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新冠病毒肆虐,口罩成了2020年春天最搶手的商品。戴口罩防疫從清朝末年就已經開始,

中國第一個口罩是在一場瘟疫中被髮明出來的,它的發明人是被梁啟超稱為“國士無雙”的中國醫學家伍連德。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伍連德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中國衛生防疫檢疫事業的創始人。1935年伍連德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伍連德祖籍廣東臺山,1879年出生在馬來西亞一個華僑家庭。伍連德7歲進入大英義塾就讀,17歲獲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學醫,24歲被劍橋大學授予醫學博士學位。求學期間,他幾乎囊括了學校所有獎項。1904年底,伍連德回到馬來西亞開設了一傢俬人診所。1907年,伍連德應清朝直隸總督袁世凱聘請,出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副校長。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1910年底,東北爆發瘟疫,伍連德領命抵達哈爾濱。為弄清疫情來源,伍連德決定冒險解剖屍體,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在當地一間貧民窟裡,伍連德親手實施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經過分析證實,哈爾濱流行的是肺鼠疫,通過人際呼吸飛沫傳播,伍連德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當時正值年關,為阻止疫情蔓延,伍連德提出了加強鐵路檢疫、控制交通、隔離疫區、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立醫院收容病人等多種防治措施。他還組織了龐大的運輸隊,培訓、調動各行業服務人員一起投入防疫活動。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伍連德專門設計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用於隔離病患,後來被稱作“伍氏口罩”。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用口罩預防傳染病。這種口罩造價低廉,製作方便,民眾紛紛帶上口罩後,肺鼠疫導致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在1911年召開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氏口罩受到了各國醫學專家的讚賞:“伍連德發明之面具,樣式簡單,製造費輕,但服之效力,亦頗佳善。”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伍連德憑藉自己的科學知識,最終用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使得這場百年不遇的瘟疫結束。清政府為表彰其功績,授予陸軍藍翎軍銜及醫科進士。伍連德一時被國內外譽為防疫科學的權威。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之後,伍連德又分別組織撲滅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的肺鼠疫和霍亂。伍連德還是中華醫學會的創建人之一,他主持創辦了20多所醫院或醫學院校,力主收回港口衛生檢疫權。他大半生的活動豐富多彩,在國內和國際醫學界都享有盛名。

梁啟超回顧晚清到民國五十年曆史,發出這樣的感慨:“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

國士無雙:他是中國的口罩之父,也是諾貝爾獎提名的第一個中國人

伍連德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馬來西亞逝世,享年81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