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经常有人问:如果刘备北伐成功,汉室复兴,是否会尊奉汉献帝刘协继续做皇帝呢?又或者和曹丕一样,逼迫汉献帝禅位?

其实答案早就可以肯定:刘备必然会迫使刘协禅让帝位,自己当皇帝。

为汉献帝发丧,不能坐实野心

总是被拿出来当理由的一件事是,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禅让,建立魏国。消息传到西蜀,刘备君臣便称传言刘协已经被害,于是迫不及待地发丧制服,并给刘协上了只有死人才能有的谥号——孝愍皇帝。据《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

(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汉献帝被刘备宣布“死亡”

而我们都知道,“孝愍皇帝”刘协此后又好好活了14年,跟诸葛亮同年去世。刘备把活着的“先帝”人为变成死人,这不是正好说明刘备已经等不及要做大汉的皇帝了吗?

其实未必,因为当时关于献帝已经被害的传言,不仅流传于西蜀,连曹魏境内也不能避免。曹魏治下的凉州就流传着汉献帝遇害的谣言,时任金城太守的苏则竟然为此“发服悲哭”。凉州与益州相近,也许两地的谣言是同源的,即便如此,也说不清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

但是在曹魏首都洛阳,同样流传着这个谣言,甚至于作为宗室的曹植也为汉献帝发丧,惹得曹丕大为不满。

据《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记载:

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曹植曾为汉献帝发丧

同书裴松之注引《魏略》还提到:

初,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后闻其在,自以不审,意颇默然。临菑侯植自伤失先帝意,亦怨激而哭。其后文帝出游,追恨临菑,顾谓左右曰:“人心不同,当我登大位之时,天下有哭者。”时从臣知帝此言有为而发也,而则以为为己,欲下马谢。侍中傅巽目之,乃悟。

苏则是哭人,曹植是哭己,但确实都在为汉献帝发丧。大抵认为汉献帝禅位后已经去世的,也不会只有这两个人。因此,刘备为汉献帝发丧,还真不能坐实他想称帝的野心。

真正在无意中暴露刘备野心的,是另外三个细节。

细节1:两个部长名称暴露野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随着曹丕称帝,汉统终绝,蜀中大规模劝进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先主传》里记载了两轮劝进,其中第二轮劝进的署名人员有:

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三位,即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这三人担任的太常、光禄勋、少府都属于“卿”。大家知道,东汉实行了“三公九卿”制,九卿就是九个部长。不仅汉朝朝廷设置卿,诸侯王国也要设置,这并不稀奇;但是太常、光禄勋这两个“部长”的名称,却将刘备称帝的野心暴露无遗。

因为刘备作为汉中王,要设置这两个部长,也只能叫奉常和郎中令;叫太常和光禄勋,这就是僭越。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刘备这个汉中王,僭越起来比曹操还大胆

按照汉制,诸侯王国虽然也设置卿,但名字却跟朝廷的大不相同。

汉初实行列卿制,“部长”远不止9个;到了东汉,朝廷正式实行九卿制,规定九卿特指9个部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和少府。此外,还有一个同为中二千石的执金吾,地位也不亚于九卿。

汉代地方还封有很多王国,这些王国最初也跟中央一样,设有列卿。到了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对诸侯王采取大规模削弱政策。

比如减少了诸侯王国的官员,像握有司法权的廷尉、宗正和握有财政权的少府,都在景帝时被裁撤。

与此同时,中央列卿的名字也有了改动,以显示出中央列卿与诸侯王列卿的不同,前面提到的10个部长名称,就是改名后沿袭下来的。

东汉诸侯王进一步被削弱,卿都没剩几个了,实际上只剩了一个空架子。

因此,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国时,便抛开了东汉诸侯王制,而“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设置列卿。

不过这个列卿设置得很有讲究。首先是数量,鉴于景帝时明令削除了廷尉、宗正、少府三卿,因此曹操的魏国最初只设六卿,而不是九卿,不过具体设哪六卿则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的。其次是名称,魏国六卿均使用诸侯王卿的名称,而不是汉朝卿的名称。这六卿分别是:郎中令、太仆、大理、大农、少府、中尉

显然,曹操要用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只是汉朝的诸侯王,是低于汉朝中央朝廷的。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曹操称魏公时,还是很小心翼翼的

不过随着称帝野心的加剧,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由魏公晋封为魏王,魏国也逐渐从六卿变为了九卿。曹操封王当年,就增设了奉常宗正,次年又设置了卫尉。除了大鸿胪以外,汉朝的“9+1”部长曹操已经设置了9个,魏国在形式上九卿皆备,跟朝廷的区别越来越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僭越,也透露了曹操称帝之心。

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孙权受曹魏皇帝曹丕封为吴王。吴国最初应该也只有六卿,分别是奉常(见《三国志》卷52《吴书·顾雍传》)、郎中令(见《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卫尉(见《三国志》卷53《吴书·严畯传》)、大理(见《三国志》卷52《吴书·顾雍传》)、

宗正(见《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书》)和大农(见《三国志》卷49《吴书·刘繇传附刘基传》)。

