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欢迎转发,抄袭必究!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十一月,湖南巡抚与衡州知州不惜舟车劳顿亲自赶往石船山,目的是拜访一位重病中的大学者,他已隐居多年,贫病交加,生活窘迫,但仍每日著述,笔耕不辍,连写作用的纸笔都需朋友周济。


自古人穷则志短,但这位穷困潦倒的大学者却将带着厚礼前来探望的高官拒之门外,既不见客,也不接受馈赠。为表决心,他还写下一副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画像其一)


如此遗世独立,如此傲骨嶙嶙,这位大学者的名字叫王夫之。如果你曾见过王夫之的画像,会发现他面容瘦削,神情凝重,气魄非凡,并且头上总是带着一块方巾或一顶帽子。那是因为,王夫之用生命兑现着“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口号,终生未曾剃发。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 ,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自称“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人称“船山先生”。他著作等身,对后世影响极大,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王夫之一辈子都在与清廷做对抗。年轻时变卖家产,积极参加抗清起义;中年时四处逃亡,躲避清廷追捕,期间曾被困于水砦,断食四天而未死;到了晚年,隐居山野,苦读治学,终成一代大儒,清廷改用怀柔政策,有意拉拢,他却坚定立场,拒不仕清。

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画像其二)


王夫之毕生以明朝遗老自居,宁死不屈,不叛明,不仕清。如此气节,想必是在明朝时世受皇恩,所以才以身许国?实际情况却是,明朝灭亡时,王夫之年仅26岁,不仅他自己没有做过明朝的官,没有拿过明朝的俸禄,其父兄亦然。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还曾两度因拒绝索贿,被罢选返乡。(注:本文涉及年龄,按照旧时习俗,均采用虚岁,下同。)


由此可见,上文提及的那副对联中的“清风有意”“明月无心”似有所指:清朝极力拉拢,确为“有意”,明朝出仕失败,实乃“无心”。但即便如此,王夫之仍坚定地拥明反清,只因他是汉人,他有作为汉人起码的底线和尊严。

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雕像)


王夫之有个著名理论,说王朝更迭“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由此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这在民族团结共处的当下社会,显然是不值得推崇的,但是笔者一直认为,后人读史,一定要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而不能以今人价值观去评判古人的功过是非。在明末清初那个乱世,王夫之的家国情怀无疑是难得的,可贵的。


无论如何,王夫之是应当被歌颂的,他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文坛大儒,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正因为有无数个王夫之这样的人存在,民族精神才得以延续,中华文化才没有断绝。

王夫之: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故居湘西草堂 ,王夫之病逝于此)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二(公元1692年2月18日)午时,王夫之病逝于湘西草堂,终年74岁。临终,王夫之自题墓志曰: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


(注:墓志铭分为“志”和“铭”,这句只是“志”的部分,至于“铭”的部分,则堪称千古绝笔,既文采飞扬,又引经据典,既感人至深,又耐人寻味,且待下篇文章详细解读,敬请期待。)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