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龙乔珍


1860年,英法联军攻打天津,咸丰帝让恭亲王奕訢跟洋人谈判,自已带着两宫太后和朝中大臣逃到热河。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咸丰帝只有一子,是与慈禧所生,年仅6岁。咸丰帝对大臣肃顺言听计从,肃顺趁机给咸丰帝说武帝杀钩弋之事。咸丰临死之际,也惟恐慈禧谋权篡位,于是萌生了除掉慈禧的念头。

无奈慈禧早有惊觉,整天带着6岁的儿子在咸丰帝的床边哭哭啼啼,毕竟咸丰专宠慈禧十几年,而且慈禧还帮助他分忧国政,顾念慈禧对他的种种好处,咸丰迟迟不愿对其下手。咸丰幼年丧母,对孤苦无依的痛苦感觉有切身体会,载淳年纪尚小,咸丰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孤儿,因此他狠不下心来对慈禧下杀手。

当时的政治形势,也令咸丰顾虑重重,他对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信任。他的弟弟奕訢曾跟他争夺过皇位,朝廷大臣肃顺权重,这些都是威胁载淳即位的不安定因素。迫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咸丰思前想后,最终决定留下慈禧制衡朝臣,以便载淳顺利即位。于是,咸丰将辅政大臣确定为8位: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让他们互相箝制,来达到平衡权力的目的。又将两块行使权力的御印,一块给慈安,一块给幼主,幼主的御印由慈禧保管。

然而,咸丰帝的一片苦心终究落空。慈禧按耐不住对权力的狂热追求,咸丰帝病死之后,其子载淳年幼,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和奕訢相勾结,拉拢握有兵权的胜保等人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随后,慈禧太后杀死载垣、端华、肃顺,其余五大臣革职治罪。将载垣等人拟定的 皇帝年号“祺祥”改为“同治”,慈禧太后窃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


历史风趣说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唯恋无名


咸丰临终之前确实一度有过这个想法,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这个念头。

为什么呢?继续往下看。

咸丰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应当说占了不少的运气成分,虽然道光在咸丰和奕訢之间摇摆不定,可显然奕訢更有能力。

虽然咸丰如愿以偿地成了道光的接班人,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可对奕訢却仍然很忌惮,也一直想要化解奕訢对自己的威胁。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当了十一年的皇帝,却一直没能够彻底击垮奕訢以及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1861年这时候咸丰走到了人生的终点,儿子才5岁,他如果不给儿子铺好路的话,儿子将来能不能坐得稳?所以为了给儿子铺好路,他必须得想办法平衡以奕訢为首的势力集团。

于是,载垣、端华、肃顺等所谓的“顾命八大臣”也就应运而生,咸丰正是要扶持这八个人来平衡奕訢。

不过,只有顾命八大臣的话,也还不够,因为看似有了互相作对的双方之后能够保证小皇帝的安全。

可是如果哪天顾命八大臣或者奕訢跨了呢?有一方一旦垮了的话,那么势必会造成另一方一家独大,从而威胁到小皇帝。

顺治时期因为没人能够平衡多尔衮,所以造成了多尔衮的擅权,让顺治皇帝一度成为了多尔衮的傀儡。

顺治吸取了自己的经验教训,所以在临终之前任命鳌拜、苏克萨哈、索尼和遏必隆四人为辅政大臣,可是还是造成了鳌拜的专权跋扈。

所以,咸丰皇帝不得不吸取了顺治和康熙这两个皇帝的经验教训,让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同时存在。

可是既想要让这两个集团处于互相敌对的状态,让他们相互打击对方,又不能让他们任何一方彻底铲除另一方的话,这便需要一个更高层次的人或者权力代表来把握和控制这个分寸,只有5岁的儿子显然不行,那么就只能让慈安或者慈禧来当这个舵手。

按理说慈安是皇后,这事理所应当地让她来做,然而咸丰很快又想到慈安的性格不好争,未必能够扛得起这份责任。

虽然现在很多人在为慈安辩护,说她能力出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能力绝对远不如慈禧。

这也是咸丰生病之时是慈禧在为咸丰批阅奏折而不是慈安批阅的原因所在。

慈禧自从帮助咸丰批阅奏折之后,咸丰一来发现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赋和能力,二来也发现了她实际上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

