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功的三大法則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和逐漸發展起來的優秀拳種。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太極拳現已成為全球性的運動項目。主要流派有陳、楊、吳、武、孫,雖形式各異,卻具有共同的哲理。眾多的愛好者對太極拳有深刻認識,但登堂入室者鳳毛麟角。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練習者缺乏太極拳的理論指導;其二,片面追求太極拳術的表面形式;其三,拘泥於一招一式的攻防含義,忽略了太極拳的身法和整體功力練習。

為此,在練“理”不練力、練“身”不練招、練“本”不練標的太極拳練功法則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旨在為廣大的太極拳練習者提供練功依據,推動太極拳的發展。 

太極拳練功的三大法則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在拳術的基礎上根據導引吐納和“太極”“陰陽”學說創編的。所以,分析理論、道家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對提高太極拳的運動水平有積極的意義。

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法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乏靈活性。這就是有的人力量很大,交手比試中,卻如牛入泥潭,有力使不出,而被看似手無縛雞之力的太極高手一招所制。所以這種練法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一)陰陽學說對太極拳的指導作用

《周易》:“一陰一陽之為道。”《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即陰陽互為其根。太極拳理運用陰陽相對的關係,《太極拳圖書講義》:“一陰一陽之謂拳。”並演繹出動為陽、靜為陰,行為陽、神為陰,呼為陽、吸為陰;要求動靜結合,形神兼備,內外相合,虛實分明。練習時動作配合呼吸,導引內氣,以張五臟,通經絡,氣力貫達全身。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強調虛實分明,上步、後坐、轉身……等在移動重心中注意虛實的變化,推動氣血的運行,產生強大的“內勁”。

  (二)道家哲理對太極拳的指導作用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道德經》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即“無極”,也就是虛無;“一”即“太極”,太極即太虛,無極而生;“太”,廣大,“虛”,空虛無物。太虛即空空蕩蕩,為體內真氣填充,是身輕體健的源泉。太極依照真氣的運行,動為陽、靜為陰。“二”即為陰陽,太極拳理論認為“天地是一大太極,人身是一小太極”,體現在運動中就是“虛實”“動靜”“剛柔”“快慢”“開合”“圓方”“進退”等。“三”即三維空間,是太極拳順逆纏絲螺旋纏繞運動的千變萬化。

練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在意識的引導下做到“松靜自然”。《道德經》:“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太極拳的“松”,是道家功法“空”“虛”的外在表現,是意識導引的身心放鬆。《道德經》上說“神得一以靈”,就是以靜養神,以神練靈,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道德經》講“道法自然”,太極拳運動順其自然。“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間順其自然引之”。這是道家哲理對太極拳練功的指導法則。

從技擊角度看,太極內功是功力的源泉。在內功的修煉上,太極拳強調用意不用力,其實也就是道家哲學的恬淡虛無,“太極拳是無為不為之功夫”。《太極拳術》中說“太極之無敵,唯不爭耳”。此語源於《道德經》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弱其志而虛其心”。以這種哲學作為太極拳功理,在對抗中捨己從人,得機得勢。由此可知,太極拳是在道家哲學思想指導下以練拳方式修道悟道的過程。

太極拳練功的三大法則


二、練“本”不練標 

(一)練“本”的含義

“本”是指本原、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心為一身之主,腎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慾,培其根本之地,無使傷損,根本固而後枝葉榮,萬事可做,斯為之要”。“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慾,培其本源,以養元氣,身本強壯,打拳自勝人—籌”。

練“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的局部練習方法,這種方法違背了太極拳的運動規律。

練“本”實際上就是“穩固根基,充實內氣”。在周身相隨、內外合一的基礎上,進一步扎穩下盤,促使內氣充實和飽滿。“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嚴格按照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練習拳架;是培根潤源的方法。“下盤穩固,上肢自然輕靈”是穩固根基的竅要。

充實內氣即培養元氣。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和發氣之源。元陰以養五臟之陰,元陽以養五臟之陽,周身之陽得以溫,陰得以養,故生機旺盛,則反過來又益於腎氣充盈丹田。這樣相得益彰,使根本固,源流潤,腎氣足。腎氣足則內氣充盈,五臟得養,精力充沛,反應靈敏,身輕體健,此為本源之一。本源之二是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人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

