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法三:大棚“无孔压膜”发明者,投身蔬菜产业30载

寿光,属平原农耕区,是闻名世界的 “中国蔬菜之乡” ,寿光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时期,种植已极具规模。后来经过大胆创新,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王乐义为代表的一群寿光人,大胆尝试,从

东北瓦房店引进的“琴弦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试验成功,一场绿色革命席卷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结束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


家住寿光市古城街道野虎村的刘法三,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引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明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默默无闻奉献蔬菜产业30余载。年已67岁的刘法三,中等身材,黝黑的脸膛,岁月的年轮已爬满他的面颊。见到记者一行来访,刘法三非常热情,几句寒暄过后,便打开了话匣子。


看到广阔前景 力求精益求精


据刘发三介绍,1989年冬,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三元朱村传遍了全县,那就是从东北瓦房店地区引进改良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建造技术黄瓜嫁接技术

获得成功,尤其是冬暖式大棚覆盖聚氯乙烯无滴塑膜,并利用嫁接技术在数九寒冬季节生产出鲜嫩的黄瓜,这对多年来种植大棚蔬菜(耐寒粗菜)、研究蔬菜大棚建造和种植技术的刘法三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撼和鼓舞。1990年春天,寿光县委、县政府召集全县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人员专门到三元朱参观学习,使他眼前一亮,看到了寿光蔬菜发展的广阔前景。


参观中,刘法三细心观看了大棚骨架的结构造型,认真分析了大棚的建造工艺,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启发,使他既惊喜又着急,感触颇深。惊喜的是,我们寿光人学到了外地蔬菜种植先进经验,着急的是外地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走在了寿光的前头。


在那个时代,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已是当前全国最先进的塑膜蔬菜大棚,是塑膜蔬菜大棚由种植耐寒粗菜向种植精细菜、高档蔬菜发展的历史性大转变,大大加快了寿光县蔬菜生产的步伐。


但是,再先进也有短板,利用小竹竿夹膜铁丝穿孔压膜,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病。一个50米长的蔬菜大棚,要穿透2000孔洞才能固定塑膜,不但滴水漏气,而且造成棚内污染严重,大棚的采光和保温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深冬高寒时期,还得用火炉和木炭火加温,才能勉强维系棚内作物的日常生长,产量质量仍不理想。


经过反复考虑,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海里闪过:每个大棚都是利用塑膜来作为保温和采光的首选材料,如何使大棚不滴水,不漏气,不污染,是提高塑膜蔬菜大棚效能的关键,要使大棚发挥应有的最佳效能,绝不能再继续沿用铁丝“穿孔压膜”方式。他经过深思熟虑,开始研究如何设计一个比较理想、更为先进的“无孔压膜”日光蔬菜大棚。


经过反复探索论证,最后他选定了用铁丝或尼龙绳进行无孔压膜。

但是压膜前棚膜怎样固定,压膜线如何固定?怎样埋设坠石?压膜东西横向还是南北纵向?这种压膜方式能否适应于各类大棚骨架?能抗几级风?各种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认真查阅赵鸿均编著的《塑膜大棚园艺》和国内外多种温室大棚建造工艺的有关材料,发现除小拱棚有利用铁丝压膜以外,其它各类大棚概不见“无孔压膜”先例。刘法三深切体会到了在中外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但是他有个倔脾气,认准的事就不会轻易放弃!


刘法三:大棚“无孔压膜”发明者,投身蔬菜产业30载

▲刘法三设计的”无孔压膜“技术图纸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蜚声全县


1990年秋,为确保设计成功,他到自己的蔬菜大棚上做过多次模拟试验。就连大棚塑膜上那个穿固膜铁丝和放风带所烙的裤管,也是经反复研究才成型的。最后采用了距离较短的南北纵向压膜方式。这年冬天,一个利用铁丝或压膜绳压膜的新型日光高温蔬菜大棚终于在封冻前顺利建成,栽上了嫁接黄瓜苗。一个冬天过去了,刘法三亲手设计的新式蔬菜大棚,经受了整个秋冬风雨雪的严峻考验。


他为自己的设计的“无孔压膜”塑料大棚取名为“密闭式日光高温棚”。实践证明,这种大棚比穿孔压膜大棚的温度高出4-5℃,刘法三的棚膜一次性使用寿命延长到2年以上,棚内作物发病率大大降低,产量、质量明显提高。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很快推广全县乃至被全国的菜农普遍引用,它的试验成功,为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寿光蔬菜大棚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六代智能式大棚,但是对于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发明者是谁?


