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在大約6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居住在西北的羌族先民也過著獵牧和定居生活,為了存放獵物、稻穀、食物和飲用水,人們需要有一種適合使用的器具,在生產勞動中,他們逐漸懂得了用黏土可以捏成盛放物品的器皿,然後經過火燒後是這些易破碎的泥坯變成比較結實的容器,於是他們就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願,燒製出多種多樣造型並有花紋裝飾的陶器,從而作為生活用具。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1984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古歷史博物館在對海原縣西安鄉菜園村新石器時代的系統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表明陶器在羌族氏族生活中已經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唐宋時期,由於社會安定,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加上“絲綢之路”的開通與興盛,新興商業城市的出現等,都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隨著社會經濟關係的變化,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生活習俗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情趣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對瓷器的需要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特別是官宦、貴族、商賈們,碎瓷器的品質非常挑剔,既要有上好的質地,又要有較高的觀賞性;即是陳設品,又得是收藏品。城市中的茶樓、酒樓、飯館也都要用驚喜的瓷器待客,就是沿街叫賣的飲食挑擔,也要用上好的瓷器招待食客。城市中的平民百姓也都開始以瓷器作為生活用器,廣泛的需求,帶來了廣闊的陶瓷市場的出現,促使制瓷業出現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窯場也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了出來。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西夏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境內設置了許多窯場,比如說寧夏靈武窯、回民巷窯、石嘴山窯、海原天都山窯、甘肅阿甘鎮窯、華亭窯、武威塔兒莊窯等。主要燒製白釉、黑釉、青釉、褐釉、茶葉末釉和少量的紫釉的瓷器,由於胎質多數是淺黃色、紅色、灰色,因此白釉常用化妝土技法來遮蓋胎質的缺陷,也便於施釉、剔刻或者點彩裝飾以達到美化器物的作用。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黑釉、褐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的剔刻花裝飾,不僅為瓷器工藝的大宗,而且因其線束的雕刻技法、深淺色調對比鮮明的紋樣、粗深挺健的線紋等因素,賜予西夏瓷器質樸、粗獷、豪放的藝術特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出土的黑釉剔刻花雙耳扁壺、剔刻花四耳扁壺、刻花大罐、剔刻花梅瓶等許多瓷器都是西夏瓷器造型中的典型,其中高足杯、高足碗、三足燈、折沿缽等是西夏瓷器中頗具特色的代表作。

說了這麼多,先來跟大家聊聊西夏的一些瓷器:(因為老卞不能親自去把每件介紹的瓷器的現實圖片去拍照,所以就找了一些類似的圖片,通過老卞記載的資料儘量符合,來為大家介紹,敬請諒解!)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茶葉末釉刻花小口梅瓶: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高31.5釐米,口徑3.2釐米,足徑8.6釐米,是西夏宮廷陳設用的瓷器,小唇口,短頸,豐圓肩,肩以下漸漸收斂,內圓足,瓶體修長,通體施茶葉末釉,圓足內沒有施釉,由兩組圈代圖案區構成,上部分是忍冬葉片紋和三瓣葉片紋,下部分是有單線忍冬紋構成。裝飾工藝採用刻花技法,紋飾質樸自然。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黑釉剔刻花梅瓶: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高32.1釐米,口徑3.2釐米,足徑10.2釐米。西夏宮廷陳設用的瓷器,小唇口(配圖是擴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漸收斂,內圓足足內露胎。通體施黑釉,釉色烏黑光亮,器物通體施半釉露足胎,胎體厚重堅硬,胎色泛灰。裝飾工藝採用雙線紋將瓶體劃分為兩個圖案圈帶區,上部分圖案採用剔刻技法,剔刻出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周圍的空間則採用水波斜線紋和一片較大的葉紋填補了空白,形成了一個疏密有致、線條流暢且非常完整的圈帶圖案區,下部分採用雙線忍冬紋飾構成輔助圖案區,整個圖案構思嚴謹,造型質樸逼真。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白釉剔刻花梅瓶: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高34.5釐米,口徑4.4釐米,足徑9.6釐米。是西夏宮廷陳設瓷器。小唇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漸收斂,內圈足,足內露胎。通體施白色化妝土,然後用雙刻線分成兩個圖案區。上部分圖案區較寬,用大開光剔刻一朵盛開牡丹花的裝飾技法,間以水波斜線紋填補,疏密有致,下部分圈帶圖案較窄,刻以忍冬紋做裝飾,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圖案配置得勻稱適宜,簡潔明朗。主題圖案選用牡丹花紋,被視為富貴美好的象徵。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白釉“內府”款梅瓶: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 官用盛酒器。 器高37釐米, 口徑5.2釐米,足徑10. 8釐米。小喇叭唇 口,短頸,圓肩,肩部有澀圈,腹下收斂,八字足,施白色化妝土和玻璃釉,紅胎,造型呈卵形,腹上部用黑釉書寫“內府”二字。內府最早出現在漢、唐時代。據《周禮·天官·內府》載:“內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貸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西夏沿襲漢制,海原為西夏時期的天都山南牟會行宮,出此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白釉高足杯: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目前所見有十多件。西夏宮廷飲酒器皿。高一般在6釐米左右。口徑在10.5釐米左右,足徑在4.2釐米左右,施白色化妝土和玻璃釉,柄足內外不施釉,香灰胎,胎質細密。上為喇叭狀,下有柄,亦為較小的喇叭形,高足,適合在草地上直接放置,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二系黑釉剔刻花扁壺: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西夏遺址出土。裝水、盛酒器皿。器高34釐米,口徑6.7釐米,腹徑30釐米,足徑10釐米。小口卷沿,短頸,腹部扁平,近口部有左右對稱的耳系,腹背部有對稱圈足,邊緣有合縫的泥條堆紋,通體施黑釉,灰白胎,胎質細密。主體花紋為圈足左右對稱剔刻兩朵盛開的牡丹花,周圍空間為弧弦紋組成。線條流暢,造型質樸,構圖新穎。剔刻露出細密灰白的胎質,立體感很強。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通過老卞的介紹,相信大家會發現基本上所有的瓷器都會用到一種裝飾工藝,沒錯,就是剔刻工藝,對於西夏時期屬於一種代表性的裝飾工藝。西夏瓷器的裝飾,常以剔刻的技法來表現紋飾圖案。西夏制瓷工匠在進行剔刻花工藝時,一般有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刻花,刻花不是在平面上繪畫,而是直接在上好釉的器體上用刻刀刻繪花紋和圖案的輪廓,難度很大。刻花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器體紋飾的效果,所以要求工匠不但要有嫻熟的技術,而且還要有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第二道工序是第一道工序的延續,那就是剔釉,是將所要表現的花紋圖案周圍多餘的釉剔掉或者刮掉,從而露出胎體。這道工序的技術性也很高,不但要熟悉所要表現的花紋圖案和結構,而且剔釉不能剔的過深,過深會損壞器體。這就像給人刮臉一樣,技術不熟練,會刮破臉皮,因而非一般工匠所能做到。剔刻花又分為刻釉、剔刻釉、刻化妝土和剔刻化妝土四種。刻釉、剔刻釉都是先在器物胎體上施釉,二者的不同在於當胎體稍幹後,前者是在釉上刻劃紋飾,後者是剔刻掉部分釉層而形成紋飾。但無論是刻釉或是剔刻釉,刻掉的部分均露出了胎體。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剔刻釉的技法多用於施黑釉、褐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等器物,使之形成了釉色與胎色的鮮明對比,裝飾性極強。

