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張姓起源

張志彪 世界張氏總會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委員會主任副秘書長

濮陽華夏張姓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


解讀張姓起源

作者張志彪在廣西《解讀根親文化》圖片來自廣西賀州張氏宗親會

一、關於揮公

《秘笈新書》引《元和姓纂》說:“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此種說法得到絕大多數姓氏學家和張姓族人的認可,《姓解》《廣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路史》《古今姓氏書辨證》《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姓氏急就篇》等姓氏史籍均予以認同。青陽,即清水之陽,是玄囂封地,治所頓丘(今濮陽市清豐縣西南),距“顓頊遺都”帝丘城約40公里,距顓頊帝嚳陵10公里,距揮公陵園30公里。史料中的青陽玄囂,即揮的父親。

黃帝共有14個嬪妃,共有25子,賜姓12個,分別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an)、依,其中沒有張。

揮源於姬姓,黃帝裔孫,觀弧星而制弓矢,輔佐顓頊帝強國安邦。


解讀張姓起源

圖片來自濮陽揮公大殿

二、關於顓頊和揮公得姓

揮和顓頊同為黃帝裔孫,分別是玄囂和昌意之子。《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顓頊帝是中華人文始祖群體中的一員。(張新斌《初探》)


解讀張姓起源

圖片來自濮陽戚城公園

顓頊的“建都”和重要活動地,《史記·五帝本紀》集解:“都帝丘,今東郡濮陽縣是也”。

現已探明,帝丘城遺址在濮陽縣五星鄉高城村(高陽城)一帶,距揮公陵直線距離6公里。距“顓頊帝嚳陵”約30公里

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河南省文物局、濮陽市文化局共同組成考古隊,對高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這一遺址是一座深埋於十米深黃土之下的古城,考古探明“四面均有城牆,整個城址平面形狀為長方形,......為一處面積約916萬平方米的古城址”。(引自2006年6月5日河南省文物局新聞發佈會消息)(張滿飈《核心和地位》)

正是有了這個考古發現,2012年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徵得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同意,授予濮陽“中華帝都”稱號,也標誌著中國史學界對濮陽在五帝時期都城地位的集體認可。(張滿飈《核心和地位》)

在探明的帝丘城遺址之上,現有高城村(高陽城)、弨廟村、祇王廟村以及帝丘城之外的桑園村、中國集等村莊,都是顓頊、揮公時代的文化遺存,其中弨廟就是祭祀弓箭的地方。

揮公為顓頊之堂兄弟,與顓頊為同時代人,功成之後由顓頊帝封職“弓長(正)”,後賜姓張,得姓帝丘(今濮陽),故濮陽為中華張姓祖根地。


解讀張姓起源


解讀張姓起源

三、關於清河。

清河,河流名稱或地名,古清通青。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大陸以清河命名的縣、鄉、村地名有280多個,僅河南省濟源、沁陽(河內)、新鄉(古牧野)、濮陽(古帝丘)就有清河、臨清、南清河、北清河、清河裡、清河頭、清水河等鄉村地名10多個;全國以清河命名的縣就有3個,分別在江蘇、河北和新疆。而張姓始祖揮公有關的清河只有古清河,也叫大清河。大清河的流向在《禹貢》中記載:大清河發源於河南省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在今河南省濟源境內,現濟源濟瀆廟尚存),至河內(今沁陽)始名大清河。《齊河縣誌》載:“大清河濟水也”。


解讀張姓起源

基礎圖片來源中國地理網

《黃河志》記載,新石器時代至公元前602年以前,九州大地,四瀆如海,分別是:河水,濟水、淮水、江水。

河水就是黃河,一直在冀州平原遊蕩,戰國以前,沒有固定河堤,屬於泛河,經大陸澤之後入海。當時冀州平原沒有清河,更沒有清河縣,現在的清河縣就在當時的大陸澤邊沿沒有人煙的沼澤地帶。

濟水就是大清河,發源於王屋山太乙池,從濟源流經豫州的河內(今沁陽)、牧野(今新鄉)、汲城(今衛輝)和兗州、青州的帝丘(今濮陽)、菏澤、濟寧、濟南、濟陽等,其間經滎澤、雷澤、大野澤之後入海。時至今日,在新鄉、衛輝、濮陽、山東大汶口都有清河、臨清、南清河、北清河、清河裡、清水河、大清河等文化遺存。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改道之後,奪濟水(大清河)入海,冀州平原才開始出現清河(這裡稱後清河)。之後黃河又經過26次在豫州、冀州平原的反覆遊蕩(載《黃河志》),黃河在冀州平原逐漸退出,冀州平原才開始有固定的後清河存在。

