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为什么要杀嵇康?

布拉格之冬180304215


做人,得在轨道上走着。没有骨气难以立身,没有品行难以立德。历史上的名人大家,都用手中的笔书写历史的沉浮,描绘人生的喜乐,刻画沧海横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文笔精彩绝伦,有人立意高远,有人才思荡漾。他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今天,我们说说曹魏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嵇康。他是一位特立独行、个性鲜明、不落俗套的大文豪。谈论魏晋风骨,嵇康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高度。

出生在今安徽省濉溪县的嵇康,迎娶了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有了走入上层社会的基础条件。但他有脾气,注定是一个官场的失败者。因他有才华,注定会成为一个文学家。

一封《绝交书》,撑起了他的豪迈人生和不朽品格。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写给好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在这封书信中,嵇康向好友山涛分析了自己与当时官场的“八字不合”和格格不入。

常言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人在干什么,不代表他就能干好什么,也不代表他喜欢什么。

嵇康抵触官场,不能和当时的那股子风气同流。一开始,他的内心就沟壑纵横。

尽管嵇康的好友王戎曾说,自己和嵇康一起在山阳居住了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不喜不悲,不是无喜无悲。不喜不悲其实是大喜不喜、大悲不悲。

果然,面对司马昭,嵇康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厌恶情绪。

早年,嵇康生活清贫,日子恓惶。一次,他和好友向秀在家门口打铁。就在这时候,颍川的豪门公子钟会来访。钟会在司马昭手下混得风生水起,像模像样。一看是这个家伙,嵇康埋头打铁,不去理会钟会。

钟会忍者怒火,等待许久,准备折身而返。

“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嵇康这时候发话了。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尴尬的钟会瞬间愤怒。说罢,他愤然甩袖离去。

敢惹大将军司马昭的红人,厄运一点一点逼近嵇康。

在嵇康那里吃了一鼻子灰,钟会给主子司马昭打起了小报告。“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心怀鬼胎的人往往喜欢听鬼话。

钟会这么一说,司马昭心里很不舒服。

“康欲助毌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 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钟会又补上一刀,完全把嵇康当做了司马昭的“假想敌”。

作为当时的文人领袖,嵇康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有着惊人的号召力。虽然不参与政事,但是因为姻亲,他和曹魏相对亲近。而对司马家族的本能疏远,又在钟会的离间之下,沟壑越来越大。

嵇康完全被列入了司马昭的黑名单。

既然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提早干掉。司马昭不愿意看到嵇康成为他的绊脚石。

贪权的人往往是心底阴暗的人。在钟会的挑唆之下,杀死嵇康的念头在司马昭心中迅速生长。

嵇康离枉死,只差一个噱头。

到了景元四年(263年),与嵇康相识的吕巽和吕安兄弟俩闹出了一场矛盾。哥哥吕巽迷奸弟妹徐氏,兄弟二人反目。这时候,嵇康出面调停。他劝吕安不要把哥哥告到官府,以免损害家族的颜面。

就在这时候,哥哥吕巽却担心事情某一天败露,弄得自己身败名裂。他干脆先发制人,一纸诉状先把弟弟告给官府。吕巽诬告弟弟吕安不孝。不孝是曹魏时代的重罪,吕安便被捕。

简直岂有此理!看到友人无辜入狱,嵇康出来作证。

善良有时候是有情人的宿命。

钟会知道这件事情后汇报给了司马昭。嵇康变成了成了污蔑他人的恶徒。

那时候,皇帝曹髦有名无实,形同傀儡。军国大事实际上都掌握在司马昭手中。

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嵇康,司马昭甚至不需要动一根指头。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三千手无寸铁的读书人也拦不住无冕之帝司马昭。就这样,一代文豪嵇康,就在一曲《广陵散》之后,曝死街头。

权力的魔性在于让有些人上瘾,让有些人卑微,让有些人无所适从。作为嵇康生命的最后寄托,《广陵散》萦绕在无数有志之士的心头。

嵇康走了,风骨却永远留了下来。


文踪旅迹


政治需求,以及间接的个人恩怨。

1、嵇康本是曹操的孙女婿,拥护的是曹魏政权,司马昭掌权以来,嵇康也开始作,不怎么爱鸟司马昭。

比如: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

又比如: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这是要打司马昭的脸,一路打到底呀。虽然政治意向不同,但此时的司马昭也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杀他,只是为以后嵇康身死埋下伏笔。

2、嵇康与钟会的矛盾。

钟会作为司马昭的心腹,一次去拜访嵇康,想博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士,但是却吃了闭门羹。

一步让座,而不行礼,冷言冷语:“何所闻而来?何所闻而去?”