然而随后孙权就和曹丕闹掰了,脱离了曹魏诸侯王的身份,不仅自己用起了年号,而且在黄武四年(225年)改奉常为太常。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孙权称吴王时也很克制

不过孙权的动静比较小,只是改了一个太常,其他几个卿如郎中令、大理、大农都是到了黄龙元年(229年)自己称帝后才改名;而且吴国六卿的格局也维持到这一年,孙权称帝后才有了九卿。《三国志》卷58《吴书·陆逊传》载:

是岁(黄龙元年),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

因此,汉末诸侯王国是六卿还是九卿、具体叫什么名称,关系到诸侯王是否遵循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承认自己低于中央朝廷一等。

我们再回来看刘备。汉中王国是六卿还是九卿,这个很难说,即便是后来正式建立蜀汉,“9+1”个部长中仍然未见廷尉、宗正。因此,汉中王国卿的数量不可考,我们暂且不论。

但是史籍所见的三个汉中王国卿里,前两个本应叫奉常、郎中令,而现在径直叫太常、光禄勋,这就是僭越,而且僭越得明目张胆。

魏公国初建,采用六卿,名称为诸侯王卿名称;吴王国初建,采用的应该也是六卿,名称仍然是诸侯王卿名称。

汉中王国初建,几卿不知道,但是名称全部是朝廷卿名称,刘备称王时的心思实际上已经昭然若揭。

细节2:一个称呼名称暴露野心

其实刘备在定蜀后,就开始在形式上提高自己的地位了,这突出表现在“主公”称号的创造上。

“主公”有什么特殊吗?当然很特殊。在《三国演义》里,大家都管自己的老板叫“主公”;可实际上,汉末三国时期,只有一个人被称作“主公”,那就是刘备。

《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文里,“主公”一词共出现了15次,而且全部出现在《蜀书》当中。

刘备取益州不久,法正劝刘备用许靖以提高声望(《法正传》,2次):

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现存史料里,法正应该是第一个管刘备叫主公的人

刘备定蜀后、取汉中前,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告法正威福过甚,诸葛亮以为不可(《法正传》,2次):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刘备定蜀后、取汉中前,诸葛亮劝刘巴接纳张飞(《刘巴传》,1次):

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刘备初征汉中不利,张裕预测“魏氏之立,先主之薨”的时间(《周群传》,1次):

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闲当失之。”

刘备定蜀后、取汉中前,以蒋琬为广都长,因琬渎职而欲治罪,诸葛亮规劝(《蒋琬传》,1次):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诸葛亮叫“主公”叫得也很溜

刘备定蜀后,彭羕先为治中,后遭贬,私诣马超时,马超的问话(《彭羕传》,1次):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

彭羕临死前,给诸葛亮的书信(《彭羕传》,6次):

羕于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于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侻失“老”语。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至于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托足下末踪,尽心于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

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给杜微的书信(《杜微传》,1次):

亮以微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

由上可见,《三国志》中“主公”一词,一共出现了15次,涉及8个事件,全部出现在《蜀志》当中。其中,6个事件(7次)是在刘备定蜀后、称汉中王前对刘备的称呼,和彭羕有关的两个事件(7次)也是在刘备定蜀后称呼刘备的,和杜微有关的1个事件(1次)是在诸葛亮时期称呼刘禅的。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刘禅被称为主公,其实是个误会

在彭羕事件中,彭羕以戴罪之身,上书语气甚为卑微。如果刘备其时已经称王,那么彭羕应当称其为“殿下”而不是“主公”。比如刘备称王后,孟达降魏,上书刘备,就称:

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刘封传》裴注引《魏略》)

因此,彭羕事件中,马超、彭羕称刘备为“主公”仍然是在定蜀以后、称汉中王以前。

至于杜微事件中的“主公”,陈《志》载:“亮以微不闻人语,于坐上与书曰:‘……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但是这个“主公”可能是多写上去的衍文,因为前面的“朝廷”已经代指刘禅了。

清人朱邦衡就说:

“主公”二字疑衍。

卢弼《集解》也认为:

此处既有“朝廷”字,则此二字定属衍文。

综上,《三国志》所有正确的“主公”记载,全部是称呼刘备的,而且是称呼其从定蜀到称王之间这段时间的。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被称为“主公”呢?胡三省注《通鉴》说:

主公之称,始于东都。改明公称主公,尊事之为主也。

他认为这是把“主仆关系”的“主”用作了一般性尊称。事实上,中国的许多尊称、谦称确实是由此而来。比如“臣”字,在上古时期乃是奴隶之谓,可在秦汉之时就成为了一种谦称。其实,“主”字在先秦时代就已经用于对君主的尊称了。比如当时称低天子一等的诸侯为“主君”等等。

另一方面,“公”在汉朝时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尊称。当时对祖、父尊称公,对师长尊称公,对老年人尊称公,甚至对皇帝也尊称公(西汉武帝以后称“巨公”,东汉称“天公”)。而且汉成帝以后,恢复了先秦时代对先贤后裔封爵以示尊奉的做法,商、周后人被封为公爵。这又给了“公”以一种崇高的内涵。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刘备在当汉中王以前,先过了把主公瘾