張姓始祖揮公生活在4800多年以前,只能是在顓頊、帝嚳活動活躍區的大(古)清河(濟水),而不可能是在公元前602年以後出現在冀州平原上的後清河。

四、關於清河堂。


解讀張姓起源

恩施清河堂


據考證,歷史上以清河堂命名堂號的姓氏有54個,全部誕生在大清河流域。

清河堂是一個堂號。張姓清河堂始於唐朝,由張文瓘創立,以張良為開基祖。之所以以清河命名為堂號,一是對揮公源於大清河的一種情結,這也正是為什麼百忍堂家譜裡面也有“清河世澤”字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唐朝張姓出了多位宰相,張姓人扎堆集聚,自認清河堂使清河堂聲望和人數大幅提升,成為張姓歷史上第一大堂號。

開基祖張良是河南城父人,堂主張文瓘是濮陽南樂人。

順便說一句河北清河縣,清河縣置縣於公元524年,距張姓始祖揮公所處時代相差3000多年,在上古時期,現清河縣就在沒有人煙的大陸澤邊沿沼澤地帶,時至今日,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沒有發現這一帶有超過2000年以上的文化遺存。歷史上的清河國,始於東漢時期,治所設在臨清縣,時間大約在公元81-147年,與始祖揮公所處的年代相差大約3000年,根本扯不上任何關係。

五、關於家譜。

中國歷史上根親的概念誕生於周朝,完善於春秋末期。最早的家譜始於漢朝,發展於唐朝,興盛於明朝。明朝以前平民是不準有家譜的。張姓的家譜最早見於唐朝,記載追溯到漢朝,也就是說,現有最古老的家譜都是唐朝及以後的人修編的。與我們始祖揮公所處的年代相差4000年左右,因此,以家譜記載否定歷史記載是荒唐的。

六、關於祖根地認證

根據中國國務院[2011]32號文件精神,國務院授權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中華“姓氏祖地與名人裡籍研究認定中心”,根據規程,確認姓氏祖地需要“始祖明確、年代清楚、文化遺存確鑿、族人認同等要件。2017年4月25日-27日,認定中心召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等單位的20名文史、考古和姓氏學專家,集聚濮陽,對照要件逐條充分論證達成共識,形成結論:濮陽縣為“中華張姓祖根地”,發放文件並頒發牌匾。世界張氏總會會長張慶信、署理會長張遠謨以及來自海內外2000餘名張氏宗親見證了頒發“濮陽縣─中華張姓祖根地”牌匾儀式。


解讀張姓起源

頒發中華張姓祖根地牌匾 張理建 攝

七、關於祖根地建設。

濮陽作為張姓祖根地,有其厚重的文化做支撐,這裡是三皇五帝集中活動的活躍區,擺放在國家博物館證明華夏文明起源最早的文物“中華第一龍”就出土在濮陽,“一代伏羲”、“顓頊帝”、“帝嚳帝”、“舜帝”等都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這是濮陽的財富,更是榮耀;代表億萬張姓打造精神家園是責任、更是擔當。經過30多年的努力,濮陽已經位居張姓根親文化的制高點。綜合梳理有9個根親文化之最

1. 系統研究最早。

從1987年,經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提議濮陽就開始對張姓文化系統研究,截止目前已出版《中華張姓之根》正續集,共948.7千字。《張姓文化》《論壇專輯》等30餘期


解讀張姓起源

濮陽部分張姓文化研究成果(書刊)

2. 參與領導規格最高。

參與領導規格最高。張思卿、張克輝、張梅穎三任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經中央批准蒞濮到揮公陵園參加對始祖揮公的祭拜;海外的張曉卿、張錦雄、張仕國、張貴芳、張慶信、張遠謨等僑領商賈更是多次參與祭拜等文化活動。


