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

李容海


第一,電商本身就是實體,不過他的銷售模式是線上訂單而已,他的產品都是企業裡的產品。

第二,何為虛擬經濟?股票,期貨,貨幣是,企業產品通過網絡找到顧客銷售出去,就不是實體經濟了?

第三,電商幾大寡頭,阿里(阿里批發,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蘇寧,噹噹,蘑菇街,貝貝,金瓜,蝦皮,萌推,抖音,折八百,口袋微店,有贊微店,人人店,好食期,返利網,多了去了,都是電商平臺,他們創造了大量就業,銷售了大量產品,解決了企業庫存,工人就業,不算實體算什麼呢?

第四,如今企業效益差,多看看房貸,是什麼捆綁了我們的銷售?


紅茶館428


首先我覺得幹掉實體店並不是完全因為電商還有其他因素。

一直以來很多實體經營者都將實體店的倒閉歸結於電商平臺的發展,很多人認為電商的大力發展讓實體店失去了優勢,很多客戶都紛紛轉到線上購物,導致的線下實體店沒有客流,所以實體店不得不關門。

對於電商造成實體店關門這一種說法我不完全苟同。首先我們不否認,電商的發展確實對實體店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但是最近幾年隨著電商假貨等各種問題不斷爆出,實際上目前很多網店的日子也不好過。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在2012年的時候還經營著5家網店,當時一個月的純收入至少達到10萬塊錢以上,但到了2018年,他已經關掉了其中的三家網店,只剩下其中的兩家。

那為什麼這個朋友要把三家網店關閉掉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沒有什麼訂單,如果把人工成本,廣告成本,物流成本計算在內,實際上這些網店是不賺錢的。類似的情況我覺得不只是這個朋友遇到過,我相信有很多網店都有類似的經歷。

目前之所以出現實體店與網店日子都不好過,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頭部效應,還有一個就是房地產的擠出效應。

先來說下頭部效應,所謂頭部效應就是天貓商家以及京東這種直營店為主,這些直營店首先可以保證產品的品質,不至於出現假貨的情況,另外這些店家通過自身的渠道優勢可以降低購物的成本,導致了很多個體網店的成本不再具有優勢。當網店的價格不再有優勢的時候,同等條件下大家肯定是會選擇那些可靠的大平臺,所以導致那些小網店的客戶流失比較嚴重。

再看一下房地產擠出效應。前面我說到我有一個朋友在2012年的時候開了5個網店,但是到2018年就關掉了其中的三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大家可以觀察下從2012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我國房價的走勢就知道了。

比如以前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在沒買房之前買東西從來不眨眼,一個月網購五六千塊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房價的上漲,大家每個月要還的房貸比以前多了很多,所以很多人在買房之後,就再沒有多餘的錢去購物。比如我認識那幾個朋友,他們以前一個月可以網購五六千塊錢,但是現在一個月不要說五六千塊錢,每個月網購能有個幾百塊錢已經很不錯了。

除此之外,房價的上升也帶動了實體店租金的上漲進一步加劇了實體店的成本,所以在房地產的擠出效應之下,目前不論是線上的網店,還是線下的實體店,目前日子其實都不好過。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拿餐飲來說,大家不可能在網上吃飯吧?我相信只要正常的人還是主要通過線下實體店吃飯,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餐飲行業其實也不好過,比如我們那個小區附近一些高檔的餐飲,最近幾年都倒了不少了。

未來隨著購物升級的推進,新零售將大有可為,所以目前各大電商都在紛紛佈局線下零售,

雖然目前實體店不好做,而且網店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但未來隨著我國消費升級的不斷推進,線下消費將會重新迎來生機

一方面隨著房地產擠出效應的不斷減弱,未來大家的消費能力會慢慢的釋放出來,畢竟對於那些買房的人來說,雖然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月供,但是隨著大家的收入不斷增長,而房貸在沒有出現明顯增長的前提下,大家增長的收入就會轉化為消費,這種現象可能在最近幾年之內不會太明顯,但是5年之後或者10年之後,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肯定會得到很大的釋放。

