哪邊。

從這次見到多蘿塔,他開始覺醒。

第四次逃生:救助他的人被發現了,要求斯普爾曼趕緊離開。他不想走,想著被發現了就跳樓。不小心打翻了盤子,被鄰居聽到,一個女人敲門,要報警抓他,他倉皇而逃。找到了朋友推薦的緊急住處,原來是大提琴手多蘿塔家,她老公給他令找了個住處,並找人照顧他。

第五次逃生:兩週沒有食物,斯普爾曼嚴重黃疸,肝部腫大,膽囊發炎,多蘿塔見到他時,他已經奄奄一息。為他請來一名兒醫,救他一命。

第六次逃生:德國人包圍了整個樓,斯普爾曼的房門一直被反鎖逃不出去,大炮把樓炸了幾個大洞,整個大樓快塌了,德軍搜查房間,斯普爾曼爬到窗外屋頂的瓦片上,樓外的納粹衝他射擊,差點打中他。

第七次逃生:他逃到街上,看到滿街的屍體痛不欲生,正趕上納粹軍隊路過,趁著夜色,他趕緊趴下裝死,躲過一劫。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第八次逃生:他翻牆出去,到了無人區,整條街都是斷壁殘垣,他落魄的樣子像是受難的耶穌。爬進樓裡找到一桶罐頭,還沒打開就被一名德國軍官發現了。他說自己是鋼琴家,德國軍官領他去樓下彈鋼琴,此後又送他吃的和大衣。

第九次逃生:德軍撤退了,斯普爾曼穿著德軍大衣跑到街上,波蘭人開槍打他,以為他是德國人。他大聲呼救:我是波蘭人。對方問:為啥穿德軍大衣?瓦列帶著哭聲:我冷。

影片看完彈幕上很多人說:要是我早不活了,活著比死難多了……

斯普爾曼開始是軟弱的,為了求生被納粹工頭抽打,還不住央求道歉。後來工友開始讓他接收土豆,順帶也替地下組織藏匿手槍,但是他只是被動做這些。

到多蘿塔家,第一次聽說猶太人要抗爭,他說:為什麼要抗爭,抗爭有什麼好處?多蘿塔說:可以有尊嚴的死去。他說:我該在裡面和他們一起抗爭。

後來朋友都離開了,選擇自己逃生,到面對德國軍官從嚇到渾身發抖,到大義凜然談起鋼琴曲,他已經徹底成為一名革命戰士。

3、音樂是對死亡的救贖

《鋼琴師》,一部關於納粹統治下波蘭猶太區猶太人生存境遇的電影。它不僅僅在回憶苦難和殘暴的往昔,它更是靈魂對當年猶太民族卑微、軟弱的質問:

“如果你刺痛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流血?如果你逗我們開心,我們怎麼會不發笑? 如果你毒害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死呢? 如果你冤枉了我們,我們怎麼會不報復?”

這是一個猶太人在猶太區中的唸白,這段出自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鋼琴家》片頭:波蘭電臺錄製室,一架鋼琴,猶太鋼琴師斯普爾曼優雅彈奏,直到德國納粹的槍炮轟炸到波蘭電臺,他仍然醉心於演奏。

之後整部影片一直渲染了德國的血腥,他們毫不留情的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場面淒厲的如同那部斯皮爾博格大導演最富盛名的《辛德勒的名單》。

波蘭斯基從眾多肖邦的作品中選用了三首夜曲,兩首敘事曲,一首圓舞曲,一首前奏曲,兩首馬祖卡和電影結尾時的鋼琴與樂隊的Grande Polonaise,每一首都選用得恰到好處,和電影的結構、情節和場景的轉換、主人公的心境環環相扣。

電影伊始,鋼琴家在錄音棚裡錄製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平靜舒緩的開始,憂傷寬廣的基調,預示著千百萬猶太人的生命即將終止的厄運。

波蘭斯基在這裡採用的完全是史實: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正當鋼琴家斯皮爾曼在華沙的錄音棚裡錄製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納粹的炸彈無情地飄落下來。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當時鋼琴家發現有德國人回來,便抱著罐頭躲進閣樓裡。這時,樓下隱約飄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琴聲,德國軍官將這段音樂彈奏得清冷悠怨,充滿了人情,瀰漫著惆悵和無奈。

當軍官得知自己面前這個瘦弱無助的猶太人是鋼琴家時,便請他彈點什麼。他選擇了彈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是一個大義凜然的選擇,他要用生命的最後一刻,表達自己對迫害者的反抗。

德國軍官對斯皮爾曼說:感謝上帝,而不是我,他要我們生存下來那就是我們必須相信的。

音樂是一座橋樑,一座超國界的世界語。它傳遞了人類的情感和心聲,它承擔了苦難和未來。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無論是《辛德勒的名單》,還是《鋼琴師》,他們都在舒緩的旋律之中蘊藏著巨大的悲鳴,這壓抑中的苦楚,是靈魂深處的恐懼和絕望,也是劃過無望唯一的光,在冰冷苦寒的世上,等待唯一的希望。

4、戰爭中的人性

戰爭最能拷問人性,揭露人性。本片的納粹軍官,救助了鋼琴家,正如《辛德勒名單》中說的: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

一個人的好壞,與他加入什麼黨派無關,與他處在什麼環境、受到什麼教育有關。

辛德勒不但自己傾其所有救助了1100名猶太人,聽到歌德上尉一口氣殺死25名猶太人,他是沉痛的。 

在一次夜晚的酒會後,辛德勒和喝醉的歌德聊了幾句,他說:“殺人不是權力,權利是你有足夠理由去殺一個人,但卻不去殺,而是赦免。”此後歌德也曾赦免了幾個猶太人。

《鋼琴家》豆瓣評分9.1:音樂對生命的救贖,戰爭更能揭露人性

戰爭結束,辛德勒痛哭,他說對史丹說:我或許可以多帶些人出波蘭,或許可以多帶些……我當時多賺點錢就行,我太揮霍了。

辛德勒指著自己的汽車說:這輛車,可以換回十個人的生命,我要來幹什麼?他取出領針:這領針,兩個人,黃金造的,兩個人……他大聲痛哭著,像個孩子一樣,工人們上前去抱住辛德勒。

電影《弗蘭茲》裡,弗蘭茲不願參戰,戰爭打響了,他面對敵人不開槍,甚至子彈都沒有上膛。

他的父親說:我們都在為殺死別人的孩子慶祝。

戰爭的勝利者不值得慶祝,戰爭更不應該發生。

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戰爭這個東西,對於老百姓來說,終歸會是災難。在一場戰爭結束之後,不論是勝者還是負方,都必定會經歷經年的陣痛。

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 苦難不值得追求,磨練意志是因為苦難無法躲開。

聖經裡有句話說:“你必堅固,無所懼怕。你必忘記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過去的水一樣。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雖有黑暗,仍像早晨。

黑暗已去,唯和平才得安寧。


作者簡介:林之眉,皓然成長簽約作者,推麼推文化傳媒簽約作者。獨行的詩人,痴迷的語者。寫貼近靈魂的文字,給你力量,為你療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