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地位最穩的太上皇是誰?怎麼看?

傷無雪


一般情況下只有在權力的最高峰,才會存在激烈的爭奪,地位才可能不夠穩,而對於太上皇,一般都已經離開了權力核心,還能有什麼不穩的呢?實際不然,主動退休安享晚年的,退休之後仍大權在握的固然很穩;但對於被迫退位的太上皇來說,晚年也只能活的戰戰兢兢。下面就列舉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幾個太上皇。

一、唐朝一次性貢獻了六位太上皇

1.唐高祖李淵,626年6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李淵立馬意識到李世民的野心,馬上立李世民為太子,接著退位,做了太上皇。做太上皇的前幾年除了權力其餘應有盡有,只是還被李世民派人監視,貞觀三年之後基本就不再監視,李淵過得就很自在了,直到貞觀九年駕崩,大約十年的太上皇生涯,享年七十歲。

2.大周皇帝武則天,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陽紫微城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自己做了太上皇。這個結局對於武則天來說是非常不甘心的,丟了權力,失了男寵,當年11月就駕崩了,享年八十二歲,但是這個坐太上皇的日子算是很短了。

3.唐睿宗李旦,李旦是武則天的四子,實際一生中做了兩次皇帝,一次太上皇。武則天先是力年紀最小的李旦為帝,後面自立,貶李旦為相王。後續在中宗去世後,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成員,擁護李旦復位。之後,李隆基成為太子。當時太平公主權傾朝野,逐漸和李隆基開始了明爭暗鬥,李旦夾在中間左右為難。712年,李旦讓位於李隆基,成為太上皇,但實際上依舊握有實權。而太平公主仍舊在李旦的庇護下也有強大的勢力。一年之後,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賜死了太平公主。之後李旦正式退位為太上皇,住進了百福殿,公元716年駕崩,享年55歲,真正做太上皇的時間有三年。

4.唐玄宗李隆基,李亨在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為,自立為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玄宗躺著中槍,回長安之後,親信也收到清洗,晚年玄宗鬱鬱寡歡,762年駕崩,終年78歲,結束了自己六年的太上皇生涯。

5.唐順宗李誦,李誦做了26年的太子,在805年的正月繼位,本有雄心壯志,重用革新派人士,進行改革,意在改變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政的局面,以加強皇權。但很快,宦官俱文珍就謀劃立李純(即唐憲宗)為太子,並在八月逼李誦退位為太上皇,第二年的正月,李誦突然去世。當時才46歲,太上皇的日子只有幾個月。

6.唐昭宗李曄,唐末亂世,唐昭宗不得不在李茂貞、朱溫、李克用這幾個大軍閥的夾縫中生存,公元898年終於回到長安,但長安也並不太平,在宦官和官僚們之間的舊有矛盾又引起了另一場危機。以中尉劉季述為首的宦官垂死掙扎,進行最後的抗爭,他們策劃廢黜唐昭宗,擁立太子。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宦官囚禁昭宗,擁立太子,直到第二年的朱溫解救,才終於重登帝位,終結了自己的太上皇生涯,這段太上皇的生涯確實很短,但是說實話過得真不舒服,據說宦官為了防止昭宗逃跑,又熔鐵澆在鎖上,每日的飯食則是從牆跟挖的小洞裡送進去,太上皇活成這樣估計還不如前輩呢。

二、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的一生也可謂驚險,從靖康之變時的離奇倖存到後面的應天即位,一舉開創了南宋王朝。但是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高宗就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

高宗在當太上皇時,年僅56歲,對於大部分皇帝來說,56歲是個了不得的壽命了,但你要知道是高宗駕崩時享年81歲,整整坐了25年的太上皇。在56歲這個年富力強的年紀,趙構為什麼會選擇退休呢?

後人猜測可能是趙構被金人打怕了,由於宋朝寧可花錢買太平也不強軍,導致了後面靖康之恥,金兀朮只有區區三千人就敢“搜山檢海抓趙構”,導致高宗對金人心裡發憷。面對金人多次劫掠,趙構一度曾躲到大海之上。但如果皇帝隨便跑,不僅大臣會勸諫,而且也會遭到民眾恥笑,再加上當時自己的養子已經35歲,如果等自己快死再傳位,不知道會有什麼變故,與其如此,不如早點禪讓。

趙構選擇做太上皇,急流勇退,可謂活的明白,這也和各個朝代中選擇鳥盡弓藏的大將類似,堪稱明哲保身的典範。25年太上皇,還能有誰比這個坐的更穩的?