剔刻花又有留花剔底和留底剔花兩種。前者是在坯體上刻劃出紋飾,再剔去花紋外的空間,使花紋凸起,具有淺浮雕的效果;後者則是在施軸的坯體上直接剔出露胎的紋飾。

刻化妝土和剔刻化妝土均先在胎體上施化妝漿料(一種稀釋胎土,燒後會呈現出白色),待其稍幹後再刻掉或剔刻掉部分化妝土而形成紋飾,然後罩以透明釉。器物燒成後,剔刻掉化妝土的部分便呈胎色,其他部分呈白色。無論是白地上顯出胎色花紋,還是在胎色的地上襯出白色的紋飾,都具有對比強烈的裝飾效果。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剔刻釉(化妝土)的技法,是遊牧民族在黃河岸邊淤泥地上隨意刻畫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藝術。這種技法粗深挺健,具有極強的立體感和藝術感,備受各民族人民的喜愛,成為西夏古瓷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

西夏瓷器上的剔刻構圖,常以花草為主,並飾以圓形、長方形、菱形、扇面形的邊緣。在出土的西夏剔刻花中,以菱形的構圖和展現主題紋樣的較多,尤其是以等分線內的單獨紋樣構圖較為流行,一花兩葉的構圖簡潔美觀,西夏瓷器的圖案具有質樸、粗獷、豪放的藝術特點。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這裡也提起了瓷器的釉色,那麼關於西夏瓷器釉色,既與西夏羌系党項人的審美觀念有直接關係,同時還受到了西域的影響。西夏地處古絲綢之路東段北的通道上,自張騫通西域後,漢、唐、宋、西夏等歷代朝廷通過絲綢之路,把內地的絲和絲織品、鋼鐵、青銅及其冶煉技術、精美的手工藝品如漆器、銅鏡、陶器、瓷器等特產傳入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並經中亞遠播歐洲。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中國瓷器在輸入西域時,受西域民族審美愛好的影響同時也為適應西城民族的審美愛好,其釉色也在不斷變化著,西夏瓷器主要以黑釉、白釉、茶葉末釉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西文化藝術的交流和融合。

東西經貿和文化交流,對西夏瓷器釉色的影響,首先就是白色。早在7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王朝就是與中國最早通商的國家,因為其旗幟是白色,而中國史籍稱為“白衣大食”,其崇尚白色,從而直接影響了中國瓷器出口的顏色,“唐白瓷”至今在古玩界還享有較高的聲譽。西夏大量生產的瓷器估計與對西域的出口有關。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那影響西夏瓷器釉色的第二種顏色就是黑色。阿拉伯第二個封建王朝,也就是阿巴斯哈利法帝國建立後,其旗幟改成了黑色,而中國史籍中稱“黑衣大食”。在其盛世時期,商業和運輸業都很發達,撒馬爾罕、大不里士、內沙布爾、哈馬丹等城市,均為絲綢之路中段的貿易交通重鎮。首都巴格達成為當時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東西商旅雲集,店鋪林立,商品豐富,設有專賣中國絲綢、瓷器等貨物的市場。阿拉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各地,從而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因此,黑色釉瓷器便成為東西方經濟貿易中不可缺少的商品,是中國內地和西夏出口瓷器釉色約重要色彩,同時也是黑釉瓷器在中國,特別是西夏境內出土量較多的原因之一。

西夏瓷器文化,一個塵封已久的文明,值得收藏一下

美的器物首先在於美的造型,但美的裝飾同樣也為器物增添著光彩,從而贏得人們的喜愛,西夏瓷器以素釉瓷為主,且多為單色釉,大部分瓷器的底部露臺,這也是西夏瓷器的特點之一。好了,今天老卞就跟大家分享這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