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孤立的东吴,为何还能坚持17年?

用户64589163


司马昭吞并蜀汉之后,孤立的东吴,为何还能坚持抵抗17年之久?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第一、东吴占据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长江,易守难攻

江东有长江天险,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魏国短时间内并没有克制的方法。而且魏国在当时的强大也只要是偏向于陆军强大,而水军依然十分落后,赤壁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尤其是在东吴成功地占领了荆州之后,更是独占长江天险,想要一举拿下是要费一番功夫的。

当年的长江可谓是真正的天堑,古时候不知道多少大军在面对长江时都只能望洋兴叹,后世每次北方军队南下,都很难有损失较小的,所以如果魏国想要从北方南下江东,必然十分困难。

而当时邓艾虽然也说过应该趁着灭蜀的君威,直接从蜀地攻入东吴。但这样同样有不少的困难,首先就是蜀道之难,颇为艰险,难以大量行军,其二就是蜀国新败,从当地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保障。而从魏国运来,那无疑就更为麻烦了。

所以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条南下的可行路线,那就是走江陵,而江陵却又是出了名的城池坚固,当年曹魏的曹仁就是依靠着江陵之便,成功地抵挡了周瑜大军近一年。而东吴一样对此地极为重视,几代大都督都在江陵经营了多年,贸然进攻,实在是难以功成。

第二、常年战争魏国国力也有很大损耗

当时的曹魏刚刚打下蜀国,而蜀国当地的百姓在蜀国一直以来以“”名的治理之下,一直以来都对曹魏没什么好印象,刚刚占领蜀汉的曹魏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管理。否则,蜀国就很容易出现暴乱。

如果在这个时候,急切地又对东吴发动攻击,就会导致战线拉得太长,一旦蜀国出现什么问题,曹魏就很容易出现头尾难以兼顾的情况。所以在这个时候,曹魏根本就做不到分散精力去攻打东吴,这样是讨不到好处的,还白白浪费人力和物力。

第三、魏国新帝登基,需要安抚百姓和管理群臣

当时司马氏的老大司马昭在消灭蜀汉后不久便去世了,而一个国家另立新主,也就是司马炎上位,还是有很多事情需要做的,也就无暇顾及东吴了。

司马炎需要对内部势力进行安抚和整顿,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上位,这个时候无暇顾及东吴,司马炎需要稳定内务。因为当时司马氏对国家的统治本就不算完全稳定,曹魏的旧党实力依旧极为强大,这一点可以参考汉末曹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看管控制或者消费前朝势力。因为一旦他们趁机发动暴乱,那可不是说着玩的,攘外必先安内,内部的威胁那是釜底抽薪了。一旦发生,是远远比外部敌人更加可怕的。

而且当时的东吴就算短时间灭不了,也不可能对司马氏带来什么威胁,当务之急就是要把内在势力安定好后,才能够一致对外。比较当时的司马炎是真正地效仿曹操取代了前朝的,如果以前曹魏的旧势力还能忍,比较那时候的曹魏起码名义还在,而现在是名头都没了。

为了防止曹魏死灰复燃,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上,司马炎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因为一不小心,司马氏的统治就会遭到威胁。

第四、魏国短时间没有合适的将领

灭蜀国,主要靠的就是钟会和邓艾这两位大将,这也就是魏末晋初天下最厉害的两位大将,尤其是邓艾,在灭蜀之后更是积极建议立刻兴兵讨伐东吴。

可是在灭蜀之后,这两位都都在短时间归天了,钟会叛变战死,邓艾好大喜功,在巨大胜利面前,他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的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他甚至还派人在绵竹把作战中死亡的战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观,用以宣扬自己的武功。

但是邓艾也因此而被司马家忌惮且不喜,在钟会提出邓艾有反心之后,就被司马家弄死了。

毕竟狡兔死走狗烹嘛,任何一位领导人也不会喜欢这样一位功高盖主且自以为是的大将,对上位者的威胁确实太大了,不管是真是假,总要以防万一。

第五,吴国依然具有相当的势力

虽然说唇亡齿寒,蜀国被灭之后,吴国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孙氏集团割据江东数十年,仍有一定的实力尚存,尤其是江东依然具有不少人才,首先就是陆逊的儿子陆抗。

