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績跟智商有關嗎?

花瓣兒魚


個人認為智商測試其實娛樂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對於低智商和高智商而言,智商的作用都會比較大。關於孩子的智商,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100~115屬於正常智商,智商超過130的孩子屬於智力超常,達到160的是天才,低於90的是弱智的孩子。

我國曾經對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過統計研究,研究報告顯示:智商低於90高於130的學生,僅佔所有學生的2%。按照這個比例,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一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也就是說,在非特殊教育的學校,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我們來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可以預測的。

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有這樣幾個因素:

第一:個人學習習慣   

有學者研究表明,小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6~0.7,小學的尖子生是靠智商優先的;到中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5;而到大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只有0.4~0.5。也就是越年齡大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影響也就越大。總有家長說,我們孩子小學成績還不錯,到了初中、高中就慢慢滑下來了,很多其實是小的時候還能夠依靠自己的“聰明”混個好成績,然而到了高中,難度增大,內容變多,學習任務重了,有好的學習習慣的同學就慢慢勝出了。他們習慣於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習慣於自習的時候獨立思考問題、自覺學習,對出現錯題的地方歸類攻破,成績自然就穩定。  

第二:學校師資水平

家長們千方百計的把孩子往重點學校送其實是不無道理的,好的學校集中了好的師資,好的競爭氛圍,一樣的學生,有了好老師的指點,學習效果可以說是事半功倍。高中入學是有選拔性的,可能會有人說人家的生源本來就好啊,那我舉個初中的例子,我當年唸書的初中,由於周圍人口數量激增,當年初中入學人數激增,教育局沒辦法新開了一所學校作為補充,和我們學校同時招生的是另一所歷史較久,名聲在外的初中,家裡關係比較強大的多把孩子送進了那個學校,我們這些沒關心沒門路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就進了所謂的分校,結果很幸運的是我們的老師不少都是當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想從縣區調來市裡的在當地教學方法出眾的老師和剛師範大學畢業的學生,在市區學校他們河整個學校都是一張白紙,老師們使了渾身解數教,結果三年後的中考我們學校一舉成名,有了獨立校名,再後來沒過兩年因為也有了名聲,一樣的師資,居然變成了國有民辦(那時候允許的),一到週末,很多都是北京天津牌照的車在校門口接孩子,入學都需要考試分數很高才能進了。可以說遇到了一個好老師,可以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個學校。  

第三:家庭教育環境

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孩子的心理構建,不需要家長有多高的學歷,不需要家長有多深的背景,只是對內家庭和諧、對外恭敬有禮,孩子一身充滿了正能量,在極其寬鬆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學業。讓孩子有較好的心理狀態,能正確的面對學習和挫折。

然而這也不是每個家庭能達到的。曾經對任教過的一所普通高中的學生家長做過統計,班裡將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單親或離異家庭,很多是和爺爺奶奶單獨過,還有農村眾多留守家庭的孩子,家庭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幾乎再不能給他們什麼了,成敗與否,全靠運氣。

更高層次的是家裡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家長受教育水平較高,對教育有較深的理解,能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讓孩子養成很好的學習習慣。最近幾年關於高考狀元家庭背景的分析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林帥帥


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

智商就是智力因素,情商是指非智力因素。我們一般認為,在成功當中,智商佔20%,情商佔80%。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成功,更多地取決於非智為因素。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失敗,往往不是智商問題,而是情商太低,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我並不完全贊同。

個人認為,智商和情商在一個人的成功當中,同等重要。最好的情況是,智商情商都高,成績一定會好。智商低情商高,你再努力,成績都是很有限的。智商高情商低,成績可能好也可能不好,要看情況。凡是那些考起985、211大學的學生,智商一般都是中上水平,上清華北大的,智力都是超過常人的。

一般來講,智商高的孩子,他的接受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記憶力等都比較好,學習知識快,效率高。

所以說,成績和智商有著密切的聯繫。當然,智商高,成績未必一定好,情商太差,估計也是有問題的。但智商差,成績多半也是會比較差的。同時,一個人的智商不是一層不變的,它是可以開發的。一方面我們要把握一個人智力開發的幾個關鍵期,另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和思考。一個不學習的人,智力必然退化,反之,亦然。


簡單145346278


答案是有關的!讀書成績好的人一定是智商高的,智商高的人不一定是讀書成績好的!

