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在中国自古以来习惯用符号达意,不管是我们的文字语言,还是我们的服饰妆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模仿自然界的各种物象,这些物象加以简化和各种意象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它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都有其身影,我们这篇文章将着眼于

饮食器具,探寻这些符号的表达和其带来的深远意义。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一、饮食和纹饰的“爱恨”纠葛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美食不如美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在饮食上讲究色香味形一体的审美模式,饮食器皿上的工艺考究和食物本身的特色风味相结合的一体化美感,赋予食物以更深的审美层次。纵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会发现美食伴随着人们烹饪技术的创新和成熟而更加多样化,而在经济进步的加持下,这些技术和创新更是野蛮生长,这时饮食器皿的审美追求被不断地推向了历史舞台,食与器的结合向每个时代的人展现了它的那一抹文化色彩和对它们之间艺术美的追求。

饮食器具中的装饰纹样很好的满足了这样的艺术需求,纹饰将各种自然物质素材进行变化和组合直接演绎出人们的追求企盼,它的工艺制作所涉及到的造型和材料,在不同的时代对应不同阶层所考究的方向体现的不同,也催生了饮食器具装饰文化

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和人们生活文化的多彩相互融合。

纹饰的具体形象种类繁多,对于不同用途的物品有有着不同地装饰含义,饮食器具中装饰纹样往往寓意吉祥富有,常见的有动物、植物、几何纹样,这些取材于自然,发展于人类,拥有着天然的含蓄之美,能够刺激人类强烈的自然属性,唤醒生命的意义。纹饰是人类世界的象征文化,暗含一种抽象的意义,是人们心灵的一种显现,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

这样的象征文化是被象征物与某种概念建立起联系的文化,饮食器具在这里充当了物质显现的纽带,让抽象观念的意识得以可视、可触,从饮食器具装饰纹样的表象来看,一般是借助万物触发个人情怀,意味深长,可以说饮食器具纹饰是形质美与意志美的结合。纹饰的表达形态多种样,下面我们来探究饮食器具的表现特点。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二、饮食和纹饰的“历史”纠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代出土的器具都有其时代特征,这里我们定位于南北朝至明初这段时期来具体赏析饮食器皿的纹饰题材和其表意。纹饰题材种类繁多,在饮食器皿上主要有植物纹和动物纹

1、植物纹

植物纹有半圆形花瓣组成的团花纹、柿蒂纹、各式忍冬纹、忍冬云气纹等。团花纹山双线半圆形花瓣围圈组成,每一个花瓣内填一段竖短线纹。花瓣层有单层有双层的,器底中心或动物纹或圆圈组成的花蕊虽然同样是圈成圆形。八叶柿蒂纹。柿蒂形四叶瓣呈尖状四出,相间处又涂绘近半圆状花叶,差次有变。四叶柿蒂纹兴起于战国,流行于秦汉,因花瓣似柿子的四瓣蒂而得名,亦称四叶纹或四瓣花纹,是汉晋漆器常见的装饰纹样。

波状忍冬纹。一条波状弯曲的主藤蔓上,一侧有一瓣忍冬叶,一侧则为两瓣忍冬叶交互附于藤蔓上,叶瓣肥钝而叶头向内弯卷,叶藤分叉处出的叶子则呈尖状。缠枝波状忍冬纹。即一个或多个忍冬叶瓣为一个分枝,于主藤蔓两侧交互伸展,随主藤蔓波状弯曲而弯曲。

交波状忍冬纹交波状,由两条波形带相对相交而成。漆盘壁是由一条波形带与一条条波状忍冬纹带相对相交,横向形成一个个椭圆状环。波状忍冬纹带并非相连成一条,而是由一条条呈横置的“S”形的波状忍冬纹带以相反方向交互相缠绕而成,于是,每一个环底或环顶波状忍冬带相缠绕向环内伸出二枝弯曲的波状忍冬。盘底的交波状忍冬纹也是一条波状带与一条条波状忍冬纹带相对相交,横向形成一个个椭圆状环,但波状忍冬纹带仅一端头有忍冬叶,另一端仅为波状带头。这样,从环顶仍旧伸出二枝弯曲的波状忍冬,而从环底相交的波状带头向上托出珍禽瑞兽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单独忍冬纹为五瓣忍冬,中间的叶瓣上升,两侧二叶瓣弯卷呈相背的“C”形。忍冬云气纹。即似忍冬叶拖着长尾云气飘过,一朵一朵并列相排列。

2、动物纹

动物纹题材写实居多,姿态各异,动态明显,分祥瑞动物纹和现实动物

纹两类。前者有人面鸟、兽面鸟、带翼神兽、兽面鸟、龙风等,后者有各式鸟纹、虎、牛、羊、鹿、兔、马等鸟兽,多口衔尾扬忍冬叶,承继传统又具时代特点。兽纹虽具写实动物形态,但又不拘泥于原状,几乎所有动物的前肢肘关节后弯,躯干有体毛表现。