陆抗常年领兵打仗,镇守江陵,和其父亲一样,多次扶东吴大夏之将倾,破碎魏晋等试图从襄阳南下的计划,其出色的个人能力让晋国不得不为之忌惮。而当时晋国没有哪一位军事家能够说自己能够稳胜陆抗,毕竟邓艾和钟会都死了。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无疑是东吴的一大保护伞。

此外,东吴的军事实力依然相当不错,相对于蜀汉来说,东吴的实力也要强一些。单从人口数量来说,当时东吴有52万户,320万人,而蜀汉却只有28万户,94万人。兵力方面呢,东吴有23万,而蜀汉仅有10万。再加上东吴的地盘也更大,所以在各方面,东吴的实力基本上都是蜀汉的两倍以上。

而晋国在灭蜀之后,自身的损失也不少,相比于吴国,其实当时并不占多大的优势,所以不急于在短时间对吴发动总攻。

综合来看,吴国能够在盟国灭亡之后,独自坚持17年之久也在常理之中。


历史龙元阁


先说答案,因为晋国在十几年中除了东吴还要对付另一个强敌,并且这个强敌对晋国政权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吴蜀,甚至在此之上。

让我们回到公元268年,此时蜀国与魏国早已灭亡,汉魏之争已成为过去,刚刚登上皇座的晋武帝司马炎正在为河西、陇西连年的旱灾头疼。

河西地处晋帝国统治的边缘地带,在这里有大量少数民族——鲜卑人繁衍生息,自古以来,西北的游牧民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出于稳妥考虑,司马炎派遣了素有悍将之称的胡烈去镇抚此地。

胡烈久为边将,当年灭蜀之役就有他的参与,但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却一窍不通,结果激化了汉胡矛盾,河西鲜卑秃发部首领匹孤的四世孙——秃发树机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接下来的九年中,他将成为挑战晋帝国的最强者。

公元270年六月,秦州刺史胡烈率军镇压秃发树机能,这位参与灭蜀之战的悍将,竟然一战即溃,兵败身死,秃发树机能一举拿下高平,晋国的援军刘旂竟然畏敌不进,坐看高平城沦陷。

晋武帝司马炎没有时间为胡烈惋惜,他下诏命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将军田章率一起去收拾秃发树机能。石鉴与时任东羌校尉的杜预发生矛盾,杜预便是未来的灭吴总帅,他知道这个鲜卑酋长不好收拾,便反对贸然出兵,但被石鉴诬陷,被解除了官职。石鉴自己讨伐秃发树机能,依然无果而归。

西晋军队和鲜卑军队经过一年多的交战,秃发树机能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联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晋,紧接着,树机能又在青山击杀了同样参加灭蜀之战的老将牵弘,连败凉州刺史苏愉,一时间关中板荡,司马炎寝食难安。

到了278年的时候,晋国凉州军事糜烂到了极点,在武威晋军再一次被大破,扬州刺史杨欣战死,次年,秃发树机能攻下凉州,诸葛亮姜维几代蜀汉人没做到的事情,竟然被一个鲜卑异族实现了。

司马炎,这位以后将统一三国,开创全新时代的君主感慨不已道:

秦凉二境,比年屡败,胡虏纵暴,百姓荼毒。遂使异类扇动,害及中州。虽复吴蜀之寇,未尝至此。

司马炎认为,就算吴国蜀国加起来,也没有这一个鲜卑酋长的威胁大。公元279年,树机能与马隆激战,意外战死,这场秦凉之变才落下帷幕。第二年,晋国没有后顾之忧,才兴大军南下,灭亡了吴国

在历时九年的战争中,秃发树机能带领河北鲜卑屡挫晋军,为了镇压河西鲜卑,司马炎几乎将晋朝名将尽数派遣至西北战场,前后丧失了了四名驰骋西北的封疆大吏,可以说,树机能有效的消耗了晋国的力量,使得晋国无法从秦凉战争的泥潭中抽身而出,在客观上为吴国的延续提供了生存空间。