这样一来,对于由谁在掌舵这件事,咸丰也就有了三个选项,一个是让慈安掌舵,一个是让慈禧掌舵,最后一个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

如果只让慈安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魄力和能力,恐怕很难应付得了奕訢和顾命八大臣这些老狐狸。

如果只让慈禧一人掌舵的话,以她的野心和权力欲,一旦让她掌握了权力,却又很可能会让造成汉朝吕后、唐朝武后那样的“故事”。

所以,对于咸丰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让慈安和慈禧一同掌舵,这样既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平衡奕訢集团和顾命集团,还能分慈禧的权,让她无法一人独大,也就没办法学习吕雉和武则天了。

这就是当时咸丰突然放弃了除掉慈禧这个念头的原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安排,至少已经能够应对得了很多种有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了。

可是,咸丰却忽略了一点,奕訢集团可以和顾命集团敌对,可是慈禧是否一定不会和奕訢集团或者顾命集团的一方联手对付另一方?咸丰保证不了这一点。

咸丰去世之后,顾命八大臣那叫一个嚣张跋扈,不仅没把奕訢放在眼里,连宫里的慈安和慈禧受到了他们的打压。

奕訢集团能不反抗?

慈禧能不反抗?

所以说慈禧之所以能够实现和奕訢之间的联手,还是这顾命八大臣的功劳,倘若他们对慈安慈禧能够稍微多一点尊重的话,慈安未必会被慈禧说服,从而答应让慈禧和奕訢联手。

慈安毕竟是正牌太后,当时的慈禧可不敢越过她直接找奕訢。

慈安不同意和奕訢集团练手的话,那么很可能也就不会发生辛酉政变,也就不会有慈禧柄政47载的事了。

说到底还是咸丰的安排出了问题,或者说是咸丰看错了人,用错了人,这才给了慈禧一个推翻他的安排的机会。


宁糊涂


咸丰作为满清帝国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其一生命运多舛。

未满十岁母亲病逝,长大之后,历尽艰辛万苦终于问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传给他的天下,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随时有倾覆之险的帝国。

本就资质平庸的咸丰皇帝,根本无力应对日趋艰难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为中兴之主,正因为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丰内心极度的痛苦,为了麻痹自己,贵为天子的咸丰,染上了毒瘾,又夜夜纵欲无度。


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美色,令本就身体羸弱的咸丰皇帝,年仅三十岁便病入膏肓,受咸丰体质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经年过三十岁的咸丰皇帝,仅生育了一儿一女。

被英法联军给撵到热河的咸丰,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但载淳只有六岁,根本无法佐理朝政,所以咸丰皇帝开始了他临终之际的最大一场权利布局。

咸丰为了将来儿子载淳能够顺利的亲政,不至于出现类似于吕后或者鳌拜专权欺君的现象,其将皇权一分为三,首先是军国大事交于肃顺等八人来共同处置,是为顾命八大臣,为此咸丰亲书了“顾命大臣”四个字赐予他们。

其次是赐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赏”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载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于载淳年幼,该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载淳亲政之前,但凡军国大事的颁行,必须由这三枚印章同时刊上,方为有效。咸丰做此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若他们真的能按照咸丰的遗愿行事,则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为咸丰的心腹之臣,肃顺深知慈禧绝非等闲之辈,非常担心咸丰龙驭宾天之后,慈禧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第二个吕后,所以再三的向咸丰进言,希望他能像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置了慈禧。



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伟略,当然不可能像汉武帝一样杀伐果断,所以他没有听从肃顺之言处死慈禧亦属正常,这也使得咸丰驾崩没几天,其若精心布置的权利格局,便被慈禧与恭亲王奕忻给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丰岁不是汉武帝,但慈禧却是第二个吕后,甚至比吕后还要厉害,自咸丰龙驭宾天之后,其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穷尽大清之所有,来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咸丰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成为继嘉庆以来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丰是在此处纵欲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儿子载淳谋划,如果说想要杀掉慈禧,恐怕是没这个精力了。

