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史雜談:倉頡造字

黃帝時代,距今約五千年,文明漸進,用繩記事遠遠滿足不了交流的需要,正式的文字的產生迫在眉睫,倉頡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狀。

傳說中,倉頡長有四隻眼睛,具有仰觀俯察超常的洞察力,是一般的神人無法比擬的。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去,登上陽虛之山,臨於洛汭之水,忽然看見一個大龜,龜背的顏色是紅色的,上面卻有 許多青色的花紋。他覺得稀奇,取來細細研究,恍然悟出這不是花紋,而是文字,有意義可通,於是產生了創造文字的意願。他一方面取法於過去刻在竹木上的各種象形符號,另一方面(這是最主要的方面),從天文地理、各種物象上去體察,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旁觀鳥獸蟲魚之跡,草木器具之形,“博採眾美,合而為字”。這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

倉頡造字後,世間的萬事萬物有了名稱,有了符號,有了明確的文字依據,混沌的文明向前推進。這些字,個個團結得起,少的只有一筆,多的可有幾十筆,但是都能用一式大小的框格去範圍它。筆畫少的,不嫌寬舒;筆畫多的,不覺擁擠。筆畫少而框格大,比如一個人生在幸福的家庭裡面,伸手舒腳,俯仰無憂,但亦須謹慎守中,不可出格。筆畫多而框格小,仍然像一個擁擠的部落,各人有各人的職業,各人有各人的位置,安排得當,佈局停勻,清楚美觀,在逢密中並不顯出擁擠。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這樣稱讚:“夫倉頡者,獨蘊聖心,啟明演幽, 稽諸天意,功侔造化,像被生靈,可與三光異懸,四時終結。”張懷瓘對倉頡祟拜得五體投地,把他造字的功績提到與日月同輝的地步,說他的字是“神章靈篇”。

倉頡造字的傳說,只能看做是先民們對漢字產生的一種猜測,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倉頡造字的傳說指出了漢字產生時的實情,只是造字者決不只倉頡一人,而應是一個幾代人的群體,如果歷史上真有倉頡這個人,他就像荀子說的那樣“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倉頡也好,後代的李斯也好,都只起了統一文字書寫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倉頡無愧於中國書法史上一位偉大的書法家。

就目前所能見到的數以千計的古漢字形體而論,絕非一人一時所能創造,而是廣大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當中,因時因地不斷地觀察、思考和創造,並經過若干年的積累,走過刻畫符號的雛形期,經歷了圖畫文字的框形期,然後邁入了文字書寫的成熟期,漢字書法史明晰地記載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