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那种地,是按着习惯种,还是根据市场大环境调整种?为什么?

药肥引领未来


我这边是按着习惯种地的关中平原,每年公历6月中旬左右种玉米10月中旬收玉米,10月底种小麦。来年6月6日前后收小麦。玉米在地里长4个月小麦要在地里长8个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都30多了,从小都是这样的。土生土长农村人。


关中璐璐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生活在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的苗寨里,我们种菜是按习惯种,只为了自给自足,离市场太远,所以从来没有了解市场,赶场天我们还要去买点肉,菜呢。

目前我们村也赶场了,但都是外面的人拉菜,拉货来卖,外面有大棚,很多菜冬天都可以有,而我们乡下只能接季节吃原生态的家常菜。





家居大勇


您好,对于种地,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我是不陌生的,马上不惑之年,虽然下地干活儿不多,但还是非常了解的,就拿我们这边平原来说,现在还是以种植普通农作物为主。说到这里,想起了童年,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在地里,大人们干活,我们在地里玩耍,度过了非常快乐的童年,那时候,人们还主要是依靠种庄稼生活,春耕秋收,依靠值小麦、玉米、棉花等为生。现在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这里还是习惯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只不过是,现在都是机械化了,空闲的时间多了,青壮年平时外出打工,当春耕秋收的时候回来忙几天,日子活的也算富裕。为什么还是习惯传统统的种植,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 一、这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种地变得非常简便,既省时又省力,人们的空闲时间多了,外出务工成了村民一个主要的挣钱方式,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平时村儿里,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着传统的思想,还是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外出务工的人们,精力也就不放在种地这方面了,所以我们这边儿还是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
  • 二、村儿里面缺少农业致富带头人,其实现在村民的思想也逐渐开放了,加上现在国家对农业非常重视,有非常多的优惠政策,如果有农业致富方面的带头人,分析市场做好调查,会有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留下来,共同农业致富,发展家乡,毕竟他们的根还是在家乡。

这是我们这边儿的情况,您那里是什么情形呢,欢迎共同交流,谢谢!


河北道义昆明犬业


我们这边都是随着大家种什么,还有考虑一点种什么这个收入怎么样,就像以前到现在的经历我们村庄上的改变以前是种苹果有富士,金帅,梨呀!后来有几年大家一起又养殖鸭鸡什么的……到现在还是有种的,搞养殖的,这几年又种大棚种油桃什么的,也是想着法的为美好生活奋斗



娜娜的农村小幸福


【大别山鹰】答疑: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的农村先后出现了诸如蔬菜滞销,水果滞销、牲畜滞销、中草药滞销等等,这也好象是对人们诉说,农村人种什么也不行,养什么也不行,没办法,只有离开农村,抛荒田地,到城市去打工赚钱才行。

面对农村的这种表面现象,乍的一看,现在在农村搞农业生产确实是不行。但回过神来再一想,农村种田真的象上面所说种不行,养也不行吗?在回答问题之前,我要首先声明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不然又有网友说我"莫种田,不知道腰痛"。为什么农民种田不赚钱?说到底是一个信息闭塞和观念落后的问题,许多农民认为,在农村历朝历代都是这么种这么卖,从来没有人说卖不出去。事实上,如果用过去的消费水平来出售传统的农产品,或者用局部的消费观念以期统领整个消费市场,农产品还有销售市场和价格优势吗?

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物质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一味地默守陈规,不让观念围绕市场转,那么,农村脱贫难,致富难,农产品销售难的哀叹声将永远存。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关注#头条三农#,每天为你分享不一样的三农观点。


大别山鹰


种地不赚钱好像成了一个魔咒在不断被验证,农民始终无法摆脱在种地过程中面临的信息难、资金难、技术难、销售难等系列问题。我老家在甘肃河西走廊,本来位居丝绸之路黄金点位,应该是会有很多可能,但就是因为以上系列问题导致坊间有一种说法叫种地就像在赌博,赌对了小赚一年,赌输了再把上年赚的搭进去来年再赌。很多人想改变现状,一腔热情进去,灰头土脸出来。到底是为什么呢?很多人并不知道。常常听到有人说做农业太难啦,到底难在哪里?农业是所有领域中无论是行业、领域、专业上都是跨度最大的,就好比我们流水线上的工人只负责把杯子做出来就好了,不用去考虑杯子的形状、颜色、材质等,更不用考虑卖给谁?怎么卖?卖多钱?而农民不一样,农民得考虑种什么?怎么种?钱从哪来?卖给谁?也就是说他得是一个设计师、还得是一个工程师、同时还得是一个金融专家,还要是一个营销高手,试想一下,我们口口声声说农民认知低,没文化,但他们却在干着超出自己能力和认知不知多少倍的事情,他们在社会的最底层,却在承受着自己不能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农业的现状。

随着5G时代到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农业大国的优势也逐渐凸现了出来,高科技农业成为未来农业的趋势和方向,国家各种扶持政策不断出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民开始逐渐退出土地变身为职业农民,再也不用为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犯愁了,只需要轻轻松松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土地租金+盈余分红就可以啦,即释放了土地红利也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从此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啦!