吟风社


公元263年,,邓艾“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自蜀国小路,绝险之地直达蜀国都城,并且大败诸葛瞻,同年11月,蜀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79年,司马炎派遣20万大军,兵分六路,进攻吴国,势如破竹,次年,攻下吴国首都建业,吴主投降,吴国灭亡。

那么司马炎攻下蜀汉后,东吴为什么还可以坚持17年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蜀国被灭之后,邓艾,钟会等大将相继被司马炎所杀,因此,对于当时的魏国而言,还没有可以领兵攻吴的将领。


第二:司马炎当时刚刚登上皇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而且,当时内部的争议很多,还不得民心,因此需要时间去整顿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第三:当时司马炎除了东吴这一敌人之外,还有宁一个威胁,那就是鲜卑人,鲜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一大威胁,他们占据着辽东等地区,可以说是虎视眈眈着魏国这一块肥肉,公元270年,鲜卑人进攻中原,同年司马炎分别派遣胡烈,杜预等大将前去镇压,结果,反而连失数城,甚至连凉州都丢了,而一直到公元279年,秦凉之战才落下帷幕。这一场战争很大程度上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拿下吴国。


第四:蜀国灭亡之后,当时的吴国的国力还是很强盛的,同时吴国有长江为天险,并且当时还有陆抗这些名将,可以当时的吴国易守难攻,一直到后期,出现了孙亮,孙皓这两位败家子,把吴国败的差不多,这才使司马炎可以轻松灭掉吴国。

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一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只是最后吴,蜀都成为了魏的陪衬了吧!


一缕风尘854


其实如果吴王孙皓再贤明一点的话,东吴肯定不止坚持17年。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东吴实力比蜀国强大

三国时期,魏国有人口400多万,蜀国只有90多万,而吴国有200多万。那个时候人口多就意味着你可以种更多田,收更多税。同时兵力也更强。可以说打战,百姓是老本,是基础。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连年征战,出兵北伐,实力大大削减。东吴则在休养生息,实力不断增强。



二:东吴地理位置优越

曹魏政权虽然国力强盛,但由于在北方,除了要对付蜀汉和东吴之外,还需要部署军队防御草原游牧部落。很难集结足够的兵力一举消灭东吴。东吴有长江天险,很多人这时候会说:蜀国也有各种关隘啊。但东吴除了有长江天险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魏国要想一举消灭东吴,就要花大价钱和时间打造一支可以和东吴交战的舰队。而北方人是旱鸭子,造好船了还要适应训练,这就需要很长的时间了。



三:魏国内部斗争

魏国在消灭蜀国后,军队已经很疲惫了。两年之后,司马昭又突然死亡,他儿子司马炎逼迫魏国皇帝退位,自己建立了西晋王朝。朝廷刚建立,司马炎肯定要把精力放在清除曹氏家族势力,巩固政权上面。断不敢轻易率军征战东吴,不然那些魏国老臣发动政变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东吴实力是可以和魏国抗衡的,但可惜东吴主公孙皓是个暴君,不懂得用人之道,听信谗言,最后西晋军队进攻时,一败涂地,三国终于归一。


历史小潮人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邓艾、钟会两路大军伐蜀,冬,蜀亡。两年后,司马炎篡魏称帝,建立晋朝。而仅剩一个东吴,直到280年才被晋所灭。这期间隔了长达17年的时间,是东吴实力过于强劲,还是晋无灭吴之心?实际上主要是晋陷于自身,暂时抽不开身。司马家族篡位,内部自然是不稳定的,需要时间稳定刚建立的新生政权。

司马炎于公元269年,令主战派大臣羊祜出镇荆州,与东吴名将陆逊之子陆抗对峙,在272年的西陵之战中被陆抗击退,导致只要陆抗这位东吴名将只要存在一刻,晋朝就不敢轻易发兵灭吴。后来,终于274年,陆抗去世。羊祜立刻上表表示现如今陆抗已经去世,孙吴无可用之名将,吴主孙皓残暴不仁,此时不伐吴,更待何时?碍于朝中大臣贾充等人发对伐吴,司马炎也是有心无力,伐吴之事暂且搁置6年。