生后之事的安排

载淳是咸丰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他死后必将由这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载淳此时毕竟才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要他单独扛起这个千斤重担是不可能了,必须给他设立一个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久思之下咸丰觉得单独让肃顺、慈禧、慈安、奕訢他们谁来帮助小皇帝摄政都不妥。



首先,肃顺、慈禧权力欲太重,由他们来辅政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儿子将来万一到了年龄想要亲政都会是个难题;其次,慈安又是个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个摆设;最后,奕訢和自己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儿子和江山一并交给他,万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个多尔衮之类的角色。



几经苦思冥想,咸丰皇帝终于思得一记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处理国政,再给慈禧、慈安她们一人一个图章(同道堂、御赏)用以牵制八大臣。咸丰规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拟旨办事,必须经过慈禧、慈安的同意,因为只有她们俩同时把手中的图章在上面盖上,旨意才能生效并下发执行,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咸丰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哪里想的到自己死后仅仅十多天,两宫皇太后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八大臣,夺回了皇权,将咸丰临终前确立的权力运行体制击得粉碎,慈禧也由此开始了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由上述可知,咸丰想过要杀掉慈禧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思,哪里还会给他这个同道堂的图章,赋予她制衡顾命八大臣的重任呢?这种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而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在野史中虽然有相关描述,但是依据难寻,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际,甚至还有乾隆皇帝是汉人的流言,都只不过是大家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罢了。

弑杀慈禧一说

  • 肃顺进言

这个版本讲的是咸丰在承德行宫快不行了的时候,肃顺见皇帝病情日笃,且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丰一旦撒手人寰,慈禧会越俎代庖染指朝政,于是他建议咸丰帝快刀斩乱麻,仿照汉武帝赐死太子之母钩弋夫人的办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贵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

但是咸丰可怜她毕竟服侍了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为自己产下独子,实在狠不下这个心来下手,于是拒绝了肃顺。但是好像这件事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后来意外被慈禧听到了蛛丝马迹,她也由此记恨肃顺,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这个版本则讲的是咸丰在弥留之际就已经发现懿贵妃(慈禧)对朝政的过分热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却又生性懦弱压制不住她,咸丰生怕自己死后慈禧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身份尊贵无人可制。再加上她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坏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如果慈禧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则罢,如若不然就拿出这道旨意直接处死她!


“吾受先皇帝遗诏,本应翦除,顾念尔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尔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终不能以私情废公义。”——《十叶野闻》

到了光绪年间,慈安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慈禧与一个戏子的不检点行为,有逾礼制,让本来性格温柔沉稳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话音刚过,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寡妇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慈安就下令赐死了那个戏子。此事过后,慈安见慈禧行为收敛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纵,于是就毁掉了密旨,以示对慈禧这个妹妹的信任。万不料此举却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对慈安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的慈禧再无顾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饮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观想法如何,历史都已经发生了,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可以重来,我想咸丰也不敢再宠幸慈禧,相反会直接赐她三尺白绫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结了这个毒妇的性命。


棍哥观史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宠妃,因为咸丰皇帝的身体不好,慈禧又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因此咸丰皇帝经常让慈禧帮忙处理朝政。渐渐地慈禧在朝廷里面权力越来越大,很多朝廷重臣都对慈禧心存不满。英法联军攻打北京的时候,咸丰皇帝带着慈禧逃跑,慈禧劝说咸丰皇帝战斗到底,引起了咸丰皇帝的不满。咸丰皇帝病重之后,为同治皇帝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其中肃顺是八大顾命大臣之首

肃顺为了避免慈禧威胁自己的权利,向咸丰皇帝讲述汉武帝“”立子杀母“的故事,请求咸丰皇帝杀死慈禧。咸丰皇帝对于慈禧的手段心知肚明,他担心慈禧会威胁到同治皇帝的统治地位,再加上肃顺等人的再三要求,咸丰皇帝一度对慈禧动了杀心。不过咸丰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还是放弃了杀死慈禧的想法。咸丰皇帝之所以放弃杀慈禧,主要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慈禧没有做过对不起咸丰皇帝的事情,虽然咸丰皇帝是一个好色的人,但是慈禧太后并不是一个妒妇。慈禧太后一直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每一次都能够让咸丰皇帝满意,而且慈禧太后从来不干涉咸丰皇帝宠幸其他妃子,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慈禧太后还特别照顾咸丰皇帝生前的宠妃,给了她们较高的封号。再加上咸丰生病之后,慈禧日夜照顾他,咸丰皇帝肯定不忍心杀死慈禧。