这时候钟会也怒了,回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二人矛盾就此埋下。

后来牵涉到吕安一案当中,钟会就从中挑拨,司马昭不管谁对谁错,直接就把嵇康给剁了,可能嵇康也涉嫌谋反,但是没有史料记载。


笑尝历史百态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公元二六二年炎夏八月,一位岩岩如松、巍峨若玉,年仅三十九岁的年轻文人,神情木然而又飘逸地走向司马昭设置的刑场。临刑前,他悠然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此曲从此成为绝唱。

这位年轻人,他的名字叫稽康。他是人们熟知的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

人们不禁要问,司马昭为什么要杀这样一个人?这个人罪大恶极吗?

三国之后的那些年代,先是曹丕以魏代汉,到正始年间,司马家族经几十年的韬光养晦,蓄谋了高平陵政变,支撑曹魏的大将军曹爽被杀,随后已经沦为高贵乡公的末代皇帝曹髦也被司马昭弑杀,曹魏政权已名存实亡。

魏晋易权之际的政治风云变幻,充满了阴险诡诈,腥风血雨。在政治斗争中,无论官场还是士林,人人都朝不保夕,无所适从。于是出现了一批远离政治,蔑视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以清谈玄学为本的文化人,其中的"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向秀,山涛,刘伶,王戎,阮咸)最为出名。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稽康名气最大。这位弹琴吟诗,游心太玄,取向庄子,打铁洛阳而身长七尺的美男子,因为无视司马家族的权威,蔑视官场的阴险虚伪,终于在写了两封绝交书之后,被司马昭以"不孝"的罪名判决死刑。

稽康的两封绝交书,一封是写给好朋友山涛的。山涛字巨源,这封绝交书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原因是山涛不想在司马朝庭里做官了,好心推荐稽康来顶替他。谁想稽康不仅不领情,反而认为山涛害他,要与他绝交。这封绝交书写得很长,内容无非说,你不想做还让我来做,你是害我呀,很不够朋友,我和你拜拜了。

就是这样一封绝交书,由于稽康的名气很大,很快传到了司马昭的耳朵里,再被钟会在司马昭的跟前谗言:这是大不敬啊,此人有谋反之心。于是司马昭起了杀鸡警猴之心。

稽康的另一封绝交书,则是司马昭杀他的借口。这封绝交书是稽康为朋友吕安打抱不平,写给吕安的哥哥吕巽的。吕巽和吕安两兄弟都是稽康的朋友。这吕巽欺霸弟媳妇后,反而恶人先告状,告吕安不孝。稽康气愤不过,把吕巽痛骂一通之后,坚决绝交。

谁能想到,司马昭早有杀稽康之心,正愁找不到借口。稽康的这封绝交书,竟然为"不孝"的吕安辨护,当然也是"不孝"之人。司马家族正在标榜名教,鼓吹孝道,岂能容你如此作为?背后的真实心态,其实是你稽康无我司马,我便无你稽康。孝道只是幌子而已。

日光炎炎,鬼头刀之下,一颗年轻智慧的头颅落地,也许还有《广陵散》的余音吧?



一夫82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人长得帅,还有大才,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过着闲云野鹤的隐士生活。就嵇康这样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昭最后将其杀死。那么,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杀死嵇康,其中到底有什么隐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探究历史真相。

嵇康自幼聪慧过人,博览全书,博采众长,并且人还长得特别帅。这样一个有才的美男子,注定了他不凡的一生。果不其然,在他成年后,他就迎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崇尚老庄,放荡不羁,爱自由,向往隐居的生活,喜欢修炼养性服食内丹,弹琴吟诗。后来,他就辞官不关,跟他的竹林兄弟们弹琴饮酒作诗,不亦乐乎!

在司马昭掌权后,想请嵇康为自己的幕府属官。这个嵇康听说后,就撒丫子跑了,躲避司马昭的征辟。司马昭则死心不改,又派钟会去请他出山,遭遇了嵇康的冷遇。司马昭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嵇康的这一闹,招致了司马昭和钟会的忌恨!

