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两幢三层楼,黄岩澄江街道“高屋”下的余家屿

民国时期的两幢三层楼,黄岩澄江街道“高屋”下的余家屿

刘宅大门紧闭,目前仍住着一户人家。

每个地方都有标志性建筑。在黄岩澄江街道余家屿村,就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两幢三层楼的民国建筑,当地人叫它“高屋”。在当年,出黄岩西乡,这就是最高的楼房了。

这两幢建筑为刘祖舜(1891-1954)所建。他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出任冀察战区参谋长、第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二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等要职。

当年,刘家在当地颇有名望。刘祖舜的父亲刘春煦(1863-1919,字恩度)是清末廪贡生,在福建当官;他能诗善画,生前著有《适庐诗集》,尤以《采橘谣》著称。1908年,村民刘春熙和清末榜眼喻长霖等创办了“保粹两等小学堂”(今黄岩澄江中学)。后来,出生于黄岩大寺巷工商之家的李志平(1896-1979),经营的商号“李阳春”,在当地赫赫有名;他娶刘春熙之女志筠为妻,举家迁到余家屿居住。

出生于1926年的陈岳东老先生回忆,刘祖舜常年在外,只有偶尔才回家,老婆、孩子都在家里生活。他还记得,自己14岁的时候,刘祖舜回家,营建了这座宅子。

陈岳东说,刘祖舜回家都穿着便装,“一身长褂,人胖乎乎的,有1.7米左右高”。

以前,农村的房子大都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而且都不高。刘祖舜的新宅,是三层楼,而且地基高、层高高,宅子最高处有十四五米,在村子中显得“鹤立鸡群”。他的宅子大门是朝东开的,一条小溪从门前绕过;溪上架桥,联通宅里宅外。宅子的主体是两幢坐北朝南的砖房,砖房前面是一个大院子。前一幢砖房是主楼:一楼中间为大堂,东西两侧各有两间房;东西两侧靠墙位置,专门设置有楼梯间。后一幢是辅楼,作为厨房、佣人房间、库房等使用。前后幢楼的二楼之间,架着一个弧形木梯,楼上的人,不必下到一楼,可以直接通过木梯往来。

关于这座宅子,当地有许多传说。比如,它的外墙墙砖,光滑如冰——村民深信,这是用铜钱磨出来的效果。

1949年,刘祖舜出走台湾后,宅子空出来,分配给其他村民居住。期间,在宅子里还办过绣花厂,办过学校。

近几十年,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普通农家的房子一盖就是四五层,当年鹤立鸡群的刘宅已经被周围的高楼遮挡在背后;刘宅门前的小溪,也被填平了,桥也拆了。

余家屿村党支部书记陈岳强认为,刘宅作为“高屋”的地标功能已经消失,但是,作为民国建筑,它仍有其研究价值。他介绍,刘宅总体结构基本完好,每处精巧的设计,都凝聚着能工巧匠们的心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房屋破损,急需修缮。村里正积极联系相关部门进行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