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分床、5歲分房”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不一定

我有個朋友的兒子5歲了,最近正嘗試跟兒子分房睡。前兩天孩子總是在夜裡哭醒,朋友不得不反覆安慰、哄睡,弄得大人孩子都睡不好。到了第三天晚上,兒子極不情願去自己房裡睡,於是一會兒說怕黑,一會兒說還要聽故事,總是找藉口到朋友房間裡來,最後,朋友只好下通牒:“再不回房間睡覺,就打小手了!”之後,果然一整夜沒聽到兒子的聲音,大人也睡了一夜安穩覺。第二天一大早,就在朋友認為“分房睡”的目標大功告成時,卻發現兒子居然蜷縮在自己房間的門口睡得正香。朋友說,原本以為“分房睡”能夠讓兒子早點獨立,沒想到卻傷了孩子的心。

常聽人說:“3歲分床、5歲分房”,按部就班去做真的對孩子好嗎?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獨立呢?看來,無論是分床還是分房,都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是何時選擇做這件事的問題。那麼,可以先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3歲分床、5歲分房”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不一定

孩子早期和父母睡的好處

1、早期和父母睡,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會更加親密

西方國家有些家庭,從孩子剛出生就與父母分開睡,就算孩子哭了也不去安撫,而是讓孩子自己去適應。雖然這種做法讓孩子得到了獨立性的培養,但同時卻失去了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戀,容易缺乏安全感,長大後難以和父母形成親密的關係。

2、白天上班的父母,更需要晚上陪孩子一起睡

職場父母本來陪孩子的時間就比較少,白天要上班,晚上很晚才到家,如果晚上還跟孩子分房睡,那麼與孩子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有時候,孩子跟誰睡真的就跟誰親。

3、孩子和父母一起睡,睡眠質量更高

人類學教授詹姆斯·麥肯納用幾十年的研究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嬰幼兒在生物學上就習慣性地靠近母親,母親的身體是嬰兒真正適應的唯一環境。也就是說,孩子與媽媽睡在一起,能夠感受到彼此的體溫、氣味、聲音、撫摸等身體信號,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睡眠質量。

“3歲分床、5歲分房”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不一定

孩子太晚與父母分開睡的壞處

1、長期和父母同床睡的孩子會過分依賴父母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生命。”正常家庭一般都會讓孩子在5—10歲之間開始分房睡,如果孩子到青春期開始發育了,還是與父母睡在一起,這就未免有些過了。太晚和孩子分開睡會阻礙孩子的身心成長,容易導致孩子不想長大、過分依賴父母,沒有父母希望把孩子養成這樣。

2、孩子一直和媽媽同睡,影響夫妻關係

知乎上有個提問很火:“生完孩子後的第一年要不要和老公分床睡?”有位媽媽回答說:“因為爸爸很忙,每天都是媽媽和孩子睡一間房,爸爸單獨睡另一間房,當有一天爸爸想跟媽媽和孩子一起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早已成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第三者……”自從有了孩子,女人就不自覺把注意力轉移到孩子身上了,晚上再一分房,夫妻的親密關係直線下降。

“3歲分床、5歲分房”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不一定

那麼,父母到底該不該和孩子分床、分房睡呢?有沒有一個分床、分房睡的年齡界限呢?其實,孩子分床、分房睡的最好時機就是孩子做好準備的時候。有心理學家指出:在孩子10歲前,和父母完成分房睡的過程,都不算晚!但無論是分床睡還是分房睡,都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分步驟逐漸適應。

第一步:小寶寶,分床,貼緊大床

首先,建議小寶寶出生後要和父母在一起睡,但並不一定要睡在同一張床上,而是在大床的旁邊放置一個睡籃或小床,只要保證父母能在可觸及範圍內照顧到孩子就行了。

第二步:大寶寶,分床,和大床拉開距離

寶寶長大了,小嬰兒床已經睡不下了,此時可以換成兒童床,但也不需要和父母分開睡,只要將兒童床放在距離大床有一定距離的位置即可,最好是媽媽和寶寶伸手能摸到彼此的距離。

第三步:大孩子,分房,不關門

孩子再大一些,如果和父母分床睡比較適應了,就可以考慮給孩子分房睡了。

但是,最初的階段,媽媽還是要陪孩子睡著以後才可以離開,而且兩間臥室都不要把門關死;讓孩子知道,即使與父母不在同一個房間睡,媽媽也能隨時聽到他的聲音,有需要時父母可以馬上過來。

第四步:最終,分房,獨立睡

如果孩子表現出越來越適應睡在自己的房間,父母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讚美,媽媽仍然可以堅持每天晚上給孩子講故事,然後再離開房間,讓孩子抱著喜歡的公仔好好睡覺。

“3歲分床、5歲分房”真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嗎?不一定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個具體的年齡和方法能夠適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說的“3歲分床、5歲分房”只不過是根據大多數孩子的情況給出的一個建議罷了,與其焦慮何時跟孩子分房睡,不如靜下心來做出適當的引導,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係,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