当然,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晋陷于内部危机,抽不开身。公元270年,西北秃发树机能叛乱,占据三州,司马炎踌躇于此,忙着平乱,更无暇顾及东吴。而且,晋发生天灾,“武帝泰始七年,五月闰月旱”“八年五月,旱”“九年,自正月旱,至于六月,祁宗社稷山川”,接连三年的大旱,需要晋朝安抚民心,休养生息,如果此刻发动灭吴之战,要耗费大量民力、财力,对于此刻的晋来说不可取。

发动战争,尤其是灭国级别的大战,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国力是不会悍然发动的。就这样,到了公元279年,司马炎终于决定灭吴。羊祜年老病重,临终前推荐杜预代替自己为帅,晋朝出动了20万的大军,吴依靠长江天险,于江中置铁链,阻挠晋军过江。而晋军烧毁铁链,楼船大进,攻克东吴京都,仅仅花了4个月,就灭掉了东吴,完成了统一。晋准备还是挺充分的,短时间内一鼓作气灭了东吴。


熊猫吃竹论史


东吴后期政局混乱,国家政局动荡,但东吴之所以能坚守17年才被司马昭灭掉,是因为有长江天险作屏障,加之后期东吴出现了陆抗、陆凯等大臣全力支撑东吴,才使它得以苟延残喘,多维持了十多年。

东吴末帝孙皓即位后,曾一度实施改革,施仁政治国,并下令抚恤国内军民,得到吴国军民的赞誉,可由于东吴当时国力已经被他的前任孙亮等人消耗很多,所以,孙皓并未能坚持太久,就开始失望了,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彻底扭转吴国的颓势。于是,他开始挥霍自己的欲望,实行残暴统治,再次将东吴搞得民怨沸腾。

另外,司马炎这边刚灭蜀汉后,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休整和消化,才腾出手来去灭东吴。只不过这个过程时间稍微有点长,公元279年冬天,晋武帝派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晋军伐吴可以说是一路高唱凯歌,所到之处基本都土崩瓦解,极少遇到抵御的人。第二年三月,孙皓见东吴大势已去,只得听从大臣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浚营门。晋将王浚接受了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

至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全部归晋。吴国灭亡时,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文/讲史论教)


市井讲史


首先,对于东吴来说,之所以还能坚持17年,离不开长江之险的地理优势。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在人口、士兵数量、经济等方面均远超蜀汉和东吴。而对于东吴和蜀汉,之所以可以抗衡强大的曹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险可守。就蜀汉来说,有山川之险,也即蜀道艰险,易守难攻。而就孙权建立的东吴,也有长江天险可守,这也是赤壁之战获胜的重要原因。

除了长江天堑之外,对于后期的东吴,还拥有陆抗等名将,这也是其得以坚守的基础。

其次,虽然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士消灭了蜀汉,但是,到了公元265年,也即蜀汉灭亡的两年后,司马昭就去世了。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因为司马昭的去世,司马炎等司马氏的第一要务不是消灭东吴,而是确保其内部的稳定,防止曹魏势力的死灰复燃。

即便是司马炎成功篡位后,也需要首先维护自己内部的团结。

再者,在司马昭去世后,晋国作为一个新建立的王朝,不仅要处理自己的问题,安抚各方势力,而且,对于刚刚占据的蜀汉,晋国也需要全力安抚。对于刚刚平定不久的蜀国,因为刘备、诸葛亮的多年经营,自然在心理上是朝着蜀汉的。比如诸葛亮去世时,益州百姓就非常悲痛。由此,对于刚刚建立的晋国,需要加强对蜀国的安抚,等到能够全面掌控蜀国后,才是对东吴进军的良好时机

。否则,一边对东吴动武,一边又要面临蜀地叛乱的问题,晋国的压力就大了。

最后,对于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虽然魏蜀吴三家争霸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但是,对于魏蜀吴这三个国家,几乎都面临边境少数民族的问题,不如蜀汉要征讨西南孟获。而就晋国来说,北边的鲜卑族是其重要威胁。对于历代中原王朝,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一个强劲的敌人。而西晋为了对抗鲜卑族势力,确实耗费了巨大的人力、武力。