所以,“主公”这个词,应该也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称呼了,在刘备集团内部,应当算是仅次于“大王”“殿下”这种王爵称呼的了。这个称呼虽然算不上僭越,但足以表现出刘备内心的僭越意识。

顺便说一下,三国以后,“主公”这个词开始被一些人所接受并使用。如两晋之际,割据凉州的刺史张轨(即前凉武王),就被属下称为“主公”;东晋末年,张邵称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为“主公”,时刘裕尚未称帝。大抵主公的用法如此

当然,从称呼上搞这种“准僭越”的也不止刘备,曹操和孙权也干这事儿。

与刘备选择了“主公”不同,曹操被称为“相公”。

建安二十年(215年),已经晋封魏公的曹操率军征张鲁。时任魏侍中、名列建安七子的王粲随军出征,写了一首非常肉麻的《从军诗》,开头写道: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

王粲后来还写过一首《羽猎赋》,里面有一句:

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拊流星,属繁弱。

就是这两首诗,开天辟地创造了一个词——相公。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公”

“相”,说的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当了丞相;“公”,说的是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被封为魏公。西汉丞相多封侯,东汉三公往往连侯都不封。而曹操既是丞相,又是公,合起来当然就是“相公”了。

不过和主公不同,刘备的“主公”是正式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的,而曹操的“相公”只是王粲拍马屁拍出来的文学词语,并没有在政治生活中应用。不过,曹操之后,刘裕、宇文泰也曾被称为相公。

刘备和曹操都是准僭越,孙权却是直接僭越了。他在江东被称为“至尊”,不仅时间上远远早于刘备和曹操,而且“至尊”一词本来就是专指皇帝的。虎落平阳如汉献帝,大臣们也一样称他为“至尊”。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被称为“至尊”12次(吕蒙3次,甘宁3次,吕蒙之母2次,陆逊2次,鲁肃1次,周瑜1次),均在孙权未称帝时。其使用时间,贯穿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掌军时期。

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安八年(203年)以后,甘宁弃刘表而投孙权,提出“二分天下”之策时。那时,抢先注册“预备皇帝”的袁术才挂了不到五年,曹公还在苦兮兮地鏖战袁绍的蠢儿子们,刘皇叔还在因为大腿根儿长了好多肥肉而跟刘表抹眼泪。

可见,一个简简单单的称呼,也足以显示出刘备、曹操、孙权的不臣之心。看来刘备想当皇帝,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细节3:两个儿子名字暴露野心

最后一个细节,其实是一个老梗儿了。刘备的干儿子叫刘封,亲儿子里的老大叫刘禅。大家都知道,“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重要的礼仪,给两个儿子起名“封禅”组合,这刘备是要干什么?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毕竟刘封是干儿子。还不认识刘备的时候,刘封就叫“封”了,这怎么是刻意的呢?

关键问题在于,刘禅本来也不叫刘禅。《三国志》卷33《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字公嗣。但我们都知道,刘禅小名叫阿斗;而且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刘升之。《三国志》卷3《魏志·明帝纪》太和二年(228 年)注引《魏略》载明帝露布称:

刘升之兄弟守空城……

3个细节,暴露刘备称帝野心;他若成功,汉献帝照样下台

刘禅其实原来叫刘升之

这个刘升之就是刘禅。很可能刘禅原来叫刘斗,字升之。斗表示星斗,星斗升天,与“升之”正合;当然,如果朴素地认为斗、升都是容积单位也没问题,不过看起来土味儿比较浓重而已。

还有一种可能,刘禅原名就叫刘升之,按当时习俗是可以称呼他为“阿升”的。比如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就被呼作“阿承”(见《襄阳耆旧记》)。而我们今天常称刘禅小名叫“阿斗”,这个阿斗实际上是把“阿升”写错了。按照汉代隶书的写法,“斗”和“升”很相似,写错了也不足为奇。

总之无论刘禅原名叫刘斗还是刘升之,他都有过一次改名经历,而且后来使用的字“公嗣”,也分明在说他是刘备的继承人。既然“禅”是后改的,那么就有极大可能是与“封”搭配而改,组成“封禅”,否则实在难以解释刘备给刘禅改名的动机。

我们已经很难得知刘禅改名是在什么时候了。不过鉴于刘封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被已经称王的刘备赐死,这次改名当在此年以前,最迟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王之时。

刘备定蜀以后,称呼改为专有的“主公”;称王建国设置列卿时,使用只有中央朝廷才能使用的太常、光禄勋名称;在此期间,又给亲儿子刘升之改名刘禅,从而与干儿子刘封的名字组成“封禅”。看了这三个细节在,刘备当时不是想当皇帝,又是想干吗呢?

所以说,如果刘备真的北伐成功,兴复汉室了,那么中兴之君也一定是刘备自己。至于刘协,最好的归宿也不过是当太上皇或者陈留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