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些大学教师流失也很严重,许多博士、教授选择到南方的大学就业。你怎么看?

孙启耀英语教授


唉,怎么说呢,良禽择木而息吧,除非东北的高校能够提供更为优越的职称或者薪酬


华思雪


本人东北人,辽宁人一个。我13年大学毕业,是全国前十名的名牌大学。家里让考公务员,我当时报考沈阳的公务员,沈阳和南方不同,虽然也是公开招考,但是很多专业都是特招的,就是去指定院校招人。其实那些他们去招人的学校挺一般的,我们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反而没什么机会了。

然后我的高中同学,北航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去大连一个国企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对方直接和他说,你不要来了,我们都是要沈阳航空的学生。估计应该都是内定了。无奈之下,他去了深圳。

作为东北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希望能留下来东北好好建设家乡,但是,现实非常无奈。

现在我们高中同学里,回东北的越来越少了。没办法,想回去也不能回了,在南方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慢慢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还是希望家乡好。


老于聊公考


一次高铁上,路遇一对大学教授夫妇,他们刚刚从东北某大学辞职,去新单位报到。

原单位哪里没说,新单位哪里也没说。

女性不愿意聊工作的事,男性也是很含蓄地表达了对东北工作环境的失望。

他们也是纠结了许久,到新单位考察几次,最终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决定离开原单位。

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人到中年,选择放弃稳定的生活,更需要勇气。可是有了重视人才的环境,他们舍不得放弃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双一流”时代,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不重视人才的高校必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困境。

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不鼓励从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但事实上,高校合理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也无可厚非。

优秀的人为何不选择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平台?

一纸公文挡不住人才流动的步伐,他们爱国爱家,也爱自己。

东北地区的高校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只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依靠政策手段,或者强压方式是留不住人的。

东北目前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想留住人才,只有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

如果校方从福利待遇到学术环境,从教授的个人生活到家庭的后顾之忧,都不让教授困扰;如果校方能够给教授们创造一个能够体现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也许教授未必会选择离开。

当然,教授们也得重视合同契约精神,建立按契约办事,合理流动的环境。


妈咪老师


  • 东北地区最近十几年人才流失情况的确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已经慢慢的开始波及到高校教师了。
  • 待遇。可能东北地区高校教师选择去南方高校当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南方学校能够开出的待遇要比东北高校高很多。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东北高校能够拿到一月1万元的收入,而到南方高校已能够拿到一月2万元的收入,他们肯定是能心动的。
  • 跟风趋势。有的高校老师看着自己的同事到南方高校发展的很好,所以自己也就心动了;可能再加上前同事的鼓吹,自己就更加的心动了,让自己的前途是联络一下南方高校的职位,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就会跳槽到南方高校。另外,东北高校教师跳槽的南方,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东北人都去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发展,这些高校教师可能也有朋友去南方发展,所以他们就跟风去了南方发展。

  • 经济发展。最近一二十年东北的经济发展的确是很缓慢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而且这些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国企,最近一二十年因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导致这些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话,本地的财政收入也就会降低很多,这也会影响到当地政府补贴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如果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比较少的话,那么学校里面老师的收入水平可能也会比较低。相对应的话,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错,高校得到的政府补贴也很多,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很高。

  • 气候。另外一个影响东北高校教师到南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气候。东北地区冬天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而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冬天最低气温只有个位数,相对来说南方是要比东北宜居的。
  • 社会人情。东北地区的人情比较复杂,办什么事情都需要社会关系,可能这样的办事模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高校教师觉得自己的才能在学校里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东北地区高校的教师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觉得如果去南方高校任教的话,好好做科研说不定能够被重用。

饕餮视听


本人就是辽宁人,现在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博,即将毕业自己也面临回家还是在外地的选择,想说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首先,待遇是一个比较大因素,南方工资水平确实要比北方好很多(北京除外),特别是对于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浙江江苏的单位往往提供大量的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费,相比之下北方几乎没有。

其次,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有关,北方多是传统重工业加工制造业,南方多是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现在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多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等,必然导致毕业就业倾向南方。

