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


“社交”中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

蒙臺梭利女士

瑪利亞·蒙臺梭利曾經說過:“不同年齡的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改變,都可比喻為昆蟲的變形。當昆蟲破卵而出時,它非常渺小,但有一定的形狀和顏色。雖然它和同類生物一樣,具有相同的需求和習慣,但是慢慢地,它開始轉變,這正是所謂的個體發展。”所以蒙臺梭利提出兒童敏感期這一經典理論,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的一個“社交”。

很多的家長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煩惱呢?當自己的孩子在一個群體中,他應該怎樣去和別的小孩友好相處,他要怎樣去解決和其他人的衝突與矛盾,怎樣去表達自己的立場,怎樣去和別人溝通與協商呢?那這時作為家長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去扮演怎樣的一個角色,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讓他能夠更好的進行人際交往,更好的與人相處呢?


“社交”中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


一、孩子3歲前的社交家長拒絕旁觀

我家的小侄子有個特別好的玩伴充充。充充他的性格呢有點急。那孩子在一起玩總會避免不了的就是搶玩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的,有時候還可能會“打起來”。那遇到孩子因為搶玩具“打起來”我們作為家長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公平處理,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誰先拿到,誰先玩”。實在不行就各自讓自己的孩子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講道理”。

3歲前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還很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和他人的衝突與矛盾,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的積極和正面的引導。在引導的過程中呢也需要雙方家長統一教育理念,不能是讓自己的孩子會分享而同伴不願意,也不能是同伴會分享而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分享是相互的,如果只讓一方分享對孩子的行為規範也會產生影響,會讓孩子覺得為什麼要我分享?我就應該得到?……


“社交”中的孩子,我們要做什麼……


二、能用語言社交,不用手

我的小侄子今年4歲了,前段時間他邀請了他的好夥伴到家裡玩,我能明顯的感覺到4歲的孩子他們之間的相處已經不像3歲之前那樣鬧哄哄的,而是能很友好且安靜的進行遊戲。但是有時也會各不相讓,爭吵個不休。那天他們在畫畫,開始的時候挺好的,突然兩個人都需要用到紅色的蠟筆,“這個是我先拿到的”“那我現在也需要這個顏色啊!”“不行我要先用”“不行我也要先用”一直爭個不停,各不相讓。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出面“調解”了“你們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有一個人畫葉子,有一個人畫花朵呢?”

4歲的孩子行為規範已經很好了,這個時期的孩子他也可以聽得明白你說的道理,父母的介入和引導只是在告訴孩子我們可以通過語言去化解一些矛盾,使用語言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強化語言獨特的魅力而不是使用“武力”。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那作為家長在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尋找解決的辦法,一起共同成長。

我們聊一聊:孩子的社交活動,我們要怎樣參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