第二个原因是肃顺比慈禧更加危险,清朝时期没有出现过后宫专政的情况,但是却出现过两次权臣专政的情况。一次是顺治皇帝统治时期的多尔衮,一次是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的鳌拜。顾命大臣比后妃要危险的多,慈禧太后虽然野心很大,但是慈禧太后毕竟是同治皇帝的母亲,即使慈禧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皇位还是在咸丰皇帝的后人手里。假如大权跑到了顾命大臣的手里,同治皇帝的处境反而会十分的危险。

咸丰皇帝不是一个笨人,肃顺想要让咸丰皇帝”立子杀母“,目的究竟是为了清朝的未来,还是为了他以后更方便控制皇帝,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第三个原因是慈禧太后是一个能人,咸丰皇帝不忍心杀死这样一位人才。慈禧帮助咸丰皇帝处理了很长时间政务,咸丰皇帝很了解慈禧的能力。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帝,没有一个人的能力能够超过慈禧,假如咸丰皇帝杀死了慈禧,清朝能否撑到1911年都需要打上一个非常大的问号。

慈禧太后掌权之后,清朝获得了三十多年的稳定发展,这一段时期也被成为同治中兴。虽然清朝后期汉族大臣掌握大权,但是慈禧太后一直牢牢掌握着清朝的最高权力。慈禧太后驾驭大臣的手段非常高超,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还是袁世凯,都十分畏惧慈禧太后。如果咸丰当时一狠心杀死了慈禧,那么清朝很可能会陷入权臣当道的混乱局面,洋务运动也不会出现,清朝的发展肯定会更加落后,灭亡的时间肯定会更快。


历史总探长


如果咸丰真的这么干了,对于满清王朝可能不是好事,但是对于中国应该是大大的有利。为什么呢?因为慈禧对于中国的近代化真是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女性掌权者,也是晚清几十年真正的皇帝,因为咸丰之后的同治和光绪都是半吊子皇帝,在以孝治天下的满清他们很难与自己的母后作对,再说自己年纪也小,因而很容易被架空没有多少实权。然而慈禧掌权却不为国考虑,只想着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致使满清几乎没有进步,最后被历史所淘汰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那么为何最终没有实施呢?

因为自己儿子载淳年岁尚幼,而他自己也活不长久了,如果此刻除掉了慈禧,岂不是说自己的孩子会变成孤儿?咸丰真实不愿看到载淳年幼无父无母,因而他狠不下心来对慈禧下杀手。而且他对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的放心。要知道其时在朝廷之中,以肃顺为核心,集结在他身边的朝臣很多。所以他是不得不防啊。因而咸丰思前想后,终究决定将辅政大臣增加到8位,让他们互相箝制,来到达平衡权力的目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是人人都咬牙切齿,清朝后期若不是慈禧独揽大权,贪权享乐,又怎么会让我们中国的历史一直停滞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子掌权,而慈禧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丰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谋反作乱,这就让咸丰帝极为头疼,整日沉迷于酒色,寻欢作乐,咸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权力便渐渐的偏向于慈禧一方。自此之后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渐渐的享受到了权力的诱惑,自然是无法放手的,所以咸丰皇帝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废皇帝”。



那咸丰皇帝为何要拉慈禧殉葬?