刘法三:大棚“无孔压膜”发明者,投身蔬菜产业30载

▲刘法三查看大棚覆膜状况


“无孔压膜”迅速推广 刘法三成了蔬菜专家


为了尽快将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推向社会,1991年4月,刘法三写了一封未署名的信,寄给了寿光县委主要负责人。这封信引起了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


2个月后,县蔬菜办公室领导,驱车赶到野虎村蔬菜大棚区,看到了刘法三设计的大棚后十分惊讶。几天过后,30多部大小车辆陆续驶进野虎村棚区和大街小巷,县蔬菜办的领导,带领全县各乡镇主管蔬菜生产的负责人、村干部及大棚户代表一行300多人,在一片赞誉声中参观了刘法三的“无孔压膜”塑料大棚,县蔬菜办主要领导主持了现场会,号召各乡镇立即进行大棚改造。


塑料大棚“无孔压膜”技术发明成功,在全县迅速掀起老棚改造及新棚建造的热潮。各乡镇及科技部门纷纷邀请刘法三讲授塑料大棚无孔压膜及蔬菜种植技术。


他每到一地,首先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根据作物适应性能,结合土、肥、水质精心调研后,进行科学指导种植。为满足和乡镇大面积推广的需求,他白天与菜农手把手传授技术,夜间通宵达旦,编写指导材料,他查阅多种种植技术资料,结合自己10几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集大棚建造工艺、蔬菜育苗、种植、管理、防疫、治病理论知识,为科技部门网络技术信息,编著技术材料,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法三:大棚“无孔压膜”发明者,投身蔬菜产业30载

▲刘法三被聘为科技副镇长


受聘科技副镇长 把山岭薄地变成绿色银行


1995年夏秋之交,正值大棚建造时节,刘法三被邀聘来到诸城市孟疃镇这一山岭瘠薄之地。在当时规划的建棚基地上,正是棉花坐桃,玉米抽穗之际。本来农民对大棚蔬菜种植既陌生又有疑虑,尽管作物长势不好,却是当地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为建棚而毁掉用汗水浇灌的庄稼,让大多数人难以接受,因此成为全镇大棚推广的一道难题。


为使大田农作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又保证达到建棚目的,刘发三提出了这样的设想:首先安排及时精心育苗,让建棚户吃上“定心丸”。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基建准备,待作物基本成熟,疾抢快收争时间,集中人力、机械齐上阵。边清地,边施工。建成一个,移栽一个……

他的设想提出以后,镇领导极为欣赏当场拍板:“就这样办!”


这一工程方案的实施,特别是及时育苗这一“激将法”,大大激发了建棚户自我加压的建棚热情----秋收的信息尚未传开,许多建棚户眼见自己的黄瓜苗一天天长大,便迫不及待地“宁收九成九,不收十成熟”,千方百计求亲靠友抢收玉米,争拔棉柴。一场争先恐后的建棚热潮在镇府领导和刘法三的指导下蓬勃展开。当年,孟疃镇粮、棉、大棚蔬菜全面大丰收的喜讯轰动了全市。诸城市委、市府领导多次带领各乡镇负责人深入棚区参观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刘法三以业绩卓著、知识渊博被聘为孟疃镇科技副镇长。


1999年秋,寿光市正值筹备蔬菜科技示范园,刘法三作为科技园的技术员,勇挑重担迎接着新项目的挑战。


扎根故土持续奋战 原种研发项目再结硕果


采访结束之际,刘法三向记者介绍,回忆为寿光蔬菜产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他感到无比幸福,不仅奉献了社会,还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自己研究设计的以铁丝和压膜绳压膜的“无孔压膜”技术,是在中外史无前例的状况下研究、设计并试验成功的,“可以断言,再过30年也不会有人超越这项技术!”


近年来,古城街道提出了打造“番茄小镇”的战略规划,为了发挥余热支持家乡发展,晚年再为家乡发展做出点贡献。他利用近10年时间,又对西红柿原种进行了研制,经过近十代分离,目前已分离出三四个父本和母本原种,已对杂交技术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成功。他说,人的一生就是奋斗的一生,希望这项研发成功的西红柿原种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家乡番茄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