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解读:北宋"声东击西"进军岭南、灭南汉之战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冬月,北宋太祖赵匡胤兴兵歼灭后蜀政权,于是,北宋王朝的疆域得以进一步的扩大,将南方的四川、湖南地区尽收囊中,再加上南唐、吴越等割据政权的暂时性屈服,继而形成了北宋大军进一步纵深南下"利大于弊"的局势。

但是,北宋自公元964年(乾德二年)消灭后蜀以后,到公元970年(开宝三年)打响统一岭南、消灭南汉的战役。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这其中间隔了六年之久,是为什么呢?

北宋为何不趁灭亡后蜀的有利形势下,一举南侵,消灭南汉政权呢?

首先、北宋忙于镇压后蜀境内的叛乱,暂时无法脱身,以至于南下灭汉之策一再延后。

因为,蜀国皇帝孟昶降于北宋之后,宋忠武节度使王全斌学习秦国大将白起,坑杀了蜀国数万降兵,继而又纵容北宋士兵在蜀国境内烧杀劫掠,此举激发了后蜀数十万军民的反抗。

后蜀境内的反抗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时间战火烧遍了蜀国十余个州。最后,北宋历经两年,才将后蜀的叛乱之火剿灭。

其次、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9年(开宝二年)间,针对北汉政权先后发动两次灭汉之战。

后来,由于北汉政权得住于契丹政权的出兵相助而得以平安无事,故赵匡胤两次围剿北汉之战均铩羽而归。

再次、长途奔袭、后患未知,所以远途出师并非易事。再加之刚刚收复的武平(湖南)地区、南平(荆州)地区、后蜀(四川)地区后,需要进一步的消化及巩固,国家和士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修生养息。

综上所述的三点原因是北宋未对南汉未采取军事行动的基本原因。

而同期,不知趣的南汉政权,在边陲屏障逐一尽失,危在旦夕的状态下,却两耳不闻窗外事,屡次兴兵,越界而出,侵犯北宋边境,如入无人之境般烧杀劫掠。

公元963年(乾德元年)间,南汉兴兵侵扰北宋桂阳监(湖南桂阳)、江华(湖南江永)。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南汉再次出兵越境骚扰北宋潭州(湖南长沙)等地。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鉴于此,太祖赵匡胤为避免百姓遭受战火之苦,故通过中间人南唐执政者李煜两次传话于南汉统治者刘鋹,劝其向宋称臣,并归还南汉掠取的湖南十四州。

南汉刘鋹如若未闻,持续兴兵入侵宋境之道州(湖南道县)烧杀抢掠。

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见刘鋹不进油盐,太祖赵匡胤决心以武力拿下南汉,于是下达了进攻岭南的军事部署。

北宋进军南汉的人事安排:

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季暑,北宋任命七品右补阙王明出任荆湖转运使,负责筹备进军南汉的战备物资。

公元970年(开宝三年)玄月初一,北宋最高统帅部委任忠武军节度使潘美出任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保信军节度使尹崇珂出任副都部署;

任命有勇无谋的王三铁为行营马军都监,统帅十个州重兵,绕过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地区的一些险要路段,向贺州挺进。

以交战的过程来看,北宋的基本战略意图是:

首先、北宋的军事纵深是想经南汉中部地区突入扫荡,诱伏南汉守军,以排除侧翼不安定的因素,继而一路向东奔袭,直逼南汉首都兴王府。

其次、以南汉政权而言,由于朝廷腐败,太监独揽大权,皇帝昏庸残暴、荒淫无度,致使南汉大部分能臣武将不是被罢官,就是惨遭杀戮。

以致南汉边防无御兵强将兼顾,汉军长期缺少实战,兵器装备、舟师、城邑都年久失修。

"汉乘唐乱,居此五十年,幸中国有故,干戈不及,而汉益骄于无事,今兵不识旗鼓,而人主不知存亡。"《新五代史.卷65.南汉世家》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危险已悄然逼近,南汉君臣却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花天酒地,及时行乐,面对宋军的奔袭,竟然没有一丝的察觉。

公元970年(开宝三年)玄月,北宋南下大军,一路攻城拔寨,过冯乘(湖南江华),跨过萌渚岭,途径白霞(广西钟山)、芳林(广西贺县)等地区,直趋贺州。

南汉贺州军政长官陈守忠获悉强敌来犯,遂遣人向兴王府求援。刘鋹遂命令武将伍彦柔统帅水军驰援贺州。

公元970年(开宝三年)9月15日,潘美兵团围困贺州,对战局所形成的态势作出军事部署:

