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在中國自古以來習慣用符號達意,不管是我們的文字語言,還是我們的服飾妝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物象,這些物象加以簡化和各種意象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義的符號,它貫穿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衣、食、住、行都有其身影,我們這篇文章將著眼於

飲食器具,探尋這些符號的表達和其帶來的深遠意義。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一、飲食和紋飾的“愛恨”糾葛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話,“美食不如美器”,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在飲食上講究色香味形一體的審美模式,飲食器皿上的工藝考究和食物本身的特色風味相結合的一體化美感,賦予食物以更深的審美層次。縱觀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發展,會發現美食伴隨著人們烹飪技術的創新和成熟而更加多樣化,而在經濟進步的加持下,這些技術和創新更是野蠻生長,這時飲食器皿的審美追求被不斷地推向了歷史舞臺,食與器的結合向每個時代的人展現了它的那一抹文化色彩和對它們之間藝術美的追求。

飲食器具中的裝飾紋樣很好的滿足了這樣的藝術需求,紋飾將各種自然物質素材進行變化和組合直接演繹出人們的追求企盼,它的工藝製作所涉及到的造型和材料,在不同的時代對應不同階層所考究的方向體現的不同,也催生了飲食器具裝飾文化

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和人們生活文化的多彩相互融合。

紋飾的具體形象種類繁多,對於不同用途的物品有有著不同地裝飾含義,飲食器具中裝飾紋樣往往寓意吉祥富有,常見的有動物、植物、幾何紋樣,這些取材於自然,發展於人類,擁有著天然的含蓄之美,能夠刺激人類強烈的自然屬性,喚醒生命的意義。紋飾是人類世界的象徵文化,暗含一種抽象的意義,是人們心靈的一種顯現,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沉澱。

這樣的象徵文化是被象徵物與某種概念建立起聯繫的文化,飲食器具在這裡充當了物質顯現的紐帶,讓抽象觀念的意識得以可視、可觸,從飲食器具裝飾紋樣的表象來看,一般是藉助萬物觸發個人情懷,意味深長,可以說飲食器具紋飾是形質美與意志美的結合。紋飾的表達形態多種樣,下面我們來探究飲食器具的表現特點。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二、飲食和紋飾的“歷史”糾葛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每個時代出土的器具都有其時代特徵,這裡我們定位於南北朝至明初這段時期來具體賞析飲食器皿的紋飾題材和其表意。紋飾題材種類繁多,在飲食器皿上主要有植物紋和動物紋

1、植物紋

植物紋有半圓形花瓣組成的團花紋、柿蒂紋、各式忍冬紋、忍冬雲氣紋等。團花紋山雙線半圓形花瓣圍圈組成,每一個花瓣內填一段豎短線紋。花瓣層有單層有雙層的,器底中心或動物紋或圓圈組成的花蕊雖然同樣是圈成圓形。八葉柿蒂紋。柿蒂形四葉瓣呈尖狀四出,相間處又塗繪近半圓狀花葉,差次有變。四葉柿蒂紋興起於戰國,流行於秦漢,因花瓣似柿子的四瓣蒂而得名,亦稱四葉紋或四瓣花紋,是漢晉漆器常見的裝飾紋樣。

波狀忍冬紋。一條波狀彎曲的主藤蔓上,一側有一瓣忍冬葉,一側則為兩瓣忍冬葉交互附於藤蔓上,葉瓣肥鈍而葉頭向內彎卷,葉藤分叉處出的葉子則呈尖狀。纏枝波狀忍冬紋。即一個或多個忍冬葉瓣為一個分枝,於主藤蔓兩側交互伸展,隨主藤蔓波狀彎曲而彎曲。

交波狀忍冬紋交波狀,由兩條波形帶相對相交而成。漆盤壁是由一條波形帶與一條條波狀忍冬紋帶相對相交,橫向形成一個個橢圓狀環。波狀忍冬紋帶並非相連成一條,而是由一條條呈橫置的“S”形的波狀忍冬紋帶以相反方向交互相纏繞而成,於是,每一個環底或環頂波狀忍冬帶相纏繞向環內伸出二枝彎曲的波狀忍冬。盤底的交波狀忍冬紋也是一條波狀帶與一條條波狀忍冬紋帶相對相交,橫向形成一個個橢圓狀環,但波狀忍冬紋帶僅一端頭有忍冬葉,另一端僅為波狀帶頭。這樣,從環頂仍舊伸出二枝彎曲的波狀忍冬,而從環底相交的波狀帶頭向上托出珍禽瑞獸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單獨忍冬紋為五瓣忍冬,中間的葉瓣上升,兩側二葉瓣彎卷呈相背的“C”形。忍冬雲氣紋。即似忍冬葉拖著長尾雲氣飄過,一朵一朵並列相排列。

2、動物紋

動物紋題材寫實居多,姿態各異,動態明顯,分祥瑞動物紋和現實動物

紋兩類。前者有人面鳥、獸面鳥、帶翼神獸、獸面鳥、龍風等,後者有各式鳥紋、虎、牛、羊、鹿、兔、馬等鳥獸,多口銜尾揚忍冬葉,承繼傳統又具時代特點。獸紋雖具寫實動物形態,但又不拘泥於原狀,幾乎所有動物的前肢肘關節後彎,軀幹有體毛表現。