讀書成績能反應出一個人的自律,自控和學習能力,不僅僅是智商在作怪!


取經路上的悟能


智商決定成績,情商決定成功。當然與智商有關。但要想成功,只有智商還不行,情商還要高才行。許多知名老闆,智商也高,情商也高。情商高,才能團結一幫智商情商都高的人共事。有一句老話,人才決定一切,人才決定成功。情商高,才能團結一幫人共事,並做出成績。團隊才能健康發展。這就是要有團隊精神了,智商高了,情高也高,兩者都有了,成功自然就來了。


鍾靈毓秀饒


讀書主要還是靠方法,所謂事半功倍。

智商是200分制,90~110分者屬正常智力範圍,120~140分者為聰明人,140分以上者稱天才。分數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0分以下者為智力低下,其中50~70分者屬愚笨,25~50分者為痴呆,0~25分者為白痴。 我的補充 2009-10-08 14:34 測智商,起源於1904年的法國。這個數值不是用來測試知識的多少,而是判斷大腦工作的能力。一般人的智商在85—115之間,人類的智商平均值是100。

智商就是智力商數。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包括多個方面,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是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就制定出第一個測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傳入我國,1982年由北京吳天敏先生修訂,共51題,主要適合測量小學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國韋克斯勒編制了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兒童智力量表(WISC)、適用4-6.5 兒童的韋氏幼兒智力量表(WPPSZ),韋氏量表於80年代中後期引進我國經過修訂出版了中文版,因而應用較廣。

智商有兩種,一種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齡÷實足年齡=智力商數。如果某人智齡與實齡相等,他的智商即為100,標示其智力中等。另一種是離差智商,把一個人的測驗分數與同齡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數之比作為智商。現在大多數智力測驗都採用離差智商。

①為了準確表達一個智力水平,智力測量專家提出了離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個人在他的同齡中的個對位置,即通過計算受試者偏離平均值多少個標準差來衡量,這就是離差智商,也稱為智商(IQ)。

②比如說,兩個年齡不同的成年人,一個人的智力測量得分高於同齡組分數的平均值,另一個的測驗分數低於同齡組的平均值,那麼我們就作出這樣的結論:前者的IQ比後者高。

③目前均大多數智力測量都用離差智商(IQ)來表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

④人群的智力商分佈。

在現代典型的智力測驗中,設定主體人口的平均智商為100,則根據一定的統計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於90-110之間,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佔25%。智商在110-120的佔14.5%,智商在120-130的人佔7%,130-140的人佔3%,其餘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⑤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

智力測驗問世後,要區別智力的差異就變得容易起來。人們發現智商極高(IQ在130分以下)和智商極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為少數, 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間者約佔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過常態者,我們稱之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於常態者,我們稱之為智力低常。

我們採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編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國湖南醫科大龔耀先等人修訂,制定了中國常模。現在我們可以測查6-16歲的兒童和16歲以上的成人。


不如乘風


我發表幾句:人的智商,分為先天晶體智力和後天流體智力。解決同樣的問題,有些人是用思考力解決的,有些人憑藉知識與經驗解決的。同樣是完成學習與工作任務,完成勞動目標。何必那麼在意智商呢?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中等智商,能接授學習和勞動技能培訓,能具有生存生活能力,何必太看重智商。很多高智商人聰明反被聰明誤,自持聰明,深患“懶惰症”,“拖延症”最後學習成績不合格,完成不了社會學校教育科學知識接授與掌握,於社會職業任務不能勝任,淪為失敗者。聰明又有何用。真正的人才是知識與智力,毅力,情感結合的優秀者。

另外智力是可培訓的,智商是可提高的,勞動能創造了人類,勤奮定能造就聰明。

更何況每個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天使,都是宇宙之精華。每個人都有所長,有人善長音樂,有人善長美術,有人善長體育,何況只用學校科目評判人才呢?

世上人還是普通平凡人居多,像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能參賽能獲獎能奪冠的只是億分之一的人。我們何必去羨慕他們呢?

我平凡人的人生,也有出彩機會也有精彩之處也能有讓人矚目的用武之地。我們玩不轉圍棋咱們玩五子棋行不?

咱智力不高,人品優秀,也是讓人敬重之處。生之為人總是有光彩點的,人是了不起的!


英雄4404931779603


有一定關係!

但學習習慣

學習方法

注意力

聽廣度

視廣度

因素更重要,可以通過後天練習進行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