首先,兵团由正面攻击贺州的同时,分兵两翼包围贺州。其次,同时抽调一路精锐之师顺着"贺江"急速南下。

事后,由于潘美得知南汉大将伍彦柔率领南汉舟师将临,故下令兵团后退20余里。

随后,宋军于南乡(广西信都)地区,埋伏了三重伏击圈,严阵以待南汉援军的到来。

9月20日,夜,伍彦柔率领的南汉舟师抵达南乡,于次日早晨,弃舟上岸,准备奔赴贺州。谁知南汉水师舍舟登岸不久,就遭到了设伏于此潘美兵团步骑的连续袭击。

伍彦柔的水军未经激战即溃,除少数溃逃外,余部悉数被歼,南汉大将伍彦柔被宋军俘获,后杀之。

潘美兵团则一鼓作气势如虎,乘胜追击,攻下南汉贺州,进而解除了宋军侧翼的威胁,故挥师欲克南汉韶州。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潘美兵团攻占贺州后,按照地理路线而言,宋军本可直趋而入,但为何没有直线进军呢?

首先,是顾虑西北方向的富(广西钟山)、昭(广西平乐)、桂(广西桂林)等地的驻军。

其次,是担心以东方向的连(广东连县)、韶(广东韶关)、英(广东英德)、雄(广东南雄)等州也皆有南汉军团守之。

所以,潘美兵团为了能解除侧后翼的威胁,引诱南汉主力部队沿西而上,以达到围而歼之,故亲临水师督战。同时散布谣言,宋军将会顺着"贺江"一路东下,奔袭南汉首都兴王府。

南汉地理形势

五代时期,南汉政权地处五岭之南,故称为岭南。因和中原之间有五岭这座天然的屏障阻隔,所以就地理形势而言,南汉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

南汉政权之边防以韶州、连州、昭州、桂州等四个军事重地与北宋的郴、道、全等三州毗连。

所以,北宋兴师远征南汉,先是屯集重兵于道州(湖南道县),大军集结完毕后沿溯沱水一路南下,穿越萌渚岭后,再分兵两路奔袭。

北宋东路兵团直趋连州,进而直逼韶州,最后兵临南汉国都兴王府。

北宋西路兵团则向贺州进军(广西贺县),继而直趋昭州(平乐县)桂州之背,之后经由富州(昭平县)顺着贺江、桂江抵达苍梧、封川,沿着西江而下,会师于广州。

韶州(广东曲江),地广物博,位于冮湘相连的咽喉之地,据守五岭之口,为百粤之要冲,为岭南重地。

连州(广东连县),军事地位极其重要。连州以北接壤苍梧山,以西则贯穿桂岭(南岭山脉之萌渚岭),掌控郴州、永州之要害之处,故连州若失,广州则危也。

英州(广东英德)英州的西南方向则有洸口(连江口),控制着连江湟水(连州江)的汇流之处,是南汉首府广州以北的军事要塞。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此时,南汉政权面对强敌入境,却苦无对策。因为刘鋹无法获知入侵南汉境内宋军的真实目的,甚是恐慌不安,因而想起了已被罢了官的昔日老将潘崇彻。

为了能使其力挽狂澜,解救南汉的王国之危,故对其加官进爵,以内太师、马步军都统等高官俸禄为诱饵,令其统兵五万大军,进驻贺江口(广东封开)牵制深入南汉境内的宋军。

南汉宿将潘崇彻南征北战,屡立奇功,为五代时期岭南第一名将,由于其对刘鋹颇有怨言,故被免职多年。

虽说得以再次被起用,但对刘鋹的统治极其不满,所以此次领君命设防于"贺江口"后,屯兵观望不出,以求自保。

北宋名将潘美得知南汉驻军有迟疑不进之虑,于是就率军西进。南汉昭州地方官田行稠、桂州地方官李承珪见势不妙,弃战而逃。

潘美兵团乘势攻克开建寨(广西平乐)之后,相继将南汉的昭州、桂州、富州等地占领,此举等于是清除了宋军后翼之虑。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公元970年(开宝三年)初冬,潘美在分析敌我态势之后,命兵团急速行军,挥师东趋,继而攻陷连州。而驻守于连州的军政长官自知不敌,故率领所部撤退至清远(广东清远)坚守不出。

南汉国君刘鋹却错误的认为昭、桂、连、贺等属地原本属于湖南十四州,进而天真的判断出入侵南汉境内宋军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失地。

所以,刘鋹觉得北宋兵团既然已经攻占了昭、桂、连、贺等州,军事入汉的意图已经实现,不会孤军深入,纵深奔袭南汉腹心之地,因而也就没有在调兵强境,陈兵防御。

公元970年(开宝三年)腊月,潘美兵团趁汉军防御空虚之际,一路东进,逼临韶州。

韶州的地理位置位居溱水(北江)上游处,溱水与溪水(武水)两股河流汇集于此处,位于五岭之一的大庾岭,更是兴王府(广州)的北部的重要关口。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韶州若是沦陷,广州危及。故南汉刘鋹为解韶州之危,慌乱之际,命南汉将领李承渥为都统,统兵十万余众进驻韶州驻防。