人面鳥頭戴高冠,面相安逸,展翅佇立。人面鳥是中國古代傳統常見的神話動物紋飾,目前考古資料始見於西漢人面鳥身在《山海經》中多有記載,皆為神鳥,或為山神,或為海神,稱為句芒、玄女、梟徯、竦斯、鳧、妙音鳥等,神性不同,但均取溝通人與天的神瑞之鳥、驅魔降妖等意。

此類形象在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壁畫和畫像磚上多見,位置無定製。在河南鄧縣南朝彩色畫像磚墓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有一人面鳥身的形象,其下銘“千秋",獸面鳥旁題“萬歲” 。西晉葛洪《抱朴子、內篇》卷三載:“千歲之鳥,萬歲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明確其為千秋之鳥,祥瑞長壽。將其作為瑞鳥而採用。

帶翼神獸,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是一種使用材料很廣、流行時間很長的藝術主題。戰國時期開始流行,盛行於兩漢及南朝。南北朝時期北魏漆器所繪的有翼神獸有帶翼虎、有翼龍、有翼馬、有翼鹿等,與南朝陵墓的神道石刻帶角的麒麟、獅形帶翼的天祿、辟邪不同。北魏帶翼獸是單翼從身軀的脊部揚起,或尖狀或翼頭呈渦。與雲岡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頂部獸紋帶、軸承廠北魏遺址出土石雕方硯所雕瑞獸以及司馬金龍墓出土的石床雕刻帶翼獸紋風格相同,頭上無角,昂首挺胸前行,側翼上揚,偶見相對回首者。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3、紋飾表象

在器皿的表現上這些紋飾各顯神通,遼飲食器具中所用的裝飾紋樣為牡丹、芍藥、蓮花、菊花等大朵花,這是因為牡丹、菊花等花卉品種一直受到鍾愛,往往被權貴們種植在庭院中,是喜聞樂見的花卉類別。在罐、瓶、雞冠壺、長盤、盆、碗等器皿上,都有將牡丹、菊花等印在盤、碟中及壺身,並配上捲雲、水草、游魚等表象。

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出土的白釉剔劃花盤口長頸瓶,從肩部至下腹部剔劃花紋,肩部為下垂覆瓣花葉,腹部雕刻出四葉二朵纏枝花,花紋空地剔去白粉衣。造型秀麗,花紋的佈局極為熟練,是屬於時代較早的遼瓷

河南省焦作市老萬莊金壁畫墓出土的瓷碗體現了金代飲食器具裝飾紋飾的豪邁率性,帶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審美特徵,主要題材以花卉和萱草紋為主,此外有水波紋、魚紋等。其中定窯、磁州窯的風格影響深厚,從宋代承襲而來。金飲食器具以刻花和劃花為主,白地黑花的紋飾是遼宋金元時期裝飾手法中的奇葩,有

中國繪畫的筆觸神韻。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宋食具素器紋飾格調高雅,清新婉約,多有剔花、劃花、刻花、印花等形式,紋飾 以寓意吉祥的圖案居多。北宋前期多牡丹、 菊花紋, 後期多蓮荷、水波紋;南宋早期多牡丹、蓮荷、水波, 稍晚則有一束蓮與雙魚等。

元代紋飾中常見的作為主題紋飾

的有植物,如菊紋、梅月紋、蓮花紋等,有動物,如 龍、鳳、鶴、鹿、麒麟、獅子等,其他有竹石等。元代雙魚紋盤,紋樣中魚與水藻、 蓮荷互相交織,呈現了一幅生動的魚趣之圖。

這段時期來看,蓮瓣紋、雙魚紋等成為了通用紋飾,大量運用於生活器皿中。關於起源,蓮瓣紋是魏晉時期盛行的一種裝飾花紋,隨著佛教文化的影響,大量應用在彩畫、陶瓷上,為寓意吉祥的一種典型紋飾。北魏團蓮的每個葉瓣不論是單瓣還是復瓣,均呈尖狀,雙層蓮瓣的瓣尖相錯排列。而漆器團花的葉瓣是半圓形的,二葉瓣相序而疊,花瓣內的短線紋似葉瓣的莖脈,屬較為寫實的花瓣。魚紋作為具有悠久傳統的一種紋樣,在每個歷史時期都被大量採用。宋元食具中的魚紋,多與水草、波紋配合,雙魚的姿態是方向相反,搖頭擺尾。

“美食不如美器”,細品飲食文化,與飲食器具紋飾的“歷史”糾葛

三、結語

中國是世界漆工藝的發祥地,製造和使用器皿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約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擁有著震撼世人的紋飾審美藝術,它們取於自然,用於人文,連接著每一代的精神文化,它象徵和譜寫了中國每個時期的人文歷史,吾輩今研紋飾,感概萬分,先人文化,藏於其中,或怪或奇,皆震撼於心。

1、《北魏漆飲食器的裝飾與紋樣》

2、《遼宋金元時期飲食器具紋飾探究》

3、《飲食器具裝飾紋樣中的象徵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