(二)練“本”的方法

呼吸。太極拳是在“調神、調息、調身”的基礎上,通過反覆認真的練習達到培根固源的。這就要求練習者,不僅用意念調整身法使其符合太極拳的要領及運動特點和規律,而且調整呼吸以培元養氣、穩固根基。太極拳有意識控制呼吸的方法主要有順、逆腹式呼吸,鼻吸口呼,閉氣呼吸法等。這些方法是通過意念改變自然的呼吸節律,以適應身體內部狀態和外部活動的需要。

太極拳運動在初級階段,要求自然呼吸。隨動作質量的提高,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呼吸方式為腹式逆呼吸,呼吸運動表現為:吸氣時小腹內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氣由小腹上升,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擴張,肺活量加大;呼氣時小腹外凸,膈肌下降,內氣下沉至丹田,胃部與胸廓自然平復。腰腎旋轉,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協調一致。發勁時使用短促的一呼一吸來完成;放勁時,用深長、均勻的一呼一吸來完成。

基本功練習。如站樁、採氣、抓氣、丹田內轉運氣、自我按摩和順大小周天的拍打等。練拳前可以作為熱身活動,練習後可以作為整理活動練習。另外在內氣充足的情況下,還要把太極拳式內的單勢發勁分別抽出來練習,以及練抖杆子(用後尾直徑6~8cm,長3m的白臘木杆,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抖100次)、推木樁、打沙袋等,以此穩固根基、充實內氣。

三、練“身”不練招

 

  (一)練太極身法

練“身”就是練太極身法和整體功力,並非追求“招”的用法,即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者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不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因而練了許多年沒有進步。太極拳練習者如果單從招式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的用法和內涵,就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如同練習書法只懂得字簡單的筆劃,忽略了字的整體神韻一樣。

太極拳的身法講究手、眼、身、法、步,手臂靈活,眼睛顧盼有神,身法靈活,動作正確,步法紮實有力。具體表現在:全身空靈,身體皮膚感受的高度靈敏性,也就是接受信息傳遞並採取行動的應激反射能力;通過順逆螺旋運動的旋腕轉膀、旋踝轉腿和旋腰轉脊形成的旋轉連貫如一的太極身法和捨己從人、順隨化解的功夫。

太極拳的整體功力表現在剛柔相濟,外有松活彈抖,內有虛實變換,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就是說不僅身體各部位都相當靈敏,周身無處不是手,挨著何處何處擊;而且,蓄髮相變、八面支撐、周身內外渾圓一體,猶如太極之象,達到“身如火藥,一觸即發”的內氣充實飽滿的程度。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講,表現在大腦皮層中興奮與抑制、肌肉收縮與放鬆、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的活動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化發合一,隨機應變。 

(二)練整體功力

練太極身法和整體功力必須注重太極拳的基本功練習,如站樁、纏絲勁和基本步法的訓練。在此基礎上,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從而把功夫練上身。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就是說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注意一舉一動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動而後形動,這樣才能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動作才能沉著,九練之後氣才能收斂入骨,達到行氣最深入的功夫。另外,在意氣方面,太極拳和靜功(樁功)是相同的,都著重練意和練氣;但太極拳是在運動中練(動中求靜),所以在練習過程中還要注意身肢放長的彈性運動,順逆纏絲的螺旋運動,立身中正、上下相隨的虛實運動,腰脊帶頭、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運動,相連不斷、滔滔不絕的一氣呵成運動,快慢相間和剛柔相濟運動。另外在內氣充足的情況下,還要把太極拳式內的單勢發勁分別抽出來練習,以及練抖杆子(用後尾直徑6~8cm,長3m的白臘木杆,每天用攔、拿、扎的方法抖100次)、推木樁、打沙袋等,從而煉出強大的整體爆發力。

太極拳的整體功力,在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並不拘泥於一招一式。如《太極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這就是說,內氣充實了,全身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擊。 

四、結論  

本文對太極拳的練功法則進行了探討,練“理”不練力是為練習者提供理性指導;練“本”不練標是讓練習者明白太極拳運動應注重“培根固源、充實內氣、強壯身體”,為向太極拳的高水平發展打下基礎,而不是練習身體的局部力量和硬度;練“身”不練招是練習者應練出輕靈的身法、穩固的步法、整體的功力,而不是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

五、建議

 (一)松、柔、舒、緩的太極拳不僅具有很高的健身和技擊價值,而且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儒家思想之“中庸”和孫子兵法之“奇正論”“虛實論”等。建議練習者在練習過程中細細揣摩。

(二)太極拳練習者應重視太極拳的關節放鬆活動和基本功練習,並注意太極拳對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意念、動作、呼吸的密切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