這說明電商現在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實電商的成本並不比實體低,電商在歐洲就沒有做起來,就沒有市場,中國是人多市場大,電商才有機會做起來,實際上當年創業做電商的有二十萬家之多,後來真正做起來的只有幾家,就是這幾家也並不是賣貨賺錢,而是後來有了互聯網金融之後,電商開始通過網絡金融賺錢,例如,阿里。而京東一直虧損了十一年,直到上市還在虧損,後來是通過融資,通過資本運作為支撐著才活下來。所以,電商並不是萬能的,電商是需要大規模的流量,通過網絡金融和廣告排名賺錢,賣貨並不賺錢。

電商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流量難以增加了,於是就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就是我們說的O2O,希望能通過這種模式增加流量,增加銷售量,這種想法和創新是值得讚許的,但是現實中能不能實現流量增加和銷量增加,流量的增加和銷量的增加與投入是否成正比等等,都需要在實踐中試錯後才會知道對與錯,也就是說所有的商業經營都是需要通過實踐試錯後,才知道這種商業模式是否能盈利。

老的電商現在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而新的電商又在崛起,比如剛上市的雲集電商這種模式,還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又在不斷的升級,在你追我趕的競爭中誰能笑到最後,一切都需要未來的實踐來告訴我們。商業的創新沒止境,商業的創新不會停止,商業的創新能不能在商業模式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靠近,能不能向產業集群靠近,筆者認為,這才是值得電商平臺思考的。


UNX小助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電商是怎麼幹翻實體,電商跟實體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有的人會說,電商無非就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開網店,利用稅收、店租、人工成本優勢及無區域限制的特點對實體進行全方位的打擊,讓實體無處可逃,取得這場流量爭奪戰的勝利。甚至很多做電商的人也是這麼認為。那對互聯網帶來這場革命的理解就太淺薄了,互聯網帶來的不但是技術的革新,更多的是互聯網思維的改變。

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在2014年互聯網思維討論最熱的時候,雷軍提出7字口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歸根結底就是4個字——用戶體驗。

我們為什麼會選擇網購?難道僅僅是因為方便快捷、價格實惠,顯然不是。實體店在這一輪爭奪中敗下陣來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用戶體驗做得不夠好。

我們看到實體店在銷售產品的時候,更注重的是推銷兩個字,就是怎麼樣想盡方法把東西賣出去,更多的是利用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而對售後服務這一塊做的不盡完善。比如客戶體驗了多個產品之後不購買,或購買了產品之後要求退換貨。這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實體店立馬會變臉。因為在實體店傳統的服務思想裡,付出勞動就要變現,已經變現的再返回庫存簡直難以接受。

而在互聯網的服務思維裡,就是要讓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說你今天來到我店裡買不買是其次,重要的是讓你體驗到我的產品與服務是無可挑剔的。所以我們感受到客服在反應速度、語言包裝、產品推銷方式、售後服務等等方面是非常講究。目的就是想通過好的服務圈得更多的粉絲,通過粉絲的口碑宣傳,來達到銷售目的。商家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通過不斷提升服務,累積口碑,消費者們享受到更好的服務,產品忠實度不斷提升,形成一個較好的良性循環。

我們舉一個簡單購買兒童自行車的例子,看商家的處理差異。

電商呢,一開始會比較全面瞭解你的購買需求。孩子多大,女孩還是男孩,你購買的價位是多少,有沒什麼特殊的需求?而我去過幾次實體店,感受的服務態度與專業性就差別很大。隨機報價的可能性大,對客戶的真正需求瞭解的少,過分強調自己產品的優越。購買自行車的時候呢,電商一般會免費給你提供打氣筒,修理的小工具,甚至送給你小孩一個小玩具;實體店的這種超值服務基本做不到,自行車外的任何東西就是要另外付費。售後,你有什麼問題要去小修理一下啥的,或小配件要換一下,很難給你好臉色。電商一般則會提供全套的傻瓜式網絡視頻教學或免費給你郵寄小配件。

