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太极图”是什么图?向人类昭示着什么?是如何创造的?


顾名思义,模拟“太极”的图,方可称为“太极图”。“太极”是什么?因此,理解“太极图”首先理解“太极”的本源。

简单说:“太极图”,是伏羲氏创造“八卦”体系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模拟“地球昼夜运转图”。所以,“太极”的真相是地球。“太极”,只是《周易》对“地球大地”虚拟的名词而已。这牵涉到创造“太极图”和“太极八卦图”的本源原理,只有揭开创造“太极图”的奥秘,才能顺理成章的破解和还原创造“八卦”体系的本源原理和程序方法。

“太极图”是怎样创造的?这涉及地球在太阳系中自转的自然科学。分题目阐述如下:


一、地球是在自转中,绕太阳轨道运转的一颗行星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二、太阳、昼、夜,犹如地球上“恒定的框架”

太阳是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地球是在自转中绕太阳运转的行星,众所周知,由于阳光照射才形成了地球上的昼夜。但是,由于太阳与昼夜是恒定的“静态”,形成了地球与太阳昼夜的反向运转。同时,形成了视觉中“太阳与昼夜”运转的“错觉”,这与坐在行驶的汽车中,人未感觉运动,车外的景象却与汽车同步向后移动是同一个道理。

地球自转中,朝太阳的一面是“光明之昼”,背太阳的一面是“黑暗之夜”,由于地球在太阳与昼夜的“静态”中自转,形成了地球上“南昼、北夜”的“两个面”,犹如固定在地球上的“框架”。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两千多年前,《周易》作者就“研机”了这一秘密,在《系辞·上传》十章中解释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模拟“太阳昼夜与地球反向运转一天”的现象和规律,创造了“八卦”体系。

三、地球自转中,昼夜在地球上呈现着六个面、四种状态

地球昼夜“运转”中,呈现着“正面、背面、左、右两侧、上、下两侧”的六个面、四种状态。即:正视地球朝太阳的一面:地球是一个“整体昼面”而看不到夜;(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正视背太阳的一面:地球是“整体夜面”而看不到昼。地球存在着“昼前、夜后”对应的“两面”,《周易》称此为“两地”。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正视地球左、右两侧面就会看到:地球的上、下两极呈现着一条垂直线,分割着昼、夜两面(如下图)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俯视地球上、下两面:如果从高处俯视地球自转就会看到,地球北极上,一条东、西直线分割了昼夜,“上面是昼阳面”、“下面是夜阴面”(如下图)

返璞归真—还原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

无数次模拟演示和还原验证证实:伏羲氏是模拟地球北极的昼夜状态创造了“太极图”;北极的昼夜状态即是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地球赤道是“太极图”的“外圆线”,其奥秘在于把分割昼夜的一条直线、改成了一条“~”线。由于地球赤道的遮挡而看不见南半球,南半球上昼、夜的状态是同样的。

(注:文中所用图片,都是示意图)

四、“太极图”的两个“反向”,改变了人类的传统思维


1、地球北极上,“昼前、夜后”的状态,犹如“前后折叠”的“昼、夜两半球”,“太极图”等于把“折叠”打开,铺展成了“昼上、夜下”对应的平面图。这就是《周易》虚拟“两地”的本源;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参天两地而依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的本源。

2、现实中,地球自转是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太极图”的中心点却是地球北极的中心点,对应着南极的中心点,等于把地球“上、下”对应的南、北两极,变成了“前、后”对应。


五、“太极图”的“~”线昭示着什么

“太极图”是在模拟地球北半球的昼夜“静态”中,呈现着太阳与昼夜在地球整体上运转的“动态”。


“~”线左端的起点:标示着太阳从地球夜面的东北方、下半夜“一阳生起”;是《说卦传》中说的“辟户”;

“~”线右端的起点:标示着地球的昼面一过中午,就在西南方“一阴生起”。是《说卦传》中说的“阖户”;

~”线上端的中心点:是地球昼面的中午;俗称“老阳”;

“~”线下端的中心点:是地球夜面的深夜;俗称“老阴”。


地球是在倾斜23.5度中自转,太阳与昼夜随地球同步运转中,任何地域都是从下半夜的黎明前“一阳生起”,运行到上半夜“阳终”而进入夜面。“~”线的左、右端起点与地球赤道形成了细微的夹角,这是地球每个地域的黎明和黄昏,阳光都是微弱的,“~”线非常形象的模拟出来了,昼夜运转一天的过程就呈现着“~”状态。“~”线模拟了地球自转一圈中,地球昼夜“两面”的各地域,都要经过“昼阳始于夜阴而终于夜阴”,“夜阴始于昼阳而终于昼阳”的过程。伏羲氏以一条“~”线,就把北极昼夜的“静态”,变成了运转一天的“动态”。

