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那个凿壁偷光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西汉时期,东海郡有一位少年,名叫匡衡,他勤而好学,明天都很努力学习,到了晚上,由于家中没有蜡烛,没有办法学习,这让匡衡非常苦恼。于是,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书给匡衡读。

寒门贵子:那个凿壁偷光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凿壁偷光

很明显,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个小时候很努力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

后来,匡衡被举荐为官,因为才华横溢非常受汉元帝的喜爱,那个时候他能言敢谏,也做了不少尽忠职守的好事,一路青云直上,一度做到了丞相一职,受封乐安侯。此时的匡衡拜相封侯,一时风光无限好,可以说到达了人生的巅峰。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的发展下去,在匡衡拜相封侯后,随着加官进爵,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按照汉朝惯例,官员封侯会得到一块封地,匡衡受封乐安侯,本应是有封地3100顷,但是在丈量的时候,不知道是无意失误,还是有意巴结,本应3100顷的土地,却变成了3500顷,凭空多出了400顷。而匡衡知晓后,或许是利令智昏,面对利益诱惑,他还是没有把持住,干脆将错就错,霸占了这400顷多余的土地。而相关官员发现后,也畏于匡衡的权势,不敢声张。

后来,汉元帝驾崩,匡衡失去了靠山,这时就有人向继位的汉成帝检举匡衡霸占土地的事件,成帝听闻后,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此事。经查实,匡衡霸占土地的恶行败露,被撤职查办,收回封地,变为庶民,落得一个晚节不保、身败名裂的下场。

如果没有后来的圈地问题,匡衡就是寒门贵子的优秀典范,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却没有恪守初心,忘记了最初为官的初心,一步一步的走向腐败,最后堕入身败名裂的黑暗深渊,不免让人唏嘘。

寒门贵子:那个凿壁偷光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匡衡的故事告诉我们,寒门出身的孩子们,在诱惑面前,他们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有人曾收集了不少贪官的忏悔书,发现其中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大多早年贫穷,是农民中的赤贫户、工人中的极穷者,都因此把贫穷作为日后贪腐的一个根源。

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不能把他们贪污腐败单纯地归结为年少贫穷,“穷怕了”这句话也不应该成为他们贪腐的借口,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缺乏自律之心,而这一方面,并非寒门子所独有。

贫穷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生的一种历练,它不仅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人间疾苦,也让我们学会在面临诱惑时如何选择,如果我们在诱惑面前,能够坚守本心,不为所动,那么我们的一生,也必将是熠熠生辉的一生。

年少的困顿只是一时,莫欺少年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寒门贵子:那个凿壁偷光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