ZM陌


我们是豫东平原,种地都是按着习惯种,种地都是传统的小麦,大豆,玉米,花生之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种的这几种农作物,原因有以下几种。

1.传统农作物好管理

祖祖辈辈都是花生玉米~小麦,种这些农作物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而且也种出了经验,有些疾病,害虫之类的自己都能买药,解决掉。

2.种新型农业投资高

新型农业投资高,例如大棚,一个现代化大棚投资十万左右,农作物行情不好,本来农民都没有多少钱,所以农民耗不起,还不如种农作物,起码温饱没问题。

3.市场环境变化太快

农村一般消息都比较闭塞,等新的行业新的事物出来以后,流到农村以后就已经有好多人已经成熟了,等别人成熟了你再去做,赚不了钱,弄不好还会赔钱。

4.农村人思想保守

传统的农民,不愿意去冒险种一些有风险的东西,辛辛苦苦攒的钱,不会一下子投入到任何有一点风险的行业里。


豫东南瓜


个人意见:还是按照习惯比较好。

我们国家虽说地大物博,但可耕地却是世界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美国,第二是印度。全世界的可耕地大约有3100万平方公里,和地球总面积相比还不够零头。

我国国土面积和美国差不多(略大一些),但平原太少,并且有大量的沙漠,山地和戈壁。所以我国的可耕地面积明显小于美国。

印度虽然国土面积只有300万平方公里,仅有我国的三分之一不到,但可耕地面积却高于我们。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所以要保证很少的可耕地能养活很多人才是上策。

山东是粮食大省,主要种玉米和小麦。而且随着机械化种植推进农村,产量逐年递增,虽说价格不是很理想,但积极性还是挺高的。期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种植习惯。有代代相传的种地手艺就算家里劳动力不在,妇女也可以把地种好。

反之,若根据大环境不断调整,处处面临挑战。我们这里管老种地的叫把式,得有多少年的经验积累才行。地还是那块地,不是你想种什么就能种出什么,更不是你想种好什么就能种好什么。与气候,土质,科技的发达程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当播种成了习惯,粮食成了慰藉,收获仍然是一年希望的时候,种地也才有了意义,也才不会舍弃。

需要记住的是:不管种什么,怎么种,一定不要浪费半分土地!











云在云端


我这都是按照市营销,针对市场走,我们种的是多肉植物与仙人球,也不是什么花都种,物以稀为贵,种些市场量大的也赚不到钱








黑仔组盆


  • 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大,各个地域的气侯、温度、湿度、降雨量等都不一样,所以种地是有习惯性和地区性的。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许多的农作物已经冲破地域的束缚,华南的柑橘,华北也可以种植了。不但农作物的适应性有提高,产量更是翻一翻。
  • 大棚的兴起,也是打破了按季节种植的习惯。一年四季,想种什么都不受约束了,种植有了更多选择。而且销售也已经多样化,只要你有销售渠道,不见得要和别人种植一样的作物。当然了,决定种植什么作物之前,附近的农户是可以讨论一下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有计划的种植,才容易事半功倍。
  • 接下来要说的是,我们最普通的农户,没有大棚,只有按老祖宗传下来的露天种植。露天种植作物,就要根据季节或本地区的气候,作种植的调整。别盲目提早下种抢早市,过早播种,要作好保护工作。也别推迟太久,过了季节,也会没收成。
  • 普通的农户,销售渠道会比较单一,特别是年纪大一点农民。像我这里,习惯种植水稻,但是,种植季数有变化,以前是一年种两季,收了早稻,马上翻地接着种晚稻。这几年,我们村上的农户,根据本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只种一季水稻,但是种植按区域,分两次下种种植。早稻谷雨前后下种,早稻抛秧60天后,下第二批谷种,(我们叫早二禾,即比晚稻早)。一般抛好第二区域不久,可以收割早稻。
  • 经过分批种植,就不再种晚稻了。现在多数为50岁左右的农民种田,没人帮忙,确实太辛苦。像我们村有几户,每家种有二十亩,只有分两次种,才能不影响种植,也不影响收割。我们只种几亩的,也会跟着大户的节奏,要不收获时,收割机不好操作。
  • 时代不同了,种地也随着改变了,像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是可以根据市场大环境做调整的。大家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