那有的人會說你去的這些網店,都是經過優勝劣汰後,留下來比較好的那部分。確實由於網絡電商的集聚效應,一個品類做得好的的頭部商家就那麼幾家。在頭部商家陰影下,一般的實體店就更難有優勢可言。

所以我們看到這兩者不同思維的碰撞之後,高低立馬就見分曉。

電商把實體打得灰頭土臉,現在為什麼又要殺回線下呢?答案還是4個字——用戶體驗。

電商運作了這麼多年,純電商模式的弊端也漸漸開始顯現。為解決這些弊端,開啟線下成為必由之路。

一是提升用戶購物體驗需要。買前體驗永遠是電商跨不過去的坎,物品沒有試用過,很多時候送到家一打開包裝跟手機上看到的往往是兩回事,色彩、質感、樣式等等方面,實物與圖片差距較大,實體店恰恰能彌補這一點。建立線下體驗中心,已漸成大勢所趨,小米之家、蘇寧易購、華為體驗店等都建立了線下體驗中心。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有專門的客服人員手把手教你試用,幫你解決購買前的各種顧慮與擔憂。你可以選擇馬上帶走,也可以讓快遞送到你家。售後服務也是網商的一塊心病。以3C產品為例,你購買後,覺得拿到的不是正品,或者你買到一臺華為手機,感覺電池耗電特快,想進行檢測,這時候怎麼辦,如果沒有線下店,寄來寄去就相當麻煩。如果是大件家電,很多人會選擇忍受缺點,長此以往品牌就會打折扣,開始掉粉。為提升購物體驗,開啟線下店也是必然需要的。

二是獲客成本大增。電商的紅利期已過,增長越來越緩慢,隨著流量時代的結束,流量變得越來越貴,有數據統計,2016年淘寶獲得一個新增用戶166元,京東是142元,拼多多獲得一個用戶花10元。2019年,淘寶要花536元,京東花757元,拼多多獲得一個用戶也需要花143塊錢。新增一個用戶變成非常昂貴的一件事。網店成本已經超過實體店房租,反而由於受到線上衝擊,實體店的房租不斷降低。獲客成本難以承受,用戶體驗就難以保證。很多網店開始轉戰線下招役顧客,比如三隻松鼠、韓都衣舍等都已經在線下開始佈局旗艦店。很多網紅開始走出直播間,不斷去商業街區、公園廣場去吸引新的粉絲。

三是佈局新零售需要。馬雲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指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去,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來,線上線下加上現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創造出新的零售起來。物流公司的本質不僅僅是要做得誰比誰做得更快,而物流的本質是真正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得更好,讓企業庫存降到零,只有這個目的,才能真正達到所有的物流真正的本質。”線下店作為新零售供應鏈佈局的一環,必不可少。

新零售來了,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經營模式將進行重塑!



2017這一年,阿里一舉拿下一批商超,包括增持銀泰商業股份(從28%提升至74%)、收購聯華超市18%的股份、逾5億元入股新華都、28.8億美元入股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再加上此前投資的三江購物、蘇寧,2018年與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阿里巴巴的新零售小夥伴們排成一個長隊。

阿里內部也在努力孵化自己的新零售戰隊,盒馬鮮生、口碑便是其中的重要新生代表。以近年來備受外界關注的盒馬鮮生為例,盒馬運用大數據、移動互聯、智能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及先進設備,實現人、貨、場三者之間的最優化匹配,從供應鏈、倉儲到配送,盒馬都有自己的完整物流體系,門店附近3公里範圍內,30分鐘送貨上門。

當然騰訊系在這一輪新零售的爭奪之戰中也不甘示弱,我們看一下兩者的版圖。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總結的就是,市場爭奪戰中,人們常常忘了商業的使命,商業的使命是什麼,商業的使命是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只有牢記這個使命,我們才能順應歷史車輪滾滾前進。