三、明英宗朱祁鎮

正統十四年(1449年),英宗御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但由於種種原因,不幸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皇帝成了瓦剌手裡的人質,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尊英宗為太上皇,最終贏得北京保衛戰勝利。

戰勝瓦剌之後,按理來說明朝可以通過談判迎回太上皇,但是自從這個弟弟即為之後,逐漸感到權力的妙處,一直排斥迎接太上皇還朝,直到楊善出使瓦剌,完成這個預期之外的任務,景泰元年,北狩一年的太上皇終於回到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日子也沒那麼舒服,英宗一回來就被關到南宮,一關就是七年。這種囚禁到什麼地步呢?景泰帝把南宮旁邊的樹木全部砍掉,為的就是避免太上皇和朝臣串聯,圖謀皇位。但最終的那天還是被朱祁鎮等到了,在景泰帝病重之際,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才又回到了他的皇帝寶座。


四、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公元1795年,當時已經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宣佈在次年退位,也即讓嘉慶成為清朝第七位皇帝,而自己則當太上皇。對於乾隆來說,退位當太上皇的直接原因就是不願意自己的在位時間超過康熙。根據《清史稿》等史料的記載,康熙的在位時間為61年。所以乾隆在自己幹到第60年的時候選擇了光榮退休。

實際上除了這個原因,乾隆的退位可能也和自己的年齡存在一定的關係。畢竟在公元1795年時,愛新覺羅·弘曆已經84歲左右了。在此基礎上,乾隆皇帝的身體已經不能像年輕時一樣處理那麼多的朝廷事務,讓年輕的嘉慶皇帝來處理瑣碎的朝廷事務,無疑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選擇,為此,最終選擇退位當太上皇。

不過,乾隆這個太上皇和上面其他那些太上皇還不一樣,他在退位後,依然獨攬大權,以至於嘉慶皇帝基本沒有什麼實權。或許是基於以上那麼多前車之鑑的考慮,乾隆才最終沒有放下自己的權力,也因此度過一個和諧的晚年,直到89歲駕崩,度過了自己依舊大權在握的三年太上皇生涯,也可謂真穩。


要說誰坐太上皇最穩,個人感覺最穩的是趙構,如果不穩的話,誰能夠一連坐上25年,最後還能善終?當然乾隆也是比較穩的,大權在握加父慈子孝,這個也必須穩。那誰最不穩呢?看看唐朝就知道了,每每在我們為大唐感到自豪的時候也好好想想大唐這前幾位皇帝的結局,有幾位是有好下場的?為什麼很多歷史學家都喜歡批判唐太宗?看看他給整個唐朝起的好頭吧!


明哲話西遊


乾隆皇帝。

因為乾隆退位與歷史上其他被迫退位的皇帝有本質的區別。其他皇帝或因為兵變或因為政變或因為兵臨城下等不利因素而不得不交權退位當太上皇。而乾隆帝是因為繼位時在聖祖皇帝靈位前發誓在位比聖祖帝少一年,自己就心滿意足。後來乾隆帝繼位六十年自行退隱,但是國家大權還在掌握在他的手裡,嘉慶皇帝很多事還是需要請示乾隆太上皇,所以乾隆皇帝的太上皇地位最穩。


宋吉良435


乾隆,太上皇只有乾隆結局最好,沒有之一。把握權利的情況下主動禪讓名義上的皇位,實際權利依舊在他手上。


終究是場追逐


應該是清朝乾隆帝。乾隆帝讓位於嘉慶帝,是因為其認為他在位時間不能超過康熙帝,所以退位了。注意這是主動讓位,乾隆在這個時候還是有執政能力的。退了後也是牢牢把握朝政的。直至乾隆死了,嘉慶才大力整頓朝堂。


鍋盔餅子


應該是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時是強勢皇帝,太上皇做的更穩,嘉慶皇帝遇有重大國事還要向他請示才能處理。屬於和平交接,是古代皇帝傳位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