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號莆陽居士。據清乾隆《仙遊縣志》載,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蔡襄出生於福建仙遊慈孝裡赤湖。天聖八年(1030年),蔡襄以第十名登進士,名動京師開封,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56歲,追諡忠惠。蔡襄去世後,歐陽修為同榜好友親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誌銘》。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蔡襄雕像


蔡襄“年十八以農家子舉進士”,開始了長達37年的仕宦生涯。在基層歷練近十年後,蔡襄28歲時升調入京,其後二十多年間經歷了“三上三下”的仕途沉浮和磨難。在三上開封做京官期間,蔡襄歷任諫官、知制誥、三司使等要職,恪盡職守,忠言直諫,支持改革。官階為三品的三司使,“通管鹽鐵、度支、戶部,號曰計省,位亞執政,目為計相”,是蔡襄一生最高的官職。在三下地方做知府期間,蔡襄以民為本,足跡所及,碩果累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蘇東坡對蔡襄的政績,給予了極高評價:“其豐功殊績,施於後代者,歷久猶未忘也,豈不偉哉!”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學識淵博、氣度非凡,一生恪盡職守、忠國惠民、忠孝兩全,為北宋一代名臣,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楷模。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蔡襄畫像


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述蔡襄的歷史功績,這個“一二三四”大約是最傳神最精煉的概括。

他主持建造的洛陽橋(萬安橋),是我國最早的跨海大石橋;

他撰寫的《茶錄》與《荔枝譜》,是世界級的農學著作;

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他的書法備盡眾體、獨步當世,是“宋四家”之一。


一座橋:洛陽橋,見證的是跨度。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公元1055-1060年間,蔡襄兩度蒞任泉州,主持洛陽橋興建事宜。

洛陽橋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也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與北京盧溝橋、河北趙州橋、廣東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

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跨越近千年歷史的洛陽橋,現在依然佇立在洛陽江上,併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萬安橋石碑


兩本書:傳世著,譜寫的是厚度。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茶錄》和《荔枝譜》是蔡襄為了研究和介紹福建茶葉與荔枝而悉心寫成的兩部著作。

《茶錄》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茶葉專著,而《荔枝譜》則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果樹專著,現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歐美國家。

同時,這兩部科學著作又是難得的書法藝術精品,《茶錄》勁實端嚴,《荔枝譜》嚴正方重,各得精髓。

三品官:蔡襄頌,流傳的是氣度。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蔡襄是福建莆田歷史名人最為傑出的代表。

作為北宋的一代名臣,蔡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積極支持推進“慶曆新政”,直言進諫以澄清吏治,彈劾誤國害民的大臣;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廣施仁政而惠及萬民,奏減丁米而減輕民賦,廣修水利工程而治理民生。

雖然為官未至位高權重,但蔡襄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彰顯著中國傳統文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度,真可謂是“忠國惠民”的一生。


四大家:宋四家,成就的是高度。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蘇黃米蔡,蔡襄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為“宋四家”。蔡襄書法有晉唐風骨,楷、行、草、隸四體都達到了妙勝之境,並創造了獨具一格的“飛白散草”,他的楷書端莊沉著,行書清麗蘊藉,草書精勁飄逸,隸書工整精巧。其書法作品主要有:《萬安橋記》、《集古錄序》、《茶錄》、《荔枝譜》、《陶生帖》等。

在書法上,蔡襄不拘一格,遍學名家,備盡眾體,終成一代師表。蘇東坡多次稱讚蔡襄書法“為本朝第一”,黃庭堅說蔡襄是“翰墨之豪傑”,歐陽修對蔡襄的書法推崇之至,稱其“獨步當世”。蔡襄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北宋名臣蔡襄:一座橋,兩本書,三品官,四大家

蔡襄書法作品《遠蒙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