財經蝦米


幹掉實體後,電商為何又要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這說明電商現在發展遇到了瓶頸,其實電商的成本並不比實體低,電商在歐洲就沒有做起來,就沒有市場,中國是人多市場大,電商才有機會做起來,實際上當年創業做電商的有二十萬家之多,後來真正做起來的只有幾家,就是這幾家也並不是賣貨賺錢,而是後來有了互聯網金融之後,電商開始通過網絡金融賺錢,例如,阿里。而京東一直虧損了十一年,直到上市還在虧損,後來是通過融資,通過資本運作為支撐著才活下來。所以,電商並不是萬能的,電商是需要大規模的流量,通過網絡金融和廣告排名賺錢,賣貨並不賺錢。

電商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流量難以增加了,於是就想通過線上線下結合,就是我們說的O2O,希望能通過這種模式增加流量,增加銷售量,這種想法和創新是值得讚許的,但是現實中能不能實現流量增加和銷量增加,流量的增加和銷量的增加與投入是否成正比等等,都需要在實踐中試錯後才會知道對與錯,也就是說所有的商業經營都是需要通過實踐試錯後,才知道這種商業模式是否能盈利。

老的電商現在的發展遇到了天花板,而新的電商又在崛起,比如剛上市的雲集電商這種模式,還有一些新的商業模式又在不斷的升級,在你追我趕的競爭中誰能笑到最後,一切都需要未來的實踐來告訴我們。商業的創新沒止境,商業的創新不會停止,商業的創新能不能在商業模式向第四次工業革命靠近,能不能向產業集群靠近,筆者認為,這才是值得電商平臺思考的。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的確有部分優秀電商的企業,銷售增大後開拓線下專賣店,比如三隻松鼠、小米、御泥坊等。

如果說幹掉了實體店,絕對是錯誤的,就舉例的三個品牌來說:

1、御泥坊離國際大牌的銷售量還很遠,御泥坊的確崛起於電商平臺,但是僅僅在細分市場有一定影響力。

2、小米手機崛起於電商渠道,以性價比為主打,但是和以線下渠道為主的華為、蘋果、OPPO、Vivo相比差距挺大,可能誤殺了部分小品牌,說幹掉實體店完全是錯誤的。

3、三隻松鼠的銷售和線下品牌的零售額相比還差很遠。

所以呢,電商品牌開拓實體零售店有如下目標:

1、提升銷售量、增加市場份額。

2、和消費者近距離接觸,提升品牌曝光和客戶信任度。

3、提升企業全渠道運營能力,增加企業競爭力。


鄧冠衛



從消費者的個人角度來講,我曾經是一名電商網購狂,不管是生活用品、鞋服還是電腦等,基本上都是網購。我的網購歷史將近10年。電商的確能提供更加便捷的購物方式,款式更加多樣,比價多,品類多。但是儘管我曾經這般著迷電商,現在也漸漸轉移到實體店中,越來越喜歡逛街。為什麼呢?



最大的原因是實體店買回來的東西是你親自挑選自己親身體驗過的,除非大問題我們甚少會退換貨,實體店所具有的體驗優勢是電商所不具備的。當你的購物模式愈加成熟時,漸漸的就會往體驗這塊傾斜,消費體驗這一點,實體店完敗電商。而這確實購物中最重要的一環。


再說“電商幹掉實體”,這一現象是真的嗎?並不是。中國每年零售總額都在增加,說明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增加。但是儘管在電商最為旺盛的時期,電商佔比社會零售的比例也不到2成,8成左右的消費依舊產生在線下。花錢的人依舊是在線下,而電商近幾年經營困難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流量接近天花板,線上流量增長乏力,流量還不斷往線下流走,流量成本愈加高昂,電商商家就越發困難。


既然不能幹掉實體店,留給電商的最好選擇就是走到線下開實體店,兩者結合一起服務消費者。這樣既能滿足消費者的便捷性購物體驗,又有實體店可以提供體驗,二者結合便是現在的新零售。所以零售的未來還是在線下實體店。


我們是廈門又一城,致力於新零售系統開發,歡迎私信交流。


成就新零售


如今電商在線上發展的順風順水,線下又攻城拔寨,這樣讓那些小微實體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艱難,如果電商平臺繼續進行線下下沉,收割更多的線下實體,那對於整個實體生態來說將會造成很大的破壞。