最后,感觉与南北方人生活方式有关,北方多国企,家里人都会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人工作的活力相对较弱,而南方多是私企,工作的动力比较强,会导致一些充满热情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更倾向于去南方。

当然生活环境空气质量也会有影响,但可能我更在意前三点


痘痘的垂死挣扎


还能怎么看?非常正常的看呗。

人是大多数一种趋利的动物。正如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人要离开只有两方面受委屈了:一个是钱,一个是工作受委屈了。在同等的情况下,人是会选择工作环境更好,薪酬待遇更高,成长空间更大的学校的,而这方面恰恰是东北现在所不能给予的,所以离开是很正常的选择了。

而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并不只是东北才严重,西北和北方(北京、天津除外)也是一样的。都说兰州大学是最委屈的大学,它流失的人才完全可以再建一个高水平的985兰州大学。

所以说不要画饼了,北方高校只有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成长空间等各个方面做得比南方的高校更好,最低也是持平的情况下,谁又会背井离乡去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工作环境呢!。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唯有如此才能留住人,留住心,留住每一位有上进的老师的心啊。


甘肃高考志愿帮


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这几年东北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出现向南方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曾经的高校教师,我的很多朋友都到南方了。

对这个问题有着最直接的感触。

大致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待遇差别太大了

有人可能说近几年东北经济不景气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放到别的行业,这的确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东北经济不景气不是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年南方的高校疯狂引进教师,

给出的条件诱惑力太强了。

举几个我了解的例子吧。

(1)广东省、浙江省等沿海城市的待遇:

博士、副教授一次性引进费用大概30万—70万不等。

提供中转住房,科研启动金,给购房补贴、除了工资还有津贴。

(2)西南贵州、云南、重庆和四川等省份的待遇:

东南沿海引进人才的待遇高可以理解,

但是西南省份这两年也在疯狂引进高校师资。

攀枝花学院引进博士的费用是60万。

大家想一下,从东北到南方,换个单位就到手几十万。

这个诱惑大不大?

2、工作环境的原因

东北机制、体制僵化,

在高校也是一样的,官僚主义盛行。

南方在这方面要好很多。

大家同样有能力,

在东北不靠关系,可能很难出头。

但是,在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关系的影响就淡化很多。

3、气候的原因

虽然东北冬天有暖气,

但是一个冬天的户外运动太少。

年龄大了,气候寒冷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东北人冬天还是愿意到南方过冬,

于是三亚变成了黑龙江省三亚市。

东北有不少博士、教授到南方工作,

也会考虑气候的原因。


雷哥观教育


关键还是地方的吸引力,大学也是依附于城市的。

就比如浙江大学,5年前吧,真不算热门。现在浙大越来越牛气了,我也明显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想报考浙大,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浙大的名气,我了解到很多人其实就是喜欢杭州这座城市。因为城市具有吸引力,自然城市里的好学校会受益于此。

别说东北了,就说浙江,整体确实发达,经济也不错。但是你细看,浙江内部区域发展也是极度不平衡的,大量的优质资源集中在杭州,哪怕是宁波也分不到多少。

同在浙江的两所师范大学,一所浙江师范大学,但是在金华,这个三线城市,十几年前这所学校是浙江师范类最好的学校。但是因为地域原因,名气不断在下降。反而是身处杭州的杭师大,现在知名度越来越高。

所以没什么,这是大量的人用脚投票的结果,未来差距会不断扩大,所以我还是建议一定要去大城市,很多小城市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机会了。我们要往优质的教育、医疗去,不然以后怎么办?另外我觉得很多旅游型的小城市还是很有机会的,环境好,如果把教育和医疗搞上去,还是能吸引一拨人去的。


一心学长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许多博士、教授、包括一些高校的学生都愿意选择南方就业。概括起来就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南方经济的发达,丰厚条件的吸引。

