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我故乡的火车站)


当岁月已成山高水远,青春它在何地?翻开这部青春的山水读物,它通向旧日光阴、灵魂和最美丽的季节——那便是我工作的地方肇东报社。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我们用的信封)

忽然有一天,我打开电脑,看到百度贴吧有这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

一位叫婆婆一丁的网友说:“写给遗忘的肇东报——公元2003年12月15日,《肇东报》停在了4906期上,停下了。47年的坎坷、47年的欢乐,为肇东积累了资料、史实,这种可以反复阅读、互相传看、不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最方便的新闻手段“停刊了。从此,老百姓想看肇东的新闻吗?买台电视机吧,否则没有别的渠道!那最后与我们告别的20位编辑记者今安在?好想你们……”


在这里郑重解释一遍,当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几千家新闻单位永久叫停,11万报馆人员分流各个机关事业单位。

读到这位热心读者贴于网上的话,我的心热辣辣的,眼角湿润,遂写下了下面自己所有的感受……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肇东报》最后和读者的告别版)



踩着旧日的巷子口,思绪翻来滚去……

那时骑一辆单车的我,往返于家与报社之间,安静而美丽的早晨分外忙碌。我抱着一大叠稿子,埋头细读。那样的时节,那样的早晨,似乎人都不染尘埃。大家不声不响却分外有序,外面的汽车已经发动,记者们形色匆匆的出发了。工人师傅拿出当日刚出版的最鲜香的报纸,让总编签字。我在报馆的资料柜里翻出最心仪的图片,配发我的文艺版面,风从窗口吹来,窗外的白杨树叶哗哗的翻卷着……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全体报社人员,当然,人还是不全的,左二阿雅)

那样的早晨就像挂着晶莹的露珠,带有一种气味,有一种清新提神的魅惑,让你马上进入工作角色。似乎就能听到青春时节的脆响,风漫过草地的旖旎,还有大朵大朵的白云飘荡,今天回过头再看这份工作之于一个人的意义,我感慨击心……

那是一个手中没有电话、电视并不普及,没有网络的时代。而摊在面前的报纸,又是何其重要!

我们《肇东报》周三刊,全国发行,从领导到采编和印刷厂的工人大约四十来人。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这是我手头所能找到的最早的报纸,88年11月的《肇东报》,那时还是铅字印刷。)



人们吃早茶时要读报纸,无聊等车时刻要读报纸,黄昏傍晚和整个的一天,人们离不开手中的报纸去瞭望身外的世界。如今想起,那淡淡的油墨味胜似花香,那纸媒的光与影交织的欢喜,都是那个时代给我留下的深刻烙印……

铺开报纸,低头阅读,每每看上去都似神仙。可如今却成了往日时光……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报社的同事们,左四阿雅)

我工作过的报社坐落在人大的后院,一趟小平房,黄色的墙皮。院子里有两棵很粗的老榆树和白杨树,安静而凛冽的迎着每天的日光和风雨……

在这趟小平房里,集中了全市的高精尖的才子们。小城80万人口唯一的舆论工具,每周三刊的报纸,就从这里准时出版,送到全国各行各业的读者手中。

和报社的第一次结缘始于八十年代末,那时我还是一个文艺女青年。一日下午去领稿费,想找当日的文艺副刊看看,可是没有找到。上面是一篇很长的通讯报道吸引了我,署名是本报记者王冬,后来才知写通讯的人是当时报社的编辑部主任,这种署名方式和文章的新闻气魄。让我热烈而怅怅然,羡慕极了!