当时虽然说咸丰皇帝已经没有了实权,可是名义之上还依然是一个皇帝,所以当时还是有大臣避开了慈禧秘密的觐见了咸丰,向他诉说慈禧的野心,并阐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武则天,咸丰皇帝深知这种危害极大,每天大烟为伴的咸丰皇帝也相当的苦恼。甚至曾经想过将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丰皇帝虽然有想法却不能付诸于行动,慈禧当时的权力早已远远的超过了咸丰,更何况慈禧对权力的向往也是远远的大于了亲情,后来慈禧畏于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最终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虽然慈禧对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承认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贪图享乐,贪恋权力,慈禧也许还是一个治国的好手。


司徒历史


关于咸丰驾崩前想处死慈禧太后的说法,晚清的稗史笔记曾有多处记载——

《十叶野闻》记载,咸丰曾向肃顺托孤说:“西宫狡恶,实不可恃,子当力辅东宫,勉襄嗣皇帝,庶几危可复安也。”

这话的意思,这个妇人既狡猾又恶毒,不能指望,需要严加防范,就差说出“西宫不可留”这样的狠话了。

《清稗类钞》的记载更直接,咸丰曾对肃顺说:“朕不日将效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卿谓何如?”肃顺噤若寒蝉,不敢表态。

还有的稗史说,因与慈禧向来不合,肃顺为免除后患,想先下手干掉慈禧,于是就用“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来提醒咸丰,不妨效法。

“汉武帝之于勾戈夫人故事”说来很简单,勾戈夫人为汉武帝生了一个让他满意的儿子,为防止子弱母强,女人干政,汉武帝最终狠下心来,将勾弋夫人处死了。

汉武帝此举曾让许多昏聩的老先生称道,说这是雄主所为,然而朝后看,历朝历代都怕女主之祸,但后来的帝王却再无人效法汉武帝。

这是为何呢?

缺乏汉武帝晚年那种六亲不认的魄力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还是汉武帝此举有违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宣称的“以孝治国”。

因为老皇帝这么干会给小皇帝留下一个孝道上的大难题,杀母的仇人是父亲,一个孝字活生生地被掰成了两半,小皇帝怎么做都是错,皇家在孝道上站不住脚,而且还是在明面上,还怎么“以孝治国”。

所以说,在历代帝王眼中,汉武帝杀勾戈夫人就是失智的疯狂之举,除非是老混蛋、糊涂虫,否则根本不敢想,更干不出。

咸丰是苦命之君,但算不上昏庸之君,他是赶上了一个“坏时代”,要替乾隆、嘉庆、道光还债。如果咸丰真是昏庸无能之君,又是层出不穷的内乱,又是虎狼环伺的外患,清朝在他手里可能早就完了,哪还有后来所谓的“同治中兴”。

之所以有所谓的“同治中兴”,那时因为咸丰为清朝保持了一点元气,慈禧后来大胆起用汉臣、鼓励实学,实际上底子都是咸丰打下的。

这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咸丰至少是个明白人。

如果再联想到咸丰当初以仁孝赢得的那场皇位大考,效仿汉武帝杀勾戈夫人的事情,他大概是干不出来的。

那肃顺会不会主动提呢?

猛眼一看,这倒是很符合肃顺权臣的性格,敢拿满族权贵开刀。但细细想来,肃顺虽猛,却不傻,这样的大忌讳他还是懂得。

如果再联系到他后来在辛酉政变中的失败,也能看出来,他虽与慈禧不合,但心底压根没把慈禧看在眼里,如果他能够早早地对慈禧保持高度的警惕,慈禧的辛酉政变很难成功。

站在咸丰的角度看,站在当时大清朝局的角度看,慈禧在咸丰眼中,不是必杀的祸害,而是应该保留的棋子。

咸丰玩帝王术、搞平衡是在行的,对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大体上他虽然是信任的,但鳌拜之类的前车之鉴,他不能不看,所以他特意留下了两枚玺,母后用“御赏”玺,皇上用“同道堂”玺,以钳制八位顾命大臣。

说到对慈禧的防范,有种说法,咸丰在驾崩前给慈安留了一道制约慈禧的遗诏,不知真假,不过倒是符合平衡的逻辑。

要说咸丰驾崩前真正的失算,不是留下了慈禧,而是忽视了曾经跟他争夺皇位的恭亲王奕䜣。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城跟洋人谈判,虽说是丢烫手山芋,但京城的局面一旦让恭亲王拿住了,那就等于是送出去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有叔嫂联手,那还得了?

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肃顺之流也非善谋之人,将恭亲王彻底约束住才是当时的关键,怎能咸丰死后,叔嫂见面密谋,连挡都挡不住呢?

是太自信,还是不相信这一对叔嫂能开先例?


黑句本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