南汉屯扎于韶州城以南莲花峰的李承渥所部有一支由动物组成,并善于冲锋陷阵的特殊兵种,即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称谓象兵,故善用大象排兵布阵。

每只大象可搭载士兵10人,两军对峙时,象兵排在大军阵前,以震慑敌军,壮我军威。

所以南汉大将李承渥首先以象军为先锋向潘美兵团发动了第一轮攻击。

潘美久闻南汉这支所向披靡,躯体魁伟庞大的象兵,因而早有准备。当李承渥的象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宋军时,潘美兵团早已设下了伏兵。

象兵一到,宋兵强弓劲弩,万箭齐发,利箭如雨,顷刻之间,象军阵脚大乱。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此时,潘美埋伏于此的伏兵骤然蹿出,手握利剑长矛,咆哮着冲向汉军象阵,利剑长矛击砍象的鼻子。

于是,遭受了惊吓的大象惨叫乱窜,相互撞之,人仰象翻。紧随其后的南汉步兵还没有反应过来,瞬间被回逃的大象踩得血肉模糊。

这时,潘美兵团趁大象负伤回奔,冲乱汉军阵势之机,主力部队乘势进攻,所以南汉军队一败涂地。宋军大获全胜,南汉大将李承渥得以逃脱,潘美兵团一路掩杀后进占韶州。

"韶,广之北门也,贼众十余万聚焉。美挥兵进乘之,韶州遂拔,斩获数万计。"《宋史.卷258》

北宋灭南汉三大战役之中,最为醒目的一场战争则是在韶州之战中发动了象战。而战象的特点则是躯体魁伟庞大,力大无比,若是战御部署得当,战术发挥正确的话,象兵则会因其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而扭转战场的形势。

而南汉象兵之所以会失败,一方面则是因为南汉大将李承渥持有消极的战略防御思想所致,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战术部署失策所造成的。

因为南汉象兵所布的阵法,缺乏一定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没有积极有效地抵御潘美兵团的进攻。因而南汉象兵既没有发挥出其威力,反而处于被动挨打的角色。以至于南汉战象在潘美兵团的第一轮伏击下就完全丧失了威力。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宋军逼临兴王府,南汉刘鋹奉城以降。

当李承渥所部战败及韶州沦陷的消息传来,南汉政权举国惊恐。刘鋹惊慌失措急令强固兴王府城邑,妄图固守待战。

御敌之战则在于三军之将,可一眼望去,南汉已无可用之将,经宫媪梁鸾真举荐,刘鋹以梁鸾真的养子郭崇岳为招讨使,与大将植廷晓一同率所部前6万人马屯驻于兴王府侧翼的马迳(广州北,亦名马援山、马鞍山)列栅防御宋军,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元月,潘美兵团为了铲除侧后翼的威胁,暂缓进攻兴王府,挥师直下,连克英、雄二州。

此时,驻守在贺江口的南汉大将潘崇彻,见已无回天之力,率所部人马向宋军缴械投降。

于是,潘美兵团自此没有了侧翼之危,故自韶州一路南下,经抵泷头(广东英德)逼临南汉首都兴王府。

南汉国君刘鋹因局势所迫,所以遣使言和,希望潘美兵团能够终止进攻。

可是,潘美临出征时太祖赵匡胤就有言在先,征伐南汉之战的结果只能是战、守、降、死、逃亡,不接受南汉求和。

"美因谕以上意,以为彼能战则与之战,不能战则劝之守,不能守则谕之降,不能降则死,不能死则亡非此五者他不得受。"《宋史.卷258》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泷头的南部地区,向来是以山川险恶著称,所以潘美害怕南汉在此地隐藏伏兵,为了渡过险境,故钳制南汉使臣,统率大军出其不意疾进而行,并于元月28日抵达马迳,潘美兵团则屯扎于双女山(广州城西15里处,又名风山)。

所以 ,南汉驻军列栅固守,坚守壁垒,不与宋军交战。

刘鋹看求和失败,担心自己被宋军俘获,就向通过海道逃亡,遂用船数十艘搭载金银珠宝及后宫妃嫔,妄想经由海上遁迹。

计划甚是完美,但人算不如天算。刘鋹用于海上逃亡的船只被太监勾结警卫给劫走了,逃亡无望。

穷途末路的刘鋹,遣使向宋军祈降,潘美接受其投降,故暂缓进攻。

战争形势风云突变,南汉假意投降,实际上暗中调集刘保兴所部的兵力欲拼死一战,刘鋹在积极调兵遣将的同时,严命郭崇岳所部被甲枕戈。

所以,刘鋹反悔之后,集结汉兵十万余众,大举增兵马迳,并于仲春初一遣其弟刘保兴统帅所有兵力亲临前线督战。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当时,南汉倾举国之兵约十五万,准备和宋军决一死战,故皆屯驻于马迳与宋军对垒。

