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要說起千古第一才子,你會想到誰?十有九成是蘇東坡,他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在文學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藝術方面,他是“宋四家”之一,與黃庭堅、米芾、蔡襄等人齊名。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蘇軾乃是四川眉山人,他的父親是蘇洵,就是《三字經》當中的那個“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他的弟弟是蘇轍,三個人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21歲的時候與19歲的弟弟和父親一起在嘉佑二年進京考試,而後三人名聲大噪。蘇軾為官之後浮浮沉沉屢遭貶謫,其人生當中最為重大的變故乃是“烏臺詩案”,這一年的蘇軾43歲,正好在湖州當市委書記,這時候他給皇上寫了一封信,叫做《湖州謝表》,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後來被“新黨”從中挑唆。繼而下了御史臺的大牢,並且牽連了數十人(御史臺常年種植柏樹,上面時有烏鴉徘徊,所以稱之為“烏臺”),這就是歷史著名的“烏臺詩案”!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經多方營救,蘇軾得以出獄,而後降為了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自衛隊隊長,就在這裡蘇軾寫下了1000來書法史上最偉大的《黃州寒食詩帖》!

那是在一個寒食節,蘇軾來到黃州已經三年了,生活一直窘迫,心情極度鬱悶,當看見潮溼的柴火與銜紙的烏鴉,頓生感慨,提筆寫下來《黃州寒食詩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這件作品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顏真卿的《極致文稿》並稱為“天下三個行書”。都是因緣而成的自然書法,正是這種有著深厚功力和學養加之自然情境下的抒發,才創造出了最偉大的藝術品。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的詩就是這麼容易懂,在最平凡的字眼中,表達最深刻的感情,這種舉重若輕的巧妙和諧,非大高手所難以為之。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這件作品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無論是字法、結體、章法,都達到皆極高的境界,書者無心,而自然天成。

我們看一整幅字的變化:

大小變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我們簡單看前幾行就能發現這個道理,這也是書寫書法作品的一個基本原則,情緒的體現,是通過改變字形來實現的,高明的書法作品一定是具備這種韻律美的。王羲之說:倘若上下持平、狀如算子。則不能稱書。

今天的人寫字往往容易寫成狀如算子的模樣,則很難表現其藝術感染力。當然,考試寫規範字是一回事,那不能叫做“書法”。

正斜變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在書法的章法當中有一個“軸線”的概念,書法創作要圍繞這一軸線進行擺動,通過這種擺動來體現書法當中的韻律變化,我們看這些字的一個擺動,在情緒激昂的地方擺動越強烈,比如“春江欲入戶”,字體的斜度,跟書法的擺動,若合一契。

疏密變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這種疏密變化,一方面是章法上的疏密,還有一個方面是字法上的疏密,兩種疏密變化構成了整體的一個動感之美,這種天才式的巧思沒有一定的創作功底,也很難體會。

留白變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我們看整幅作品的一個留白技巧,與其說是技巧,不如是說自然的表達下,所形成的一種的天才式的佈局,這種佈局不像今人的刻意創作,它完全是無意識的,卻能達到了一種空間留白極為和諧的自然狀態。正是古人所講的“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一種技巧。

在不同的空間變化當中,完成一種線條的舞蹈。

情感變化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這件作品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段落,這是從情感的表達上而言的。首句的三行,是敘述一件事情,並沒有情緒波瀾,講的是我來黃州,如何如何……

下面的三行情緒開始加重,“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在後面三行,情緒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春江欲入戶”,筆隨情動,字隨情變,情感的變化體現在了字法的變化,用筆可是加重,結體開始緊密。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再到後面“破灶燒溼葦”這一句時,情緒達到了一種最高潮,字變得最大,用筆開始激盪,這種情緒持續了三行之後,又轉而平緩,慢慢收勢,將情感慢慢收回,到了最後一個“起”字,漸漸變成了楷書的字態。

這就是這件作品的變化的技巧,限於篇幅,我們沒有能真正具體地去分析,只分析了大略,要想仔細分析解讀這件作品,非上萬字所能言說。

只有這麼分析,你才能知道《寒食帖》有多美

這件作品所表達出的藝術高度是拿一本字帖臨摹所難以領會的,但是這件作品又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不能時時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