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進步的階梯——讀《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筆記

這幾天看了理查德•普雷斯頓的紀實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總共用時6小時22分鐘。

講述的是圍繞埃博拉病毒的發現以及一次雷斯頓行動(就是軍方處死雷斯頓猴舍裡的猴子)的故事。

美國CDC官員和軍方各有各的職責,也確實都能夠例行職責,對於病毒的探究,表現出了認真、負責、科學的態度。

首先,科研人員在自我保護方面是嚴格的,防護服穿的很仔細,連接處都用膠帶封上,手套裡外共戴三層。解剖病死的猴子的地方,是生物安全4級密室,異常小心,一旦最外層的手套上沾了血跡,馬上去次氯酸鈉消毒池裡清洗。

其次,院內感染也存在,尤其是在病毒剛剛感染了人類時,醫院裡的醫生和護士都有被感染到的。有的死去,有的卻幸運的活了下來。還有運氣更好的,解剖時手術刀刺穿了手套,深扎入拇指裡,卻並沒有感染。

這樣的好運氣,萬里也難挑一吧。在面對已知的病毒或者細菌時,小心認真是必須的,誰也不知道那些小東西,啥時候會跑到人身上。

就是在平時的科研中,也應該一樣的小心認真,誰也不知道那些你手裡的東西里,是不是就存在著還未沒發現的病毒或細菌。

第三,作品從馬爾堡病毒的發現寫起,然後順序寫了蘇丹埃博拉病毒、扎伊爾埃博拉病毒、雷斯頓埃博拉病毒的發現和流行情況,並且追蹤了病毒的來源。

可以看出來,作者為了寫這本書,費的功夫肯定不小。採訪了很多事件經歷者,並且也到了病毒最可能的洩出地埃爾貢山的奇塔姆洞,裡面有許多野生動物,其中蝙蝠是最多的。

6個多小時看完一本書,肯定也很難真的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去,無關緊要處也是略過的。但關鍵處也都認真的看了,部分章節是逐字讀的。

外國的作品讀過的真的不多,並不是因為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風格,和我們中國相差太大的原因。實在是多數作品的翻譯水平,讓人望而生畏,讀不下去。一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應該是中文的樣子,如果讓人讀了不像中國話就是失敗。

整體來說,這個翻譯還可以,有些情景和情節的描述還算簡練,易懂。

結合這次新冠肺炎病毒的發生、發展、終結過程,如果有人也能寫一本書,把其中的關鍵節點都描繪清楚,肯定對我們預防微生物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意義。但不知有沒有科學家或者文學家願意付出精力和智慧來做這件工作。

非典結束已經17年了,也許是孤陋寡聞吧,我是沒有讀到一本專著來描述整個事件,進行詳細的分析推敲,總結經驗和教訓。

作者說:“大自然似乎在逼近我們,高高舉起屠刀,卻忽然扭過臉去,露出微笑。這是個蒙娜麗莎的微笑,誰也不明白其中的含義。”

SARS病毒突然而來,又慢慢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次新冠病毒呢?還會再次消失的了無痕跡嗎?我不知道。

運氣是否會一直眷顧著人類呢?我同樣不知道。

遵從自然界的規律,保護自然界的平衡,和自然界和諧共存,這才是人類能夠永久保持好運的唯一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