地球人是把太阳从黎明升起、至太阳黄昏落山为一个白天,这是太阳昼夜运转的现象法则;“太极图”标示的“~”线,却是太阳与昼夜运转的本质法则。

六、“~”线和“阴阳鱼眼”,在昼夜两地上画了一个“十”和“米”字

从“太极图”上看到,“~”线上端的中心点是昼面的“中午”,对应着夜面的“深夜”,恰似一条竖线,标示着昼夜是在“中午与深夜”中轮回;“阳鱼眼”标示“黎明”、“阴鱼眼”标示“黄昏”,恰似一条横线,等于在一个地球“昼夜两面”的“上、下、左、右”画了一个“十”字,定位了地球上:昼上为南、夜下为北、左为东方黎明(俗称少阳)、右为西方黄昏(俗称少阴),这正是《周易》说的“四象”。太阳、昼夜运转形成的“十字”法则,乃“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十”字的四个空间形成了地球的“四隅”:地球昼面的上午为东南;下午为西南;地球夜面的上半夜为西北、下半夜为东北。等于在地球的“十”字上画出了一个“米”字,定位、定向了“地球八方”,这是创造“八卦”的本源原理。

七、“太极图”是创造“八卦”体系的“图纸和模版”

“太极图”是伏羲氏创造“八卦”体系的第一道程序,“太极图”和“~”线,内涵着创造“八卦”体系的本源原理和程序方法,是创造“八卦”体系的“图纸和模版”,“太极八卦图(三爻八经卦)、逆数六十四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易经·爻辞》”,都是在“太极图”上产生的,只有从本源上理解创造“太极图”与“~”线的原理,才能破解和还原创造“八卦”体系的本源原理和程序方法。

八、“太极图”是不带卦象的传承

两千多年来,“太极图”只是“单图”传承。这将证实,古人对“八卦”体系是保密的,“有意”把“卦、象、数、图、理”拆开,形成不了一个体系的概念。尤其是《周易》文词的虚拟和“河出图,洛出书”的隐讳,使后世两千多年里,把“八卦”视为“单体”而未形成相互链接、相互对应、相互还原、相互验证的“八卦”体系。

九、“太极图”是人类历史上最精髓、最完美的地球昼夜运转图

到此就应该明白,“太极图”是模拟太阳与昼、夜在地球上的运行图, 由于《周易》把地球虚拟成了“太极”,因而称“太极图”。

“太极图”,以最简单、最直观、最质朴、最明了、最形象的线条和图形,模拟了最巨大、最复杂、最神秘、最不可思议的、地球北极的昼夜运转状态,展现了太阳与昼夜在地球整体上运动的“动态”,是依“静”思“动”的“地球昼夜运转图”。

“太极图”简单明了的体现了“联想”与“同一”和“同与异”的形象思维;“对应与对冲、平衡与对称”和“对立与统一”的逻辑思维;“时间与空间”和“量变与质变”的运动思维;“概括”与“归类”的抽象思维;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与数一体合一”的灵感思维。

伏羲氏把地球上的昼夜“静态”和“动态”,最完美的浓缩成了“太极图”,体现着“圆满”与“美学”的诸多思维,是“变易、简易、不易”的本源;是《周易》“天地定位”、“一阴一阳之谓道”和“两地”的本源;是创造“八卦”体系本源原理和程序方法的本源原理;是哲理与哲学的本源。体现着伏羲氏创造“八卦”体系的大宏观、大境界、大系统、大智慧,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悟,人类会张开联想思维的翅膀,启迪无限的智慧。

只有把“太极”定性为地球,在地球昼夜运转的思维模式中,才能揭开创造“太极图”的本源原理和程序方法。否则,无法理解。但是,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太极”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如果把“太极图”说成“地球昼夜运转图”;把“太极八卦掌”说成“地球八卦掌”……,可能就没有味道了,或不被有些人接受!因此,返璞归真也是困难的。但是,相信科学充满了生命力!

十、创造“太极图”的大智慧“其孰能与于此”

在高科技的现代,太空科学知识已不是秘密。但是,伏羲氏七千年前创造“太极图”实在不可思议,实乃石破天惊的大智慧!

本人在惊奇和震撼中深感文辞贫乏,只能以《周易》文辞抒情。

《周易》在《系辞·上传》第十章中说:“遂之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十一章中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

《周易》作者连续用了四个“其孰能与于此”,真实涵义是;伏羲氏如此大智慧!天下有谁能相比?无人能相比也!可见,《周易》作者的惊奇和震撼之情也无法言表!

许多人曾不解的向我提出疑问:七千年前的伏羲氏如何知道地球运转的现象和规律?

我的回答是反问:释迦牟尼佛祖,为什么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九天,就灵悟了宇宙、天、地法则的真谛?老子是一个地球人,为什么彻知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真理?你如何解释?伏羲氏是一位层次非常高的大圣人。

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解释“太极图”的文字记载,可谓浩如渺烟,繁缛大海。但是,却脱离了太阳与地球昼夜运转的本源,把科学新发现的成果和哲学理念套入“太极图”的哲理中都不会错。但是,只是“太极图”哲理的效应而已,却不是创造“太极图”的本源。

两千多年来,古人传统理念定义了“无极生太极,太极在宇宙中”。以此推理,“太极”就成了不可见的、虚无缥缈的虚像,后世虽有诸多质疑,却突破不了传统理念,且拿不出新的模式。于是,古人的偏颇理念就似乎形成了“桎梏”的共识,岂不知这是导致迷信的根源,误导后世两千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