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事實證明,“中國是頭雄獅”這種說法一點也不假,至少在清朝之前,中國一直都是大國。當時的中國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財力更是十分雄厚。各個封建王朝自詡泱泱大國,一點也不為過,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比不上的。可是這一切,都在清朝末年改變了……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由於清政府錯誤的決策,致使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雄厚實力,被一點點消磨耗盡,最後被列強壓榨得一點也不剩,也直接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很多年。很難想象,曾經踏遍四方的泱泱大國,有一天也會被列強蠶食。歷史的發生絕非偶然,只是有很多原因積攢起來,最終導致的結果而已。

清朝滅亡,中國被列強侵佔,自然也不是巧合。有些事情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埋下伏筆,當時沒有做正確的決策,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過錯,這是最讓人惋惜的。1895年甲午戰敗,這對清政府來說是致命的一擊,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轉折點。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居然真的打不過一個彈丸之地的艦隊。如果放在甲午戰爭之前的十幾年,這句話簡直就是玩笑。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一、強悍一時的北洋水師

要知道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的稱號,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叫起來的,1886年的北洋水師,那是真的有實力。當年為了武裝好海軍實力,清政府花巨資購買了實力超強的武器和戰艦。而當時的日本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日本的艦隊在北洋艦隊面前不堪一擊。當時北洋定遠和鎮遠兩艘軍艦單艦就達到了7000噸,這是日本軍艦無法比擬的。儘管如此,甲午戰爭還是在北洋海軍實力相當雄厚之時,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二、小摩擦背後的大陰謀

1886年,北洋艦隊到日本長崎港訪問,本來艦隊也只是停留在港口附近,導火線就發生在北洋水兵與日本人的衝突上。開始也就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因北洋水兵上岸後,因語言不通和岸上的日本人產生了一些摩擦。在兩個國家之間,一點摩擦就會升級為巨大的火焰,果然,摩擦在兩天後就爆發了更大規模的衝突。這場衝突直接造成了中國水軍8人死亡,日本2人死亡。

之所以會有這樣懸殊的結果,一是因為作為東道主的日本早已有所準備。而北洋水兵在上岸時,被命令不得攜帶任何武器,所以吃了大虧。看似只是水軍與日本人之間的摩擦和衝突,其實在背後有更大的內幕。北洋海軍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當時就看出來了,日本居心不軌,在這場衝突中滿滿都是報復和挑釁的情緒。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三、清政府拒不開戰

所以他的建議是,為了防止以後出現更大的禍患,應立即向日本開戰。本來停留在長崎港的艦隊也已經進入了備戰狀態,只等軍令一下,立馬開戰。可是清政府卻給出了不一樣的回覆,清政府認為由於剛剛結束了中法戰爭,財政不支持再繼續進行中日戰爭。另外這次的矛盾只是小事,不足為患,也無需大動干戈。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所以清政府想讓日本道歉,就此了結此事,然而日本拒不道歉。之後雙方進行談判,談判的過程也相當的艱難,駐日公使徐承祖也向清政府回覆說,談判已經沒有和解的可能了,除了一戰,再也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法。然後清政府還是不想再打仗,最終在列強的調解之下,中日雙方互相賠償撫卹金,各自處理責任人。

四、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件事看似就此結束,然而更大的威脅還在後面。這件事後,日本政府開始大力加強海防,為了增強軍事實力,一年就籌集了1700萬元。也正是因此,日本的海軍實力快速增長,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中國反倒不再是日本的對手,最終導致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無可挽回的慘痛教訓。

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

如果清政府在北洋水師能力高於日本艦隊時,就一舉將日本艦隊消滅掉,那麼也不會有後面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也不會讓日本如此的囂張,或許連抗日戰爭都將被改寫。在清朝前期,清政府的實力確實比較雄厚,軍事力量也沒有不堪一擊。可是惋惜的是,清政府對待列強的態度過於保守,再加上封閉的思想,導致沒有抓緊國際發展的重要時機,這也註定了清政府悲慘的結局。

那麼,對於北洋水師最牛一次,將炮口對準長崎準備開火,卻為日後埋下禍根?你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