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說到被群起而攻之的導演,繞不開羅曼·波蘭斯基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去年兩大電影集會,影人對其的憎惡與不滿溢於言表。


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主席盧奎西亞就表示,本屆影節若有波蘭斯基的影片放映,自己不會到場。


之後,其作品獲凱撒獎12項提名引發眾怒,整個董事會被迫辭職。


這還不算完,《燃燒女子的肖像》導演及主演中途直接離開凱撒獎頒獎禮,而室外的群眾更是遊行抗議。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誰是波蘭斯基?


那部反映二戰個體命運悲劇的電影《鋼琴家》,大家肯定不陌生,他就是導演。


而如今波蘭斯基臭名昭著於被指控誘姦少女的罪行,媒體對其控訴已從上世紀延續至今。


遭抵制的是他的新作——


《我控訴》


真·雙關諷刺加成。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我控訴》的故事同樣改編於真實事件:德雷福斯冤案。


一個沒有叛國的人,被誤判為叛國罪。


因一封寄給德國駐巴黎武官施瓦茨的書信,法國上層便將罪名施加在時任法國炮兵長官的德雷福斯身上。


重點是德雷福斯的猶太人身份,使得法國此後12年陷入反猶主義的騷亂中。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好在新任法國反間諜處處長皮卡爾的上任,案件有了轉機。


他發現德雷福斯關押期間,情報流出仍未中斷,並在一系列調查中發現德雷福斯的冤情。


雖證據確鑿,結局也是正義得伸,但在當時的法國,上至政府軍界,下至報業大眾,還分裂成兩派加以爭論,甚至還有為此離婚的夫婦。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說得這麼歡,問題來了——


“我控訴”,到底在控訴什麼?


首當其衝的是民粹主義


開場大遠景,落在民眾以及軍官的看客視角。


象徵國家權力的軍隊,與代表國家意志的人民,對德雷福斯評頭論足。


下對上絕對的依附,以及民眾對於國家判決不假思索的全盤接受,暗示的恰恰是民粹主義。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對於審判的暴力反應,很多電影會聚焦上層,但《我控訴》更多對準於民眾,而不是軍隊。


當左拉寫出文章提出德雷福斯是冤枉的觀點時,民眾打砸搶,燒燬左拉的著作。


當軍隊長官走上法庭前,左右的民眾高呼國家意志的勝利。


此處,沒有絕對的強權,而是由烏合之眾撐起的民粹主義浪潮。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其次,影片矛頭指向種族偏見,即反猶主義思想


德雷福斯事件引起最大風波是民眾對猶太民族的歧視。


當對於某一意志的思維開始佔據主導,那麼某一權力就會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對其他權力體系造成傷害。


這在民族方面,體現為某一種族對其他種族的詆譭。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歷史上,普法戰爭失敗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雖然成立,但極不穩定。


於是,上層加緊意識形態的宣揚,將猶太人和德國人視為法蘭西的敵人,對共和國的顛覆有著重要作用。


儘管法國境內的猶太人受到法律保護,但民眾心中仇恨的種子已經開花結果。


這也是德雷福斯事件的思想根源。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這又引向對權力主體的控訴——官僚集權


皮卡爾新官上任,看到的不是列隊歡迎的盛況,而是一個在那打瞌睡的看門人。


保密機構的門衛睡著了,誰又來守護法蘭西的大門?


所謂的機密也沒有什麼值得保密的,別人想進來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當皮卡爾到達二樓報人員的工作室,這裡與樓下門衛的環境形成一種空間上的上下對立。


皮卡爾有一個反覆的動作——始終打不開辦公室裡的那扇窗


所處的上層,密不透風。它的保密性僅對於外界,象徵上層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


室內陳設昏暗,不見陽光。既然都是上層在調查,那麼德雷福斯事件的真假與否也只有上層說了算。


調查出的不是真正的公正,而是絕對的“公正”。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正如導演在拍攝時所提到的初衷:


“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瞭解其與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相關性——對少數群體的迫害、安全偏執、秘密軍事法庭、失控的情報機構、掩蓋真相的政府和狂熱媒體的景象。”


既然要表現的內容明確了,那麼——


電影如何呈現這一控訴的呢?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波蘭斯基以懸疑片見長,但《我控訴》帶給觀眾的絕不是解密的揪心,而是一種較為客觀的古典主義敘事風格。


這很容易聯想到《鋼琴家》,畢竟兩部影片的基調都較為壓抑。


但《鋼琴家》呈現的是波蘭斯基以往的個人化表達,它是用男主的視角去觀看大主體。


無論是《怪房客》裡對鄰居產生妄想的小哥,還是《羅斯瑪麗的嬰兒》中的女主視點,都如出一轍。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到了《我控訴》中,這種主體感被削弱了。


我們沒有看到太多德雷福斯在島上的流放生活,其重點在於對被控訴對象的聚焦,以及皮卡爾的前後奔波。


哪怕是呈現皮卡爾在控訴過程中的據理力爭,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夾帶私情的剋制。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客觀性的觀感,最先體現在景別的運用上。


人物出場時,多用中景、近景別構圖,攝影機則處於觀看的位置。


另外,冷靜壓抑的影調所勾勒出的景深質感,以及四方的框架構圖中的大遠景,人物總擠在一起。


宏大歷史下,凸顯的卻是人的渺小與無力,以及對強權的不可逆。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其次是空間的運用。


拿《我控訴》中的三個重要場景來分析:


辦公室,法庭,教堂。


辦公室永遠是昏暗的,窗戶是打不開的,至於真相,也是難以尋求的。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法庭的戲,勝在構圖。


低機位仰拍群眾擁擠地分散在法庭外兩側的鏡頭,以及畫面中心皮卡爾與元帥的焦點位置。


兩側的不穩定,以及中心的穩固,在皮卡爾那是兩側向中心的壓迫,到了元帥那則是中心向兩側的震懾。


莫名的民憤,以及上下集組成的極端民粹集權,不言而喻。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而教堂,起到的是對神性的降解。


一開始,教堂裡的信徒坐在靠前的位置,皮卡爾作為政府間諜部門的人員,坐在靠後的位置。


然後,信徒離開,神父也從門內出去。


這時,傳遞情報的人出現,皮卡爾上前拿取信件。


象徵神性道德的神父離開後,被控訴的上層才敢你方唱罷我登場。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片中還有一些場景化的意象互文,比如小樹林。


被僱傭的殺手暗殺了為德雷福斯作證的律師。


當皮卡爾追逐他到了樹林時,樹枝阻擋住了去路。


影片忽然向觀眾發問:這個時代,真的還有正義可言嗎?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最近看《海賊王》,裡面有兩位海軍大將分別代表兩種正義:


赤犬代表的“絕對正義”,與藤虎代表的“真正正義”


前者,只要是海賊就全部殲滅,甚至站在了道德的陰暗面;


後者,只要自己做了違背良知的事,哪怕對方的身份是海賊,自己也會鞠躬賠禮。


當下國際局勢,民粹主義抬頭,我們口中的正義,更多是絕對的正義,而非真正的正義。


極端感性的“我覺得”,代替了沉穩理性的“我認為”,這就讓很多事淹沒在冤屈中。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我控訴》的故事,結局呈現出的“真正正義”,卻有著羸弱的表現。


德雷福斯被釋放,遇見皮卡爾,本以為要聊感謝,沒想到對方還在糾結於審判中存在的不公現象。


昏暗室內,只有一絲陽光照射進來,不是代表民粹的絕對正義,但也絕非真正正義的完全彰顯。


社會灰色的地帶還是存在的,但就像皮卡爾說的那樣:“我盡了我的職責!”


不知道頭頂的藍天會明亮到什麼程度,但“我做過,我不後悔”,便是對正義最好的安慰。


《鋼琴家》導演身陷性侵案,被殃及的作品是否無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