后来,吕巽迷奸了弟媳,他的弟弟吕安想状告吕巽。作为吕安好友的嵇康出面调解,劝解吕安家丑不可外扬,而吕巽反诬吕安“挝母”不孝,吕安被抓。嵇康看不过去,为吕安出头。钟会与嵇康有隙,趁机中伤、陷害嵇康。于是,司马昭趁机将嵇康给斩首了。

司马昭之所以一定要杀死嵇康,主要是因为他不满嵇康的不识时务,忌惮嵇康的影响力!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是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在社会晒上拥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像这样的一个文坛领袖,司马昭一心想着收为己用,为自己效力。然而,这个嵇康却不识时务,屡次拒绝了司马昭的邀请,招致了司马昭的忌恨。

再加上嵇康迎娶了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属于老曹家的人。他不为司马昭所用,这样司马昭非常忌惮嵇康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担心他成为自己篡夺曹魏政权楼上的绊脚石。于是乎,在钟会的诬陷下, 趁机将嵇康杀了,以绝后患!

在嵇康行刑当天,3000名太学生为他请命,请求朝廷赦免了他,但朝廷没有同意。临行刑时,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时间还早,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在他弹完琴后,他叹息:“《广陵散》要失传了。”,嵇康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没招谁没惹谁,最后落得一个被杀的下场,只能说嵇康活得太有风骨了,“不识时务”!


密探零零发


嵇康,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说起嵇康,大家都会想到广陵散,绝世名曲,随着嵇康的人口落地,就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司马昭要杀嵇康,有两个原因。第一,嵇康的身份非常特殊,大家都只直到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却不知道嵇康娶了曹操的长孙女,是不折不扣的曹魏宗室成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想要取代曹魏已经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作为曹氏宗族的成员,嵇康自然是在司马昭的黑名单中。

第二,嵇康作为当时名士的代表,天下文人所崇拜的对象,在士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号召力。但是嵇康对于司马昭,一直采取的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你要让我做官,我就跑去隐居,跑去打铁,然后还顺手写了一篇绝世文章《与山巨源绝交书》,然后在加上钟会和吕安等小人一直在司马昭面前告状。司马昭正愁找不到机会收拾嵇康,逮到这个好机会,自然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以上两点,任何一点都足以至嵇康于死地,更何况嵇康两点都占了。因此在司马昭眼中,嵇康都是非死不可的。


小镇月明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句谚语让大家对司马昭耳熟能详。但司马昭还杀了一个看似与他毫无瓜葛的文人嵇康,这是怎么回事呢?要探明其中的深意,我们应先对两个人物有所了解。

司马昭,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中为子尚),河内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而嵇康,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是当时的文人领袖。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据说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后来他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不过嵇康后期隐居不仕,屡拒为官。最后,他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钟会确实是害死嵇康的直接推手。钟会早年极其崇拜嵇康,曾为了让嵇康看看自己的文章而把写好的作品从墙外丢进去。后来钟会带着一大群人再度拜访,专心打铁的嵇康却没好好搭理他。奇行高节的嵇康让钟会颜面扫地,钟会便对嵇康怀恨在心。

钟会紧盯着嵇康,发现一点问题就赶紧抓住机会落井下石。他在司马昭面前大肆罗织嵇康的罪名,最终把嵇康推向屠刀。但这其实不是嵇康被杀的主因,钟会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烟雾弹。嵇康被害的关键还是在司马昭,司马昭要是不起杀心,那钟会说什么也没用。

嵇康属于和司马昭对立的一方。嵇康属于支持正统的文人,而司马昭是意图篡位的乱臣贼子。嵇康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就是表现对司马昭乃至整个司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装虚伪的蔑视。他所有与主流相悖的言行几乎都是在撕扯司马氏假仁假义的外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就是:“别人都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了。”