人面鸟头戴高冠,面相安逸,展翅伫立。人面鸟是中国古代传统常见的神话动物纹饰,目前考古资料始见于西汉人面鸟身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皆为神鸟,或为山神,或为海神,称为句芒、玄女、枭徯、竦斯、凫、妙音鸟等,神性不同,但均取沟通人与天的神瑞之鸟、驱魔降妖等意。

此类形象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和画像砖上多见,位置无定制。在河南邓县南朝彩色画像砖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上,有一人面鸟身的形象,其下铭“千秋",兽面鸟旁题“万岁” 。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载:“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而鸟身,寿亦如其名",明确其为千秋之鸟,祥瑞长寿。将其作为瑞鸟而采用。

带翼神兽,在中国古代文物中是一种使用材料很广、流行时间很长的艺术主题。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盛行于两汉及南朝。南北朝时期北魏漆器所绘的有翼神兽有带翼虎、有翼龙、有翼马、有翼鹿等,与南朝陵墓的神道石刻带角的麒麟、狮形带翼的天禄、辟邪不同。北魏带翼兽是单翼从身躯的脊部扬起,或尖状或翼头呈涡。与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顶部兽纹带、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石雕方砚所雕瑞兽以及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床雕刻带翼兽纹风格相同,头上无角,昂首挺胸前行,侧翼上扬,偶见相对回首者。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3、纹饰表象

在器皿的表现上这些纹饰各显神通,辽饮食器具中所用的装饰纹样为牡丹、芍药、莲花、菊花等大朵花,这是因为牡丹、菊花等花卉品种一直受到钟爱,往往被权贵们种植在庭院中,是喜闻乐见的花卉类别。在罐、瓶、鸡冠壶、长盘、盆、碗等器皿上,都有将牡丹、菊花等印在盘、碟中及壶身,并配上卷云、水草、游鱼等表象。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出土的白釉剔划花盘口长颈瓶,从肩部至下腹部剔划花纹,肩部为下垂覆瓣花叶,腹部雕刻出四叶二朵缠枝花,花纹空地剔去白粉衣。造型秀丽,花纹的布局极为熟练,是属于时代较早的辽瓷

河南省焦作市老万庄金壁画墓出土的瓷碗体现了金代饮食器具装饰纹饰的豪迈率性,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特征,主要题材以花卉和萱草纹为主,此外有水波纹、鱼纹等。其中定窑、磁州窑的风格影响深厚,从宋代承袭而来。金饮食器具以刻花和划花为主,白地黑花的纹饰是辽宋金元时期装饰手法中的奇葩,有

中国绘画的笔触神韵。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宋食具素器纹饰格调高雅,清新婉约,多有剔花、划花、刻花、印花等形式,纹饰 以寓意吉祥的图案居多。北宋前期多牡丹、 菊花纹, 后期多莲荷、水波纹;南宋早期多牡丹、莲荷、水波, 稍晚则有一束莲与双鱼等。

元代纹饰中常见的作为主题纹饰

的有植物,如菊纹、梅月纹、莲花纹等,有动物,如 龙、凤、鹤、鹿、麒麟、狮子等,其他有竹石等。元代双鱼纹盘,纹样中鱼与水藻、 莲荷互相交织,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鱼趣之图。

这段时期来看,莲瓣纹、双鱼纹等成为了通用纹饰,大量运用于生活器皿中。关于起源,莲瓣纹是魏晋时期盛行的一种装饰花纹,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大量应用在彩画、陶瓷上,为寓意吉祥的一种典型纹饰。北魏团莲的每个叶瓣不论是单瓣还是复瓣,均呈尖状,双层莲瓣的瓣尖相错排列。而漆器团花的叶瓣是半圆形的,二叶瓣相序而叠,花瓣内的短线纹似叶瓣的茎脉,属较为写实的花瓣。鱼纹作为具有悠久传统的一种纹样,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被大量采用。宋元食具中的鱼纹,多与水草、波纹配合,双鱼的姿态是方向相反,摇头摆尾。

“美食不如美器”,细品饮食文化,与饮食器具纹饰的“历史”纠葛

三、结语

中国是世界漆工艺的发祥地,制造和使用器皿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拥有着震撼世人的纹饰审美艺术,它们取于自然,用于人文,连接着每一代的精神文化,它象征和谱写了中国每个时期的人文历史,吾辈今研纹饰,感概万分,先人文化,藏于其中,或怪或奇,皆震撼于心。

1、《北魏漆饮食器的装饰与纹样》

2、《辽宋金元时期饮食器具纹饰探究》

3、《饮食器具装饰纹样中的象征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