首先我覺得幹掉實體店並不是完全因為電商還有其他因素。

一直以來很多實體經營者都將實體店的倒閉歸結於電商平臺的發展,很多人認為電商的大力發展讓實體店失去了優勢,很多客戶都紛紛轉到線上購物,導致的線下實體店沒有客流,所以實體店不得不關門。

對於電商造成實體店關門這一種說法我不完全苟同。首先我們不否認,電商的發展確實對實體店產生了很大的衝擊,但是最近幾年隨著電商假貨等各種問題不斷爆出,實際上目前很多網店的日子也不好過。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在2012年的時候還經營著5家網店,當時一個月的純收入至少達到10萬塊錢以上,但到了2018年,他已經關掉了其中的三家網店,只剩下其中的兩家。

那為什麼這個朋友要把三家網店關閉掉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沒有什麼訂單,如果把人工成本,廣告成本,物流成本計算在內,實際上這些網店是不賺錢的。類似的情況我覺得不只是這個朋友遇到過,我相信有很多網店都有類似的經歷。

目前之所以出現實體店與網店日子都不好過,我覺得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個頭部效應,還有一個就是房地產的擠出效應。

先來說下頭部效應,所謂頭部效應就是天貓商家以及京東這種直營店為主,這些直營店首先可以保證產品的品質,不至於出現假貨的情況,另外這些店家通過自身的渠道優勢可以降低購物的成本,導致了很多個體網店的成本不再具有優勢。當網店的價格不再有優勢的時候,同等條件下大家肯定是會選擇那些可靠的大平臺,所以導致那些小網店的客戶流失比較嚴重。

再看一下房地產擠出效應。前面我說到我有一個朋友在2012年的時候開了5個網店,但是到2018年就關掉了其中的三個,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大家可以觀察下從2012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我國房價的走勢就知道了。

比如以前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在沒買房之前買東西從來不眨眼,一個月網購五六千塊錢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最近幾年隨著我國房價的上漲,大家每個月要還的房貸比以前多了很多,所以很多人在買房之後,就再沒有多餘的錢去購物。比如我認識那幾個朋友,他們以前一個月可以網購五六千塊錢,但是現在一個月不要說五六千塊錢,每個月網購能有個幾百塊錢已經很不錯了。

除此之外,房價的上升也帶動了實體店租金的上漲進一步加劇了實體店的成本,所以在房地產的擠出效應之下,目前不論是線上的網店,還是線下的實體店,目前日子其實都不好過。

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拿餐飲來說,大家不可能在網上吃飯吧?我相信只要正常的人還是主要通過線下實體店吃飯,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餐飲行業其實也不好過,比如我們那個小區附近一些高檔的餐飲,最近幾年都倒了不少了。

未來隨著購物升級的推進,新零售將大有可為,所以目前各大電商都在紛紛佈局線下零售,

雖然目前實體店不好做,而且網店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但未來隨著我國消費升級的不斷推進,線下消費將會重新迎來生機

一方面隨著房地產擠出效應的不斷減弱,未來大家的消費能力會慢慢的釋放出來,畢竟對於那些買房的人來說,雖然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月供,但是隨著大家的收入不斷增長,而房貸在沒有出現明顯增長的前提下,大家增長的收入就會轉化為消費,這種現象可能在最近幾年之內不會太明顯,但是5年之後或者10年之後,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肯定會得到很大的釋放。

另一方面是大家購物觀念的轉變。過去十幾年,為什麼我國的電商能夠得到迅猛發展?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大家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大家更看重的是物品的價格,而不是品質以及服務,也正因為在這種購物需求之下,網店以較低的成本迅速攻城拔寨。