当时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久闻嵇康的大名,于是备厚礼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听说司马昭要他出仕为官,于是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仔细想来,这和当初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何其相似呢?可惜司马昭没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便对嵇康怀恨在心。嵇康扯了司马昭的遮羞布还不接受招安,司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而就在这段时期,同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好友山涛升了官。山涛好心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但当时司马昭夺权之心人人皆知,嵇康一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辅佐司马昭。他还给了好友一封长信,后人称之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作为文人领袖,嵇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司马氏,实际上给司马氏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领头羊都这样不支持当权者,其他文人多多少少都会对司马氏产生别的想法。这对于急于加强自己控制力进而篡位的司马氏来说,嵇康实在是可恶至极。

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成为了嵇康被杀的导火索。与嵇康交好的吕巽、吕安兄弟反目,吕安被哥哥指控。嵇康坚信吕安无罪,主动为他作证。结果钟会抓住这点,说嵇康替朋友做伪证。司马昭因此大怒,下令杀了嵇康。事后,司马昭也后悔,可是为时已晚,人死不能复生。

可以说,嵇康最后是死在了小人手上。这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这些小人,以自己的度量揣测他人,极尽手段发泄自己的情绪,最终伤人伤己,钟会是,司马昭也是。


邓海春


关键是嵇康与司马昭思想不一致,他扯了司马昭的遮羞布还不接受招安,司马昭自然要拿起屠刀。

嵇康属于看司马昭不爽的一类人,他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际上是对司马昭乃至整个司马家族以“名教”——也就是儒教包装虚伪的蔑视,他所有与主流相悖的言行也都是在撕扯司马氏假仁假义的外衣。套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就是:别人都假装正经,我只好假装不正经了。这自然也会令司马昭不爽。

嵇康有过两次拒绝出仕的反招安举动:一是司马昭让他当官他不当,找地方躲了起来;二是山涛举荐他不买账,还慷慨激昂地写了封绝交信。作为曾经志同道合的老友,山涛应该清楚嵇康的三观和性情,这个自取其辱的举荐着实令人费解。更为吊诡的是,山涛很可能将这封信拿给了司马昭看——裴注三国志引《魏氏春秋》中说,“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说明他知道信的具体内容。而一封数落自己的私信山涛不大可能随便给人看,除非向主子汇报。不排除这次举荐源于司马昭的授意。

此事最受刺激的其实不是山涛,而是司马昭,因为嵇康拒绝的是他司马家的职位,绝交信也处处戳到司马昭的痛点。不能招安为我所用,那就杀之以绝后患,这是司马氏一贯的处事风格。嵇康拥趸众多,影响巨大——临刑时“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死后“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司马昭无论如何放心不下。而嵇康曹家女婿的特殊身份——他老婆是沛王曹林的女儿,也让司马昭如鲠在喉。

司马昭牵强附会的杀人理由也证明了这一点:吕巽诬陷弟弟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护了几句就被一并收监。这时钟会趁机推波助澜,说嵇康“害时乱教”,把他比作历史上两个非主流的教科书式人物——华士和少正卯,并诬陷嵇康想帮毌丘俭谋反。上升到性质问题,嵇康是无论如何活不成了。

钟会对嵇康的死确实没起好作用,奇行高节的嵇康曾让他颜面扫地——当年钟会慕名拜访,专心打铁的嵇康没好好搭理他,他不会错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但这不是嵇康被杀的主因,关键还是在司马昭,他要不起杀心谁说什么也白搭。


路卫兵


首先,司马氏本是篡立,晋朝江山是从曹魏手里夺来的,因此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粉饰舆论,倡导礼教,大谈仁孝。对当时的名士望族进行了打压和拉拢,对于不合作者大肆杀戮,制造政治高压。这就是嵇康所处的政治环境。

其次,嵇康与魏宗氏婚,也就是说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司马篡曹,他作为曹氏外戚,自然是监控打击的对象。

自身性格来说,嵇康喜谈老庄,爱好玄学养生,越名教而任自然,讲究真名士自风流,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们这种倡导,与当时司马氏的统治者提倡的礼教显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合作。孙登曾经评价嵇康:“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对嵇康的前途提出了担忧。事实上嵇康确实比较倔强,山涛推荐他去当一个官职,他认为这是对他个人意愿的强烈违背,为官束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其实就是不愿当晋朝的官员。而且他愤然写了历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得罪了当时皇帝的红人钟会。昔日他和向秀在大树下打铁,钟会去拜访他,他不为礼,锻而不缀,就是说当朝权贵去拜访他,他爱理不理,继续打铁,钟会临走的时候他才问了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来了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其实是表达了他对嵇康倨傲清高,不与当局合作的不满。果然,回朝后他就向皇帝进言,说嵇康才华高又不合作是个祸害,而且污蔑他曾经参与谋反。司马昭本来就对他这个魏宗室的外戚有所猜忌,这下谋反的罪名触动了皇帝的杀心。于是被刑于东市,孙登所言,竟然一语成呈谶。