"鋹兵十五万依山谷坚壁以待。"《宋史.卷258》

仲春初四,南汉大将植廷晓所部准备据水而阵,主帅郭崇岳则率军殿后。

此时,潘美兵团以渡江杀来,向汉军发起冲锋,植廷晓力战宋军不胜,则战死于阵中,郭崇岳见势不妙,后撤营栅据守。

"庚午,御其奔冲。既而宋师济水,廷晓力战不胜,遂死之,崇岳奔还其栅。"《续资治通鉴.卷6》

潘美与诸将商议,决定采用火攻之策。

"彼编竹木为栅,若篝火焚之,必扰乱,因而夹击之,此万全之策也。" 《续资治通鉴.卷6》

宋军于夜间向据守营栅的汉军发起火攻,及夜,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烟埃坌起,南汉大军溃败,主将郭崇岳则惨死于乱兵之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乘势追击至广州城下。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公元971年(开宝四年)仲春初五,南汉已无兵可战,上天无梯、入地无门的刘鋹素服出降,潘美兵团进驻南汉首都兴王府。

"潘美承制释之,遂入广州,俘其宗室、官属九十七人,与南汉主皆縻于龙德宫。保兴初匿民间,后乃获之。美以露布告捷,己丑,至京师。"《续资治通鉴.卷6》

太祖赵匡胤赦免刘鋹,并任命其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大将军等官职,封恩赦侯。又授命潘美、尹崇珂全权主政广州大小事务,并岭南减免税赋。

以军事角度分析,宋灭南汉之战,最大的特点是以长驱直入之势,诱使南汉军队远离腹心之地,实施逐一打击或歼灭,进而挥师直逼南汉首都,以武力相挟制逼迫其主动投降。

可以说,这种长途纵深奔袭的战术指导策略是非常成功的。

第一、潘美兵团以长趋之势直逼贺州,制造了宋军自西向东,顺流而下,直逼兴王府的一种军事假象,得以引诱南汉精锐之师潘崇彻所部调兵至贺江口进行设防。

第二、潘美兵团,军锋调转一路沿西进攻昭、桂、连等各州,这样一来,等于是增强了宋军侧翼的安全性,给汉军不下了一团迷雾,令汉军捉摸不透宋军的真实意图,误认为潘美兵团不会持续南侵。

第三、潘美兵团则利用汉军兵力部署空虚之际,顺势逼临韶州,以此引诱南汉军事主力持续北上,伺机将其一举歼灭之。此战,让远离主战场由潘崇彻率领屯驻于"贺江口"的南汉精锐,看到大势已去,故不战而降。

第四、潘美兵团连战连胜之后,直趋汉都兴王府,又在广州外围马迳战场上诱敌深入,进而伏歼,一战既消灭了南汉政权最后所能调动的兵力。得以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兴王府,胁迫南汉奉城以降。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不得不说,宋将潘美将战术打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首先,

贺州之战,潘美兵团通过实施了围点(贺州)打援之战术,运用伏击战的打法,以极小的牺牲重创了汉军,迫使后续驰援的南汉大军于江口株守,不敢贸然前进一步。

其次,韶州之战,潘美于战前部署合理,设伏得当,调集全部强弓劲弩击杀汉军象阵,伏兵乘乱而击,继而歼灭南汉守军十余万。

最后,马运之战,潘美则根据汉军以竹木列栅据守的特点,利用火攻破敌之战术。

所以,宋灭南汉之战的胜利,一是潘美善于分析敌情,二是宋军善用以静制动的战术打法而获胜的。

终上所述,宋灭南汉之战,南汉政权在这场战争先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大约20余万,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入侵南汉境内的宋军。

逆向思维解读:北宋

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南汉政权为什么会失败呢?

首先是统治者是战是和、徘徊不定所致,其次是南汉没有统筹全局的军事主帅,这一点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

再次,南汉各边防方镇,皆缺乏能征善战、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像郭崇岳这样既无勇也无谋的人来出任御敌总指挥,其结果一望便知。

南汉政权仅有的也是唯一的军事主帅潘崇彻又因个人积怨极深而拥兵自保,不愿卖命,眼见南汉已是强弩之末,故不战自降。

可想而知,日暮途穷的南汉政权,灭国的厄运已是必然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