最近几年,南方特别重视人才的吸引,有的落户,有的用分房,有的年薪几十万来吸引,还有的可以安排家属工作,科技人才引进补贴等等抢人手段。这样优厚的待遇之下,自然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典型的就是前一阶段,深圳的招聘有钱、有闲、有尊严,怎能不吸引人眼球?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些高材生,北方的可以适应南方,但是南方很少能适应北方冰天雪地的寒冷,特别是些年纪大的父母,都希望去南方温暖的地方可以跟着去养老,却很少有父母希望上冰天雪地的地方,未来很不适应,容易生病等等。这种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去南方。

三、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视态度

最近几年,我们看南方对人才的抢夺如火如荼,想尽了一切办法,用尽了一切手段挖人才,因为执政者知道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方观念落后,招聘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虽然有一些考试是相对来说还是公平,但是有一些事情还是需要走关系,找后门,对人才也没有做到十分的重视。重关系、轻能力这都影响了人才的选择。

我们从高校的双选、招聘可以看到,南方的学校往往十月份,九月初就开始了招聘,而北方的一些用人企业单位在第二年过了年之后才开始动作。这样的抢人速度大大落后,也决定了一些人才的流失。



四、事业发展的前景

南方重视真才实学,所以一个人真有本事就可以任其翱翔发挥,真的可以在事业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但是北方仍然采用了旧的升迁模式,甚至裙带关系,这些大大伤害了一些有才华,想做事情的人。这种落后腐朽的用人机制,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五、南方良好的配套生存环境

南方经济发达,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配套生存环境发达,比如说高超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还有一些资源的整合,都比北方先进。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为孩子着想,也要尽力的去南方,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给老人更好的医疗。


作为北方人,真的希望家乡能够进一步的完善改进,能够吸引大批量的人才留下,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也希望我们的教育环境、用人理念能够大大的改善。把真正的人才留住,把北方的经济提升上来。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云梦谈教育


这种现象可以称作“孔雀东南飞”,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不外乎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更能体现人才价值。内陆地区的人才到了东南沿海简直就是“一登龙门,声价十倍”,同样的人才从西部地区甚至是中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工作,人还是那个人,工作还是那个工作,工资收入却又较大幅度的提高,使人才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同时,也让其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地实现。此外东南沿海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可以为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这些对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

第二、东南沿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才成长。不可否认,在内陆和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人才的成长环境是比较严峻的,为人才成长、成才成功提供便利条件的少,制造人为障碍的多。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长期难以破除。相比较而言,东南沿海地区接触国际规则较早,改革比较深入,很多有利有人才发展的政策贯彻的比较到位,一些长期束缚西部和中部地区人才发展的制度性机制性问题在东南沿海已经被破除。两相比较,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干事创业更加有利,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大。

第三、东南沿海更宜居。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社会事业进步,各项社会保障水平比较高,使得东南沿海地区不但宜游、宜业更加宜居。东南沿海地区海拔低,气候宜人,我国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大多集中在这里。由于经济发达,这里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优秀人才,他们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服务。这些无形的财富对人才同样有着无法比拟的吸引力。

第四、人才评价标的嬗变。以往东南飞的“孔雀”都是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他们到东南沿海去寻找机会,干事创业。那个时代注重的是学历。现在时代变了,人才的素质决定人才的价值。学历只能是一个参考,社会更注重人才的素质。所以,一大批被讥为“麻雀”的高素质人才凭着自身过硬的素质而不是学历,得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认可和欢迎,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平台,获得了成才、成功的机会。

第五、人才流动渠道更加畅通。以往人们对人才流动的认识比较肤浅,东南飞的“孔雀”相当部分是体制内的调动,另外一些是敢为天下先的辞职者,这两种途径都比较狭窄,所能容纳的人才数量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流动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为大批的高素质人才顺畅有序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使得“麻雀东南飞”成为可能。

第六、内陆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与东南沿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陆地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僵化,对本土人才的培养、使用存在很多问题,在盘活用好本地人才资源上所做工作太少,却把主要精力和有限的社会资源过多投入到引进人才上了。导致一方面本土人才不能人尽其才,另一方面又不惜重金引进人才,造成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在这种情况下,“麻雀”用脚投票,只能向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的东南沿海流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