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莲:学习张派注意事项

蔡英莲:学习张派注意事项

摘自蔡英莲著《学京剧-张派青衣》

一、求宽过厚容易“塌中”

学习张派,嗓音不能过宽过厚。一般男性宽厚有余,女性过分模仿男性,使女性本有的娇美、脆亮也丢掉了。

我觉得学习张派不能以宽厚为张派特有的嗓音,不宽不像张、不厚没有张味,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张派的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张君秋先生有空前绝后的嗓音条件,甜、亮、脆、水,台上唱“F调”不显高尖。他把四大名旦声腔之精华加以提炼,变成自己的血液,从而创出具有时代感的抒情绝唱,达到了美轮美奂的境界。张先生超人的创新立意永远步入了时代的前沿。我认为京剧声腔的发声中鼻、头腔共鸣是高音区,口腔共鸣是中音区,胸腔共鸣是低音区。训练演唱中,过分强调哪一部位都会出问题,要求过宽势必走入横向,要求过厚势必调门下降,长期错误的导向与不科学训练到恶性循环是走向“塌中”的信号。

任何一个行当的演唱都是如此。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为找宽音,喉部长期用力,使声带闭合出现问题,最后反而没有高音了,只能靠中音区来面对繁重的示范教学。事实教训我们,学习流派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不要刻意地去模仿任何一个人,嗓音要学张老师早年,技巧要学张老师晚年。剧团的女青年演员与戏校的女生学演张派,老师要加以科学的引导,否则容易使学习者的嗓子受伤,走入误区就后悔莫及了。

二、“气息”的自我调整

我在本书唱段的分析中,讲到气息运用最为重要。气不深声线就不能延长,气浅横胸,喉管就容易用力,造成嗓音挤卡而音色难听。女性嗓子细、挤、尖是通病,原因是气息不通共鸣不畅,所以我在课堂中经常让学生练“一口气”的呼出均匀度,枣核形的气息把握,高音的立度与低音的高位置。这都是练习“深吸浅呼”吟唱的控制力。深浅呼吸并用就是快节奏的[快板],强音吸得深而用上丹田气,前腰和后背腹肌都会感到累酸才对;弱音气息气息保持好,浅呼咬字才字清音朗。我认为张派的技能演唱和程派吸气方法近似,只是张派声位靠前明亮为主,程派更多用头腔、脑后,形成浑厚音色。流派不同但用气的方法应该是统一、科学的,所以我们在演唱中用“闻唱”方法是有道理的。

三、吐字清朗不能乱

往往有人吐字不真切,卷着大舌头,舌根用力,吐字无字头,念不清楚,这主要是气浅,丹田气用不上,胸部压力过大,喉头上提,舌根自然卷起造成。形成“唇、齿、舌、牙、喉”五音不积极,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声与气不合易吐字不真、咬字不准、连片嘴、大舌头,所以,气息不好的负面影响就是咬字混乱,含糊一片。早上练嗓时,练气与咬字相结合,气息主动,才能打下唱功与念功的扎实基础。

四、重“唱”更要重“念”

现在专业剧团普遍性的问题是重唱功,忽视了念白基本功的艺术性,票友爱好者也有此通病。唱腔有旋律的吸引力,有展现演员激情与技能的表现力,有琴师的互唱互伴,故大家练唱时间投入较多而把念功忽略。所以,有人一念白声音就不美了,调门也提不起来,音量也小了,像背书一样没韵律,尤其怕打“引子”,这都是平时缺功、心里没底、心理紧张的表现。因此,我希望学习任何流派的人在每天吊嗓、练唱前,先念念白,活动一下嗓子开开声,遛嗓、顺嗓,放松之中寻找气息的贯通。然后,轻吸轻呼地练习念白、打“引子”。在念中注重情绪,把轻、重、顿、挫加以分明,处理好“四声”的关系,日久天长念功也就完美过关了。