但是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都不會斷提高,中產階層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肯定會出現很大的升級,到時候大家在購物過程中更加看重的是品質以及服務,而不是價格(至少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這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大家有10萬塊錢的時候,大家買車的時候肯定會優先考慮價格問題,所以可能只會購買一部國產車,但是當大家有100萬的時候,大家在買車的時候肯定看的不是價格而是品牌,因為對有錢人來說,車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代表以及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未來新零售將大有可為,也正因為對於未來充滿信心,所以目前各大電商都在紛紛佈局線下零售。

比如阿里私有化銀泰、投資三江購物、新華都以及高鑫零售,騰訊參投永輝超市,Amazongo、盒馬鮮生、繽果盒子、網紅奶茶等等,這一系列現象級的湧現進一步印證線下不死,實體未亡。

另外據尼爾森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將是消費者的黃金時代,消費者將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選擇及控制權。可見,未來新零售肯定是一個非常大的蛋糕,對各大電商平臺為了爭搶這塊蛋糕,現在都不惜重金佈局線下網點以及購收購一些線下實體店。

各大電商之所以紛紛佈局線下零售,因為他們有錢,有技術,有流量。

目前各大電商平臺紛紛佈局線下零售,因為電商平臺本身具有很大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個是資本優勢、因為有錢,所以他們可以通過不斷的收購,迅速佔領線下零售店,以達到到擠出競爭對手的目的。

二個是品牌優勢,目前各大電商平臺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這種品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品質以及服務的保障,所以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三個是平臺優勢,新零售說白了就是線上與線上的結合,通過線下體驗加上線上購物滿足大家的購物需求,這種情況下大家可以選擇的空間更大,同時又可以有更好的體驗。

四個是流量優勢。各大電商平臺用戶量動不動就幾個億,甚至十幾個億,這種用戶量轉到為線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優勢。

五個是渠道優勢、這些大電商平臺通過線上以及線下的結合,擁有眾多的網點,每天的銷量都很大,所以他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直接跟從廠家進貨,降低運營成本。

六個是物流優勢,目前不論是京東物流還是菜鳥物流,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物流體系,這些物流體系可以進一步降低實體店的購物成,同時提升實體店的運營效率。

電商平臺收割線下零售,給大家提供更加便利的購物體驗的同時,其實也讓行業面臨新的挑戰。

最近幾年看到到一些大的電商平臺不斷的買買買,連大家經常看到的一些線下零售巨頭都被他們收入囊中,比如大潤發聯華這種連鎖超市都已經被阿里拿下。

大電商平臺進軍新零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家購物的體驗。但是如果這些大電商平臺沒完沒了的收購線下實體,對實體生態也會有一定的破壞性。

目前實體店對大家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購物的場所,更重要的是就業。目前線下零售所提供的就業機會遠遠超過線上所提供的就業機會。而新零售以及一些無人超市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更是沒法跟傳統的實體店相比,因為這些新零售依靠技術以及流量優勢,他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運營,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人工。

如果這些大的電商平臺佔領了線下大部分的實體店,對於就業來說會形成很大的衝擊,如果到時候很多人沒有工作,那就沒有收入來源,大家沒有收入來源,那最終反過來也會影響零售行業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雖然技術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有些東西不應該完全用技術去解決,畢竟大家還要生活,還要工作,還要吃飯。


貸款教授


電商“幹掉實體”本身就從來沒有發生過。電商其實是極大地擴展了市場消費能力,簡單地說,比如以前買一個專業螺絲刀,可能要跑幾公里,找到一家電工器具銷售店才能買到,甚至找不到這樣的店。現在在線上搜索一下就能夠發現。

以前一種某種特殊的農產品,可能銷售半徑只有10公里,現在的銷售半徑可能達到3000公里。

而且,中國商業真正的發展歷史,也就20多年,也就是零售對內資、外資開放之後。差不多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這樣,包括商業設施、商業服務,都跟不上人們消費理念的進步。

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都知道,以前去備貨公司購物,那不是享受服務,而是找氣受。那些銷售員是上帝,而消費者愛買不買。曾經的報或公司銷售員,是社會上非常有地位的一個工種。

