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歷史(17):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一模一樣

去過西安旅遊的小夥伴,一定看過西安的大、小雁塔。其實,在東北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幾乎一模一樣​,只不過名氣沒有陝西的大。那麼,這座“小雁塔”是誰建的呢?


東北歷史(17):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一模一樣

小雁塔

西安的大小雁塔,名氣非常大。來這裡旅遊的小夥伴,一定會看看這兩座塔。

大雁塔位於唐朝長安城晉昌坊,也就是今天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小雁塔則位於唐朝長安城安仁坊,今天西安市南郊的薦福寺內。

小雁塔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是唐代京師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地標。大雁塔建立於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唐朝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小雁塔建立於唐中宗707年,由皇宮中的宮人集資、著名的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的佛塔。後來,為了區別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於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

其實,生活在東北的人,完全可以不去西安看塔,因為在東北也有一座“小雁塔”。


東北歷史(17):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一模一樣

靈光塔

東北這座“小雁塔”叫做靈光塔,位於在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長白鎮西北郊塔山的山頂上,海拔820米。

這座塔第一層邊長3. 3米,高5.07米。南面有一拱門,高l.65米,寬0.9米。在拱門上部兩側和另外三面,分別砌有整塊的褐色花紋磚。東西兩側為蓮花瓣紋;南北兩側為捲雲紋。這些花紋磚分別構成一個字。東面為“國”字,南面為“立”字,西面為“王”字,北面為“土”字。按順序可讀做“王立國土”或 “國立王土”。

塔身第二層邊長3米,高1. 65米。第三層邊長2.4米,高1. 5 米。第四層邊長2.1米,高1.2米。第五層邊長1.9米,高1.45米。塔身南面第​二、三、五層各有一方形壁龕,高寬各約0.2米。塔身南面第四層和東西兩側的二、三、四、五層都建有一方形窗口,邊長約0.2米。

靈光塔,塔下存地宮,向南接甬道,有土階可通往地面。塔剎在塔身頂部,呈葫蘆形,高約2米,是用5口鐵鍋相罩而成。

這座塔的建築風格與西安“小雁塔”一樣。那麼,這座塔是誰建的呢?


東北歷史(17):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一模一樣

靈光

後來,經過學者研究,證實這座塔是渤海國建的。

渤海國是肅慎後裔靺鞨族建立的,大量吸收中原唐朝文化,創造了輝煌而獨特的文明,有“海東盛國”之稱。渤海建國後,由高王大祚榮、武王大武藝、文王大欽茂三代經營,中間雖發生政治變故,但社會發展仍未間斷,至宣王大仁秀時期達到全盛。當時的渤海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社會經濟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渤海國的民俗文化也呈現紛繁複雜的特點。

在渤海五京範圍內,因與唐朝、新羅、回鶻、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交往,城市經濟十分繁榮,外來文化幾乎成為主流。居住於城市內的上層貴族,已大多接受來自中原地區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為突出。

當時,上京龍泉府僅佛寺即不下百所,僧徒眾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絕。據《冊府元龜》記載,唐憲宗元和九年和十二年,渤海國派高禮進兩次朝貢大唐,進奉“盧城稻”與金銀佛像,以備唐皇室每六十年舉行的“法門寺”迎奉佛指舍利之用。

因為渤海國重視佛教,又學習唐朝的建築設計,所以仿​效​小雁塔的設計,在今天的吉林省長白縣建立了這座塔。


東北歷史(17):吉林省也有一座“小雁塔”,和陝西的一模一樣

靈光塔碑文

渤海國滅亡後,史料上已經沒有了關於這座塔的記載。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殼變遷時,萬物傾覆,唯有此塔巍然聳立,加上它的造型奇特,靈光爽氣,撲人眉宇。1908年時,清代長白府第一任知府張鳳台,將其喻為西漢時山東的靈光殿,命名為靈光塔。

靈光塔雖然經過千年風霜雨雪的侵蝕,磚已零星剝落,塔身也稍微傾斜,但它仍然堅如磐石,高聳人云。即使是剝落的碎片,也很堅硬,相對敲擊時,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餘音不斷。

根據資料記載,渤海國仿效唐朝小雁塔,在吉林省建立多個塔,目前發現有3處,都在吉林省,一為琿春馬滴達塔,二為和龍貞孝公主墓塔,再就是長白靈光塔。前二者均在早年倒塌,僅剩廢墟,不能觀其全貌;只有靈光塔獨存,且保存尚好,這是極為難得的,其學術研究價值更顯重要。

如果您瞭解了東北的歷史,就不要說東北缺少人文歷史了,是有很多歷史文物的,只不過因為開發得​較晚,且冷天較長,知名度不如南方的文物。在眾多文物中,渤海國的奉​獻​是非常大,那麼渤海國是怎麼滅亡的?滅亡後,渤海國的移民都去哪了呢?敬請觀閱《每日漢字》明日文章。【作者:每日漢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