五、重技能但不卖弄

张派在抒情之中十分讲究技艺的运用,板式转换随情而变,因情设腔,因情展技,手法丰富。“收放,吞吐,装饰音,附点,擞音,滑音,枣核型,弧圈型,环音,二起搂子,高、中、低音上下大跳......”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练习这些难以掌握的基本功,这不仅是继承传统的需要,也是今后创编新戏必不可少的手段。我认为技巧是唱腔的筋骨,是腔的内劲,情感的内涵。人没有筋骨的支撑就不能站立起来,不会走路,更不会跑步,唱腔也如是,有血有肉有筋骨才能有感情,有味道、过瘾,让人耐听、心旷神怡。学会了技能却又不能单纯地卖弄,这个尺度要把握好。一味卖弄技巧、游离人物之外的拉长腔,追求一时的掌声,反而庸俗化了。不该卖的就要轻松自如、轻描淡写,该有效果的地方也不能没完没了地发挥,让人觉得求好心切、脱离剧情,反而缺乏刻画人物的内涵,艺术修养浅。所以,我经常引导学习张派的学生们从演人物出发去运用技能,一定要声情并茂。

6、口型注重美化

张君秋先生嗓子好听, 有他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努力, 还有在演唱中他很注重口型的美化。“ O ” 字口型使他的嗓音通透、有立体感。人物面部表情美化包括口型的美化,很多学生嗓音“挤”、“列”,就是因为口型不圆,造成横向用力,牙关紧闭,反而口腔软腭张不开,共鸣不畅。我的学生王盼嗓音圆润但有膛音,我让她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口型练习了一段《玉堂春》,四个月就改得很好了,至今嗓音甜美。学生学习张先生口型“外小内大”,嗓音就有了质的变化,越唱越顺,越唱越有。同时,吐字按“四声”处理,要有齐、开、撮、合之变,随着旋律的走向使口型“以圆带竖”。我的总结是:口型美,声也美。

7、以“心”表象,刻画人物

我个人认为凡是独家一派都有其特长。张派是张君秋先生吸收四大名旦之精华而创立的,他的声腔美超过前人,后学者不要只学唱,而不重表演。张先生“歌唱”之时,虽然在舞台上不大动,但他以心灵歌唱而心“动”不止,压得住台。我们当前学张派,哪个条件又比得了张先生的嗓音、个头、扮相、唱法?创始人与继承者永远不可能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所以,我个人体会在学习中要自知,要灵活地学,更要动情地唱,用“心”去表演。王蓉蓉是当前学习张派的佼佼者,她的声音另有一种甜味,她以自己的优势去继承张派,把柴郡主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腻,观众十分喜欢她、肯定她。我对王蓉蓉讲:“张先生能吸收前辈所长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在继承中为什么不再去吸收各家之优?”如梅派的手式、程派的水袖、尚派的刚劲婀娜、荀派的娇美身段,只要符合剧情、符合人物,张先生都鼓励我们去吸收,我觉得连先生都不保守,我们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丰富张派的表演与身段动作。把其他派别的营养咀嚼、消化,勤于动脑,属于体会,变成自己的财富,再去展示你喜爱的流派,无形之中你就美化、丰富和发展了你最爱的流派。排《西厢记》时,我们就大胆运用旁腰,侧身表演,京戏昆唱,更呈现出崔莺莺婀娜多姿的古典少女形象。我在教学中就大胆地吸收了各家之长,丰富了张派的教学内容,让张派“唱精做美,唱表结合”,这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科学地学习张派,活学活用走捷径,才是艺无止境的追求。

学习张派的人有可能产生的弊病都是可改的、可调整的,只要注意,就会越唱越好,从不科学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精学。我认为学习京剧对人是非常有益的,是最好的有氧运动。歌唱能练气活血,练武能锻炼四肢,精神愉快忘却烦恼就能长寿。张派学起来确实很难,但开始学不要过高求深,先学会腔,然后跟着录音唱,当声腔勾住了你的魂,“曲不离口”时,你就会在愉快中知难而进,不知不觉步入高级演唱的殿堂。读者可按照我书中听录音的方法去学,学到一定水平,再找老师指导或同行辅助,只要保持轻松不费力地去唱,觉得肺活量见大,腰间隔肌酸累,你的唱功就提高了,同时自己的身体也得到锻炼了。长期坚持演唱运动自会健康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