(这个照片摄于80年代末,后面的就是我们当时居住的小平房大门。左一阿雅和同事小刘)


命运有时很像一个魔方,我没有苦心积虑却已柳暗花明,不久我也成为了报社一份子。

欢喜不用说,报道的那天,我望着小城的蓝天,踏踏实实的想,从此就这样在小城温馨的日光下,在平平仄仄的句子里徜徉。在那趟散发着油墨香的小平房里,当一辈子编辑吧,我心甘情愿……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清晰的记得,初入职时的某一天,编辑部主任王冬通知我和他一起去采采访高考前的学生和考生家长的心态。那是我到报社后第一次纪实追踪报道,和头儿一起去采访,当然是欣欣然的。历时三天的采访,初识了一个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新闻素质才是最佳的工作状态。后来得知,那篇报道在《黑龙江省人口报》原文刊登……

一个人的潜质是藏不住的,之后王冬被调走,再后来他成为掌管大庆市整个新闻和文化旅游的一方长官,想来一切皆是天意。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报社的同事们在一起,右一上 阿雅)

报馆是片神奇的土地,笑声和步伐都是风风火火的,大家在那样的氛围自信而从容。很难忘那年月一个个老编辑和记者们的犀利而热情的报道,那声音接地气,暖人心——来信来访,金融财经,文体诸事,田间地头。市井百态,草原人家……

诸多文字和文章被老百姓叫好,如今有好几位领导和同事都已永远离开了我们,昔年昔月皆成风烟……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刚入职时,同事不熟,自己是个新手,新闻敏感性的缺失。因为是借调,只干活不开支。那是一小段难挨的日子。新同事面前落单儿的尴尬,迎面而来的工作忧烦……

采访归来的路上,悄悄的哼唱郑智化的歌:“ 玩火的孩子烫伤了手,让我紧握你的小拳头,爱哭的孩子不要难过,让我陪着你泪流……”后来一天一天的日子蜕变了所有的仓皇……

(当年在报社照的免冠照片,今天已成最美记忆。)


后来,我在城市的一角买了一个小院,我把墙壁涂上最明亮的色彩。我把我所有的书籍塞满书柜,我每日蹬着一辆红色的自行车,我每日从城南骑到二道街的报社。我自信满满,我把手伸向蓝空,我内心塞满豪言壮语为自己打气,开始我的职业生涯。

当时报社的编辑和记者们年龄平均不超过28岁,真是年轻啊!风风火火的年龄,风风火火的工作,大家时而极近时而宏观,风霜雨雪马不停蹄,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是新的!新的!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下排又二阿雅)


有时为了赶着报纸第二天准时送到读者手中,大家忙到午夜,男同胞们送女同胞们回家,大家一路哼唱着罗大佑的歌……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

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

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

那夜幕下歌声,同时光一起凝结在那儿,叮咚作响,在无涯的时间里化成金子般的碎片……

(90年代,我和同事们在松花江浅滩玩,那是一个开心的日子……)


不久,我接替了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看完稿子,余下时间打乒乓球,赢晚饭,然后大家一起欢声笑语的拍开小酒馆的门要饺子吃。男同胞们讲着一个个冷笑话和并不过分的段子,喝酒行令处,都是机关,然后大家哗然爆笑……

在那样的时光里,大家年纪相若,侃大山,逗乐子,谈人生。围在一起,嬉笑怒骂都是寻常。偶而,下雨天不愿回家,大家就去于姐家蹭饭,大家猛夸她的厨艺,要么说她铁公鸡一毛不拔。这顿饭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蹭来了。


最难忘的一次周六周日的两日游,大家约好去松花江岸边渔业站玩。记者部主任徐耀是团长。团长带队,有吃有喝,大家跟着起哄,可是住的地方并没那么方便。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乡长是我们大家的朋友,他微笑着有些为难的支吾着说:“江边这里就一间住宿的大屋。能睡下吗?”

徐耀说“没有别的房啦?”

乡长点头:“没有了。”

徐耀又问:“那几张床啊?”

乡长说:“八八张……”徐耀爽快的说:“实在没别的屋,那也行啊。”

乡长的脸红了,他磕磕巴巴的说:“什么行啊?徐耀你是不让我犯错误啊?那那你这不是男女混住吗?你咋想的啊?”

