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魏晋时期,是个高冠博带、宽袍大袖、蕴藉风流、文风洒脱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

那个时代的名士尽展个性的才情之美、玄味的气质之美和超人的仪容之美,是真名士自风流。

美学家李泽厚强调魏晋风流的要素有: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

让我们一起走进《世说新语》,从几个代表性的故事中,感悟魏晋风流人士到底有多风流。

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1

优雅脱俗、任性随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47》

这个故事是关于东晋名士王子猷的。

王子猷,名徽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以放诞不羁而著称。

太和年间,王徽之官拜黄门郎中,但是没两年,他就辞官不做,回到山阴隐居。

一个冬天的晚上,大雪遍野,四山茫茫,他一边独自喝酒,一边欣赏雪景,在清冷幽静的环境中踱步彷徨。

他咏起了左思的《招隐诗》,于是想起了这位隐世朋友,就是戴逵戴安道。

在这样的兴致下,他即刻出发去拜访这位朋友。

当时戴逵住在剡溪,距离山阴还有一段距离,于是他驾起一叶扁舟在江南的雪夜独行,逆流而上,走了一夜才到达。

就在人们都认为他会叩门而入与友人欢聚的一刻,他却转身走了。

人们问这是为何?他说:“我本来是乘着一时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

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它反映了魏晋名士潇洒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他们任性而动、不滞于物的生活哲学。

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

王羲之在准岳父派人考察之际却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随意率性,却获得了准岳父的青睐;

王澄在众名流送其出任荆州刺史之际却脱掉衣巾,爬树掏取小雀后逗弄把玩,神色自若;

阮籍丧母,有客人前来吊唁,却自顾自酩酊大醉,披头散发,毫无一点哀容。

魏晋名士不为外物所累,只求优雅脱俗、任性随兴,于此可见一斑。

这是一种审美人生的态度,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2

才思敏捷、玄妙智慧

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世说新语·文学》

这则故事发生在典型的魏晋清谈活动中。

殷中军就是当时清谈名家的殷浩,刘尹就是辩才无碍的刘惔,因为曾经官至丹阳尹,故常被称为刘尹。

在一次清谈中,名士们对某个玄学问题展开激烈的论辩。

素有辩才之称的殷浩首先挑起了“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个自古难题:

“自然,作为道家思想、魏晋玄学崇尚的理想状态,应是无偏向的,而事实却是善人少,恶人多。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自然是偏向恶的呢?如果是这样,那自然还值得崇尚吗”

大家一时都被问傻了眼,但没过多久,刘惔应声回答说:

“譬如泻水著地,只是纵横四处流淌,绝对没有正方形或正圆形的。”


在座的人听他这么一说无不称叹,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魏晋名士言行洒脱、胸怀矿旷达、神思玄远,留下无数激言辩语,让后人意犹未尽。

孔融小时候才智过人,一次拜见李元礼的机智回答更是引得众誉,但陈韪却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魏文帝曹丕召见钟毓、钟会两兄弟,见钟毓脸上有汗,问他这是何故?

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反问钟会为何不出汗,钟会则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以致魏文帝无话可说。

魏晋名将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被晋文王司马昭召见时总自称“艾艾”,司马昭笑话他到底有几个艾?

邓艾却镇定自若答道:“凤兮凤兮,也就只有一个凤。”

魏晋名士才思敏捷、玄妙智慧,诠释了魏晋风流的精神内涵。

3

情之所钟,一往而深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世说新语·伤逝 4》

这个故事是关于王戎丧儿的。

王戎,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名士,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曾做到三公,是“竹林七贤”之一。

他的儿子万子出生不久就死了,山涛的儿子山简去探望他,看到他悲不自胜,于是安慰他说:

“这么小的孩子,跟你建立感情的时间还很短,不必如此悲痛。”

王戎回答说:

“最上等的人,也就是圣人,会忽略情。而下等的人呢,根本就不知情是什么东西。情这种东西就是集中表现在我们这样的人身上。”

王戎自己标榜为当时的士族精英,认为“我辈”才懂得情,情感丰富是一件可骄傲的事。

“我辈”还没修炼到圣人忽略情感的地步,但这并不可耻,毕竟圣人只有孔夫子一个。既然不是圣人,又怎能忘情呢。

山简很敬佩他的话,更加为他悲痛。

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冯友兰先生《论风流》中这样评价魏晋时期名士的深情:

“真正风流底人有深情。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虽有情而无我,所以其情都是对于宇宙人生底情感。”

桓温西征成汉途中,见一只因士兵杀害其母的小猿猴一路哀嚎,最后肝肠尽断,触动了桓温深情柔软的内心,最后将捕猿人撤职查办;

荀彧之子粲贪好美色,其妻曹氏“才色并茂”而早亡,荀粲悲伤不能自已,以至殒命,时年29岁;

阮籍三岁丧父,多年来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时,他痛不欲生,饮酒无度,几乎到了没命的地步。

他们情之所钟、一往而深,最突显魏晋名士的特质。

4

由内而外、形神兼备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是一个盛产美男子的时代,潘安、卫玠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潘安的。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后世以潘安称之,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美男子。

有次要出洛阳道,带着牛皮弹弓优雅地走在街上,被路上的妇女们手拉手围起来,挡着不让他走,就为了多看他两眼,以致造成交通阻塞。

这还不算,他坐车出门,连老太太都被迷住,不断朝他车上扔鲜花水果,出门转一圈,车子里就装满了水果。

那时候有个叫左思的人长相奇丑,他想要东施效颦,结果一群妇女围着他,往他的身上吐口水,吐唾沫,他只好狼狈地逃跑。

读《世说新语》名士轶事,品魏晋风流

潘安明明是个可以靠美颜吃饭的人,却非要让美貌和智慧并存。

他少年时随父亲各方游历,还到洛阳太学读书,读书时非常刻苦,加上天资聪慧,学了一肚子学问,写得一手好辞章。

因此潘安的美,不仅在于妙有姿容”,更在于“好神情”,也就是一种潇洒的神韵、精神气质。

这种才华兼备的美男子在魏晋时期比比皆是。

嵇康才高八斗,却容止出众,众人赞叹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裴令公因盛德位居高位,但容仪俊美,见到他的人都说:“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王恭少有美誉,且形貌出众,被称誉为:“濯濯如春月柳。”

这种由内而外的、形神兼备的美,正是是当时名士追求的理想的美。

5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年代,还是思想火花、文人个性觉醒的年代。

这里有优雅脱俗、任性随风的风度;这里有才思敏捷、玄妙智慧的清谈;这里有情之所钟,一往而深的追求,还有由内而外的、形神兼备的美的追求。

黑暗的迷人时代,非魏晋莫属。


江离菲菲,左手诗意生活,右手人间烟火,专注写有温度的情感文和观点文。个人微信公众号:江离菲菲读书看世界(jianglifeifeidush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