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壇,不僅有活躍在底層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還有生活在高層的“文章四友”——崔融、李嶠、蘇味道、杜審言。
“初唐四傑”都是神童,成名較早,恃才傲物,但是仕途坎坷,擔任的官職不高,他們的作品大多接觸現實,貼近民間生活;而“文章四友”為人圓滑,精於官場世故,在朝廷地位較高,他們是御用文人,作品以歌功頌德、宮苑遊宴居多。從唐高宗後期起,因為四人風格較為接近,詩文為友,時人稱之為“文章四友”。
但是“文章四友”也不僅僅是御用文人,他們也有一些氣息清新的詩作,與魏晉南北朝以來的追求綺麗華美詩風不同,將起於民間帶著一股清涼透徹、樸實純質的詩風積極引進詩壇,吹響詩歌變革的號角,推動詩歌向唐詩轉變。他們的貢獻在於對詩壇規制的建設比較明顯。四人中,杜審言文學成就最高。
文章四友的生平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濟南市章丘市)人。崔融是一個超級學霸,八科(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策、道舉、童子)考試都考上了,當時的長安城街頭巷尾傳為美談,有多少官宦恨不能招為女婿,有多少美女恨不能一睹容顏,結為秦晉之好。這八科中,明經科和進士科最難考,考上了朝廷要授予官職,成為公務員。明經科考經義,進士科考詩賦、對策。崔融的詩文華美,鋪陳排敘,洋洋灑灑。後來官做到宮門丞、崇文館學士。到唐中宗李顯為太子時,崔融為侍讀,兼侍屬文,主要替太子起草文書。崔融常為朝廷撰寫重要文件,殫精竭慮,力求完美,以致於草擬《則天哀冊文》時,舊病復發,因公犧牲,猝死而亡。唐中宗追贈為衛州刺史,諡號“文”。
【李嶠】(644~713),字巨山,唐代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小時候就因為有才氣而出名,在家鄉一帶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他的詩歌創作,重視詩歌技巧,缺少真情實感,華麗的詞藻使用過多,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沒有男人的雄渾大氣。文學成就不如杜審言,和蘇味道又以“蘇李”並稱。主要原因李嶠一生仕宦顯達,四平八穩,一帆風順,沒有大起大落,不像其他詩人一生坎坷曲折多難。李嶠是第一個大量創作詠物詩的詩人,共有120首,所詠之物都是常見的景物、動植物、樂器與生活用具等,刻畫工細規整,但是僅限於此,未能傾注感情於其中,物還是物,入詩後沒有生命力,使得他的詠物詩成就不高。
【蘇味道】(648—705),政治家、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人,小時候才氣過人,20歲就考中進士 ,一路升遷,到了武則天時候,官居相位數年。蘇味道雖是才子,但是心思放在做官上,又缺少決斷,常常蛇鼠兩端,掂量來掂量去拍不了板,生怕得罪什麼人。相傳他的經典動作就是以手摩挲座椅扶手做沉思狀,把椅子扶手摸得光亮如鏡。他的至理名言就是:“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這樣的官員怎麼能處理好政務,又怎麼能為國效力?當時人送外號“蘇模稜”,成語“模稜兩可”說的就是他。到了宋代,蘇味道的二兒子蘇份的第九代子孫裡出了個蘇洵,蘇洵的二兒子叫蘇軾,三兒子叫蘇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
【杜審言】(約645-約708),字必簡,原籍襄陽,後來遷到鞏縣(今河南鞏縣)。是盛唐“詩聖”杜甫的祖父,於咸亨元年(670)考中進士,文才超群,恃才傲物。武后聖曆元年(公元698年),杜審言因事被貶外放吉州司戶參軍,卻被上司和同事合謀誣陷定為死罪。年僅十三歲的兒子杜並替父報仇,殺了仇人也被當場殺死。武則天聞知此事後,立刻召見,欣賞其詩文,調回京城,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後來因為與武則天面首張易之兄弟相互勾結,張易之兄弟被除後,流放到峰州。不久,又被朝廷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杜審言現存的27首五言律詩,完全符合近體詩的黏式律。可以看出他的五言律詩創作藝術水準較高。
文章四友的代表作
西征軍行遇風
崔融
北風捲塵沙,左右不相識。
颯颯吹萬里,昏昏同一色。
馬煩莫敢進,人急未遑食。
草木春更悲,天景晝相匿。
夙齡慕忠義,雅尚存孤直。
覽史懷浸驕,讀詩嘆孔棘。
及茲戎旅地,忝從書記職。
兵氣騰北荒,軍聲振西極。
坐覺威靈遠,行看氛祲息。
愚臣何以報,倚馬申微力。
崔融這首詩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詩的開頭八句,寫景,寫出了在一個沙塵暴的天氣,狂風,急暴,漫天黃沙,遮天蔽日,萬里昏昏。人看不見人,無法躲避,無法辨認方向,隨時有掉隊被風吹跑的危險,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這八句真實地寫出了邊塞行軍的艱難,此時此景,雄渾悲壯,前途難測!