亮亮学文学


司马昭杀嵇康是因为嵇康不给司马昭面子,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嵇康是个“不尿”领导的狂士,司马昭觉的嵇康是个人才,屡昭嵇康出仕为官,但嵇康断然拒绝,狂妄不羁的嵇康因此得罪了司马昭。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嵇康卷入了一场官司,司马昭认为嵇康替朋友做伪证。司马昭因此大怒。这时钟会乘机报复嵇康,因为嵇康之前得罪了钟会,钟会趁机落井下石,陷害嵇康,几件事情的叠加影响,让司马昭杀了嵇康。事后,司马昭有点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人死不能复生。


(司马昭)

一、嵇康,做人不要太狂妄。

嵇康是魏国后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是曹操曾孙女女婿,也是“竹林七贤”成员之一。

竹林七贤是由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组成的“小团体”,这七个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当时司马昭是魏国大将军,久闻嵇康的大名,于是备厚礼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嵇康听说司马昭要他出仕为官,于是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仔细想来,这和当初司马昭的老爸司马懿躲避曹操的征辟何其相似呢?司马昭没有曹操的肚量,遭到了冷遇对嵇康怀恨在心。

后来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升官了,他就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当时司马昭篡魏之心人人皆知,他想笼络人心,也想让嵇康出山,但嵇康想到自己是曹魏家的女婿,说什么也不辅佐司马昭。

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信中拒绝了山涛的荐引,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说自己性情懒惰散漫,不堪约束,坚决拒绝出仕。据说司马昭听说后,恨的牙痒痒,叔夜啊叔夜(嵇康字叔夜)看你犯到我手中!咱们走着瞧。

二、嵇康得罪钟会。

钟会是钟繇之子,也是官二代,钟会在灭蜀国时,是镇西将军,后来造反被司马昭杀了,这当然是后话。

钟会从小就很聪明,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小伙子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典型的大少爷派头,但是嵇康不尿他,别看钟会得瑟,在嵇康面前老老实实的,嵇康从不买他的帐。

有一次,钟会又去拜访嵇康,当时嵇康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打铁。嵇康正和好友打铁,钟会去了,站在旁边就看,嵇康也知道钟会来了,就是故意不理他,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的意思是说,你听到了什么而来,你见到了什么而去?钟会答,我听到了所以来,我看到了所以去!

换句话说就是,嵇康:看什么看,钟会:看你咋了?不服气啊!当时钟会小心眼,就记恨上嵇康了。



三、嵇康卷入了一场官司。

这场官司是这样的:吕安和吕巽是异母兄弟,他俩都是嵇康的好朋友,他哥哥吕巽是司马昭的长史,景元三年(262年),吕巽看上弟媳美色,灌醉吕安的妻子徐琅后,迷奸了她,当徐氏清醒后,羞愧难当,自缢而亡,吕安将之告到官府,同时也把这事告诉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嵇康。

吕巽求嵇康为自己斡旋。嵇康觉得两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于是劝吕安家丑最好不要外扬。由于嵇康的出面调停,吕安终于撤诉。谁知吕巽怕受人于把柄,遂反诬吕安不孝。司马昭于是将吕安拘捕下狱。嵇康受到了牵连,司马昭认为嵇康做伪证,也把嵇康拘捕入狱。本来嵇康也够不上死罪,是钟会乘机陷害嵇康,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钟会意思是说,嵇康有卧龙之才,既然公不能用,留着他也是一个顾虑,不如趁早杀了他。于是司马昭下令砍了嵇康和吕安。


秉烛读春秋


\t魏甘露五年(260年)四月魏帝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朕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并且率领宫人300馀人讨伐。

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魏元帝。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

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会威胁司马氏政权,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民间巨大的影响力足以动摇司马家族的统治,消除舆论的威胁,消灭造成舆论的人,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嵇康虽奇才伟岸,龙章风姿,无奈生死由人!悲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