由此,司马炎用兵北方,也是东吴孙皓可以苟延残喘的重要原因。


情怀历史


其实说东吴能够坚持17年一说,乍听之下,貌似东吴实力强劲,挡住了晋国的兵峰,实则并非如此,东吴能够安然这么多年,实在是最大的原因出自于晋国自身,而与东吴原因不大。

首先,司马昭灭亡蜀国是在公元263年,蜀汉之亡对司马昭的晋王之路而有着巨大的帮助,从此司马昭称王,可是才过两年司马昭就去世了,到265年司马炎继位,他的主要目标是内政,对于接手蜀汉的管理以及晋国内部的朝政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司马炎致力于皇帝之路,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就令曹奂禅位于他,成为名副其实的晋武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稳定司马炎的统治地位。

再次,晋国河西、陇西之地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连年的灾祸使得地处于河西边缘之地的鲜卑民族反叛了,接连这其它几个少数民族一起叛乱,一时间晋国朝野大震,最终整整九年的时间,晋国之内能征善战的兵将都派过去平叛,死伤不少,不少大将也死去了,就连司马炎也感叹,鲜卑等民族之乱比起蜀吴之祸也是不遑多让。

第四,东吴有陆抗、陆凯等大臣于孙吴的支持,陆抗曾经以三万全歼叛军并击败西晋的八万援兵也曾一度延续了东吴的国祚,再加上其长江天险。

孙皓是东吴末代帝王,为政残暴不仁,骄奢淫逸,一度引起朝政的混乱,如果不是因为综上所述的原因,特别是因为西晋被国内之事羁绊,那么灭亡蜀国之后,过不了多久吴国也将步入蜀汉的后尘,之所以能支撑17年还是因为其气运所致。


历史风云天下


不是东吴能撑,而是司马家族在当时发生了很多事,使得他们不敢尝试也没精力尝试。在当时,司马昭灭蜀的时候发生了钟会叛逆独立,直接造成了魏军内部的火并,造成多名大将身死,比如邓艾父子等。至钟会被杀后当时伐蜀的正副主帅均死。而钟会家族在关中影响力非常大,直接灭族导致司马家族在关中相当难立足,凉州叛乱四起。

其二,司马炎篡位!司马家族篡魏发生在灭蜀后的隔年,这本身就是犯天下之大不讳,又是在如此匆忙的情况下,司马炎为了能够成功篡位,许诺给豪强们太多的特权,整个国家府库都被搬空了。由此可见晋武帝也是那种操之过急的人,这个操作直接导致尾大不掉,是晋国后期灭亡的主因。

最后,水师部队的重建。灭吴需要水军,可是蜀魏两国都没有水军。晋国需要重新打造水师舰队招募水师人员,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操作。这也就有了羊祜经营襄阳,重建造船厂,编练水军。


优己


三国末期这段,读的少,又重新翻了翻书。总结了几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吴国实力本身不弱

我们看《三国演义》后期描写的主要是蜀国和魏国的征战。甚少写吴国,不是他存在感低,实在是他北上发动战斗的次数太少。缺少战争。战争少,他内部发展相对来说还是不错了。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还有名将陆抗坐镇,又有老将丁奉勇武不减当年。

二、晋国需要时间稳定内部

灭蜀之后,司马昭就死了。紧接着司马炎逼迫魏帝退位。自己建立了晋国。他的内部是不够稳定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巩固政权。虽说在这段时间没有发生过大叛乱,但是如果和吴国开战,会不会有人造反这很难说。所以他需要一些时间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三、名将的缺失


灭蜀成功后,先后杀死了邓艾和钟会。晋国这时候并没有很出名的将领出现。后期虽有名将羊祜(夏侯霸的女婿),却再没有出现另外有实力的统帅。最后组织灭吴的将领还是羊祜推荐的杜预。

只内部稳定和出现名将也不能轻易灭掉吴国,还得需要吴国内部发生变故。在羊祜推荐杜预之前,曾有这样的判断:

祜曰:“孙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占而克,若皓不幸而殁,更立贤君,则吴非陛下所能得也。”

吴国的名将陆抗和丁奉也相聚去世,孙皓的残暴加速了吴国的灭亡,当以上条件都达成了(17年其实也不算多吧),灭吴就轻而易举。

我是虹猫大侠,喜欢的朋友加关注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