實體店近年來發展不是太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 首先是中國商業模式不夠先進,比如一個產品從生產一線,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道環節。包括總代理商、一級批發商、二級批發商,甚至三級四級批發商,每一道環節,都要加價,這樣進入最終消費者手中,價格就虛高很多。

其次是,中國房地產產業大爆發。房地產大爆發,導致店租價格虛高,這樣實體就受到巨大沖擊。房地產大爆發還有一個更大的危害,那就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受到巨大抑制。

如果說,電商對實體店帶來較大沖擊,那麼房地產對整個實體經濟的衝擊才是真正的“幹掉”。因為現在中國已經進入消費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目前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大致在75%左右,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

但中國消費驅動,主要是依賴於市場的龐大。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其實消費能力是受到巨大抑制,一位內大部分收入都用於供房。

現在電商從線上走回線下開實體店,也是自然的。因為電商與實體之間,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彌補的關係。

電商本身是一個商業創新,但經過十多年的成長,電商本身競爭也非常激烈,二點各種類型的電商也在層出不窮,但不是電商的發達,就能夠滿足所有的購物需求。

實體店具有電商不可取代的體驗功能。購物是具有多種功能在內的,包括體驗。通過線上下單、線下體驗購物,是一種需求。

而且,現在實體店基礎設施日益先進,能夠進一步滿足人們的購物需求。

現在電商從線上走向線下,也是一種滿足市場需求的迴歸。或者說線下銷售也從來沒有離開過,不過是一因為有一段時間,線下銷售受到一定的衝擊而已。


波士財經


電商把全國的商家擠到一個電腦屏幕去展現,一個屏幕能展示多少商家?100家?如果全國有1萬個商家,那就是要殺掉9900個來成全那一百個商家,就你那100家生意好,其他都死了,如果你用平臺來容納商家你要100個平臺才能平均分配完,現在全網頂多5,6個平臺,。你跟我說平臺千人千面,人人都有機會,這說法也不知是哪個沙雕提出的規則,解決了一個網頁分配商家不均的痛點,但又爆發一個又一個的痛點,千人千面的規則迫使老闆提高運營成本請會關鍵詞操作的運營人員,而且千人千面意思就是1000個人瀏覽能呈現1000個不同的商品或商家,反正網頁展示的商品不會相同,那麼也就是說固定分配到每個商家展示機會只有1000分之一或者更少,除非你會操作會運營才勉強能把機會提升那麼一點,這不是對商品的要求,而是對人的要求,商品質量再好,沒有合適的展示根本就賣不了貨,這迫使一些商家放棄追求質量,只追求運營人才,中國的買賣從放棄質量,追求廣告做得好不好,價格低不低,產品圖片美不美觀,那真是悲哀


小杰哥的影視圈


其實單純的說電商“幹掉實體”是不合理的,電子商務的興起憑藉其自身優勢對實體店有著很大的衝擊作用,但是實體店仍在存續,如今電商從線上到線下實體店的迴歸,也從側面說明實體店不會被幹掉。

電商市場愈演愈烈,雖然省去了租金成本,但是電商平臺的成本不低於實體店,實體店一般會選擇人流量大的地方,相應的租金成本會高,但是同樣電商平臺也需要有流量曝光才可以帶來交易,更甚者遇到像雙十一、週年慶等活動流量成本也會相應的提升,為了增加產品的曝光度還需要爭相競價,不僅如此,由於電商平臺同質化產品較多,還需要對商品的價格做出一定優化調整,多方優化調整後成本並不比實體店低;除此之外,電商的人員成本,退換貨成本,庫存成本等也在不停的上漲,電商現在發展也遇到瓶頸,流量的漲幅較小。

再者,不管是哪種形式,客戶才是最終用戶,即使你電商平臺動輒就幾百萬的粉絲,但是在各種新型產業的更新迭代中,你也可能會幾分鐘內失去很多粉絲進而轉向更個性化、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而實體店可能會受區域、時間等方面的限定,避免一部分客戶的流失。因此電商與實體店是可以相輔相成,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配合,線下的用戶體驗可以為線上帶去一定的流量,同樣線上的便捷性可以給實體店帶來更多進店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