中四句為第二部分,寫的是自己的感受。詩人寫了自己讀書,寫了慷慨從軍、義無反顧,寫了邊境危急,將自己的一系列思想融入到這四句詩中,表達出自己從軍報國的偉大理想。
後八句為第三部分,寫了這次西征自己擔任節度使掌書記,終於有了前線實戰的機會,可以實現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奮鬥目標。儘管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但只要有機會一定不辱使命,奮力殺敵。
風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這首詩題目為“風”,卻在詩中一處沒有出現直接寫“風”的地方,而處處可以感覺到風的存在。通過側面烘托將風的各種形態盡顯出來。詩中每一句寫了風的一種作用,有幽微柔弱之風,有生機勃勃之風,有狂暴無情之風,也有風情萬種之風。風是大自然的風,也是詩人心中之風。“風”這一物象在詩中盡顯善變,通過風吹過處萬物有所變化,將詩人眼中所看與心中所想聯繫起來,引申為“人風”、“世風”,表達出世間的苦樂哀愁。
正月十五日夜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長安城元宵之夜,大放花燈,人山人海,車馬喧闐,歌聲笑語,匯成一片,熱鬧祥和直達通。這個季節正是初春時節,寒冬還未遠去,滿眼還是落木蕭條,一片肅殺。首聯居高臨下,總攝全篇。長安城裡明燈錯落,“火樹銀花”,城關橋也換上了節日的新裝,點綴著無數的明燈,成了天上的星河、“星橋”。“星橋鐵鎖開”說明遊人之多,自然地引出下面節日風光的具體描繪。頷聯寫人潮湧動,塵土飛揚,就是為了呼應遊人如織;月光普照,哪兒有月光哪兒就有人群,哪兒有人群哪兒就有月光。頸聯寫燈影月光下,少不了花枝招展的歌妓們,濃妝豔抹,體態翩翩,美麗動人,分外妖嬈,一面走,一面唱著《梅花落》的曲調。尾聯慨嘆長安城裡的元宵燈節美不勝收,觀賞不盡,“歡娛苦日短”,一直到深夜,人們仍然戀戀不捨散去,“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從而結束全篇。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萍。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全詩景色描寫既氣象宏偉、境界開闊,又意象別緻、格調清新。江南早春,景色清新秀美,如詩如畫。如此春景必然引起的濃濃的思鄉之情,景越美,情越切,特別是頸聯“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動地寫出了春的氣息。美景如斯,美不勝收,理應給人賞心悅目、暢興如意的感覺,但是詩人高興不起來,滿腹牢騷溢於言表。表面看來,這是一首寫景詩,實際上是一首牢騷詩,牢騷就牢騷,還隱藏在美景之中,而且韻腳分明、對仗工整。正是這首五言律詩,奠定了杜審言在格律詩領域的先驅地位。
文章四友的人品
常在水邊走,怎能不溼鞋。“文章四友”因為在朝廷長期位居高位,難免會捲入宮廷政治權力紛爭。特別是武后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兄弟倆在宮廷內外弄權,為正直官員所不齒。但是他們四人中杜、蘇、崔三人因為交結張氏兄弟,導致晚節不保,成為人品汙點,為後人所詬病。李嶠一生仕宦顯達,四平八穩,一帆風順,沒有大起大落,也不願巴結權貴,做出令人羞恥的事情。
特別是杜審言,位居相位,年歲又高,可謂德高望重,竟然以年過半百之軀和可以當他孫子的張氏兄弟打得火熱。神龍政變後,武后被迫退位,張氏兄弟被殺,連帶杜審言秋後算賬,一放三千里到峰州,就是現在越南西北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蘇味道、崔融,和杜審言犯了一樣的錯誤。蘇味道為人精明圓滑,怕擔責任,模稜兩可,人送外號“蘇模稜”。憑藉老蘇這樣的性格,必然會去做出巴結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舉動,結果和杜審言一樣,遠遠地貶放到眉州,可惜沒有老杜命好,沒有熬到迴歸朝廷的那一天。
崔融因為詩文出眾,進入武則天法眼,排在“文章四友”之首,在當時很是得意。崔融看不上張氏兄弟,曾經觸怒過張昌宗。後來看風向不對,也幹起了與杜審言、蘇味道一樣的勾當,屈節依附張氏兄弟。神龍政變後,也被貶到瘴癘之地的袁州,撐到了被召回京的日子,因寫《則天哀冊文》,絞盡腦汁,舊疾復發,因公犧牲。
杜審言、蘇味道、崔融作為初唐詩壇翹楚,引領詩界革命,對唐詩定型做出重大貢獻。但是真的人無完人,偏偏就在道德上存在汙點,令後世慨嘆。相比之下,“初唐四傑”人生雖然坎坷,不僅沒有向權貴低頭,而且還時有奮起抗爭之壯舉。
閱讀更多 江邊打魚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