徐耀大笑说:“你别瞎操心了,我们都是守法公民,天不早了,你快回家吧,啊。”

我们一帮人呼啸涌进屋,有人拿出扑克扬言:“今晚就是要战斗到底,不赢到床位誓不收工!”大家一片笑声。

乡长大人直到看到我们各个心怀坦荡的说笑,才肯回家。他大大咧咧的说:“你们这些人啊……”他走后团长发布命令:“所有女生两个人一张床,先睡。余下的床位,男的凭本事赢!赢不到床位的当更夫。”

当即屋里一片哗然大笑……

那一夜,热烈的吵闹声整整一夜,大家谁也没睡好。可是却成了日后最难忘的时光……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那样的青春季节,那样朝气蓬勃的20多岁的年龄,那个让人捧腹,乐不可支的一件件往事……

爱我的故乡小城,爱她四季分明,爱她碧蓝的天空,爱她朴实的民风还有一别经年我们报馆那有关青春的欢声笑语,林林总总的开心日子。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这是最早的一张照片,和报馆的同事们在一起。摄于80年代我去报社不久的日子,又一阿雅。)

也有最不堪的时候……

95年我们家住上了楼,60多平米,装修一新。其实很平常的一件小事,喜悦在心,装不住,就把报社我所有的同事包括印刷厂的工人都请到了我们家。大家聚在一起,吃喝谈,海阔天空,淋漓尽致……

我醉了,我先生也醉了,我们开心得一塌糊涂……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集体留念,但人也不全。)


杯盘狼藉,喝剩下的饮料,没喝完的罐装啤酒,浸灭的烟蒂,大家吃完喝完笑完说完都走了……屋里静静的,我低下头来一件一件整理,收拾一切……

日后想起作家刘同的句子,心里怅怅然:“每次搬家时,都会去宜家买很多碗筷,想着多少朋友的聚会,多少鼎盛的沸腾。然后兴冲冲地举行年轻的聚会,开心得一塌糊涂。第二天,再看见这一桌的凌乱,才明白没洗的杯具都是悲剧,没洗的餐具都是残局。再以后,它们都安安静静地躺在橱柜里,唯一的用途就是回忆……”

最后大家都散了,散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王冬和暴老师在大庆,文成、铁津、爱国去了哈尔滨,玉学在成都,我在北京,明伟在上海,天丽在深圳。所知只有这些,余下的所有的报馆同事都在哪里?多半在故乡,一切均好。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几十年前,你会想到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么?不会。

报馆的日子就像是做了一场梦,那梦是一场专属的青春季节。转瞬之间就掀过那么多日子和那么多年,斯时斯地,有说不出的感慨!似乎某一条路,某一个想法,某一阵风和雪花飘落都有其不可颠覆的哲学意义。

在岁月的最高端回眸,时间交错,日暖朝夕,滂沱的往事一幕幕,我们的芳华今何在?都风化成一枚枚晶莹的琉璃珠……

愿你我芳龄不在,芳华永存……

于2019年11月5日 北京

(这篇小文写的是我刚去报馆的早期的那段日子,老照片都成了稀世之珍,本文是我多方找到最全的资料,还是有遗憾,但只能这样了。)

愿你我归来芳华依旧——致敬报馆的日子 上官阿雅

(阿雅摄于2018年湘江岸边)



(喜欢阿雅文的朋友和读者请加关注,点文上面的蓝色字:上官阿雅。如果你喜欢可以打赏、转发、分享和留言……)

上官阿雅:做过教师、记者、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做记者和文艺副刊编辑时,曾获黑龙江省优秀副刊编辑。曾多次荣获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的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2016年6月1日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了阿雅的随笔美文集《别让你的世界太拥挤》至今在当当网热销。


长篇小说《我的青春在北漂》在天涯阅读量六十多万人次,跟帖近两千次……阿雅所发的散文小说近几百万字,散见于全国报纸副刊和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