解讀張姓起源

2001年4月6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到揮公陵園瞻仰揮公墓

解讀張姓起源

張思卿在揮公陵園植樹


解讀張姓起源

2005年4月27——30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蒞濮參加第二屆中華張姓始祖揮公受封得姓紀念大會


解讀張姓起源


解讀張姓起源

2010年4月28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到揮公陵園參加對始祖揮公的祭拜

解讀張姓起源

張梅穎副主席宣佈紀念大會開幕


解讀張姓起源

張梅穎副主席在揮公陵園植樹留念


3. 認定最權威。

國務院授權河南省社科院成立姓氏祖地和名人裡籍研究認定中心,在張忠培、張希清、朱紹侯、羅哲文、謝鈞祥等30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主持的3次“張姓起源學術研討會”成果基礎上,該中心認定,“濮陽縣─中華張姓祖根地”,並頒發匾牌!


解讀張姓起源


4. 投資、建設、參與人員規模最大。

①投資規模:僅2018—2019年,投資2.6億元整修揮公大道,投資1.6億元建設中華姓氏博物館,投資近3000萬元整修揮公大殿,興建世界張氏大宗祠。


解讀張姓起源

濮陽揮公大殿夜景


解讀張姓起源

揮公大殿


②建設規模:闢地1500畝,擴建揮公陵園景區,使揮公陵園居姓氏園林之最。揮公大殿、世界張氏大宗祠等的建設規模更是其他姓氏無可比擬。


解讀張姓起源

揮公陵園鳥瞰圖


③參與規模:先後有23個國家(地區)海外華人、華僑謁祖觀光,每天觀光、拜祖人數逾千人。


解讀張姓起源

2005年揮公陵園合影


5. 文化氛圍最濃。

①拜祖大典。從1998年馬來西亞丹斯里拿督、世界張氏總會創會會長張曉卿到濮陽尋根謁祖開始,已連續20餘年舉行“中華張姓拜祖大典”等祭拜活動,成為世界知名文化品牌。


解讀張姓起源

2019年張氏宗親上香場面


②文化論壇。先後承辦“世界揮公頌書畫攝影大賽”、“張良文化高峰論壇”、“中國百忍文化論壇”,“揮公精神論壇”和“中華張姓孝賢文化論壇”。


解讀張姓起源

“中國百忍文化論壇”主講人合影


③上古文化旅遊。我們和顓頊帝嚳陵、倉頡陵、中華第一龍景區、舜帝故里共同推動上古文化旅遊,深受海內外遊客的讚揚。

6. 上古文化遺存最多。

中華第一龍、伏羲神像、顓頊帝嚳二帝陵、揮公陵園、舜帝故里、倉頡陵、帝丘城、頓丘遺址、昌意城等國保文物單位8家9處,省級29處,市級29處,縣級200餘處,這是濮陽最有底氣的文化遺存支撐,也是其他地方“羨慕嫉妒恨”寶貴資源。


解讀張姓起源


解讀張姓起源

以上資料引自濮陽市文物局


7. 與海外宗親組織建立關係最早、最廣泛。

推動世界張氏總會成立,使張姓文化正式有組織地在全世界開展。從1998年開始,根據張曉卿宗長的動議,濮陽和海外張氏宗親團體一道,歷盡艱辛推動了世界張氏總會於2003年在馬來西亞砂拉越成立。濮陽是世張成立時中國大陸唯一的團體會員單位。


解讀張姓起源

2000年馬來西亞詩巫市市長張泰卿率眾到濮陽拜祖


解讀張姓起源

以上圖片引自馬來西亞砂拉越張姓文物館


8. 平臺規格最高;

國臺辦在濮陽中華張姓拜祖大典期間舉行“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交流活動”。使張姓文化活動上升到國家層面。


解讀張姓起源

全國政協常委、全國臺聯副主席張澤熙和國臺辦領導參加海峽兩岸張氏宗親聯誼交流活動


9. 運行機制最健全。

根據中國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的精神,河南省的縣、市、省都成立了張姓根親文化組織,並約定每月召開一次省市縣會長聯繫辦公會,對張姓文化的傳承創新做了制度性安排。

濮陽的這些資源是世界張姓的共同財富,各地宗親團體都可以“零成本”整合。

八、關於根親文化的傳承 

為什麼世界四大古文明,只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主要是因為文化根基的差異,中華文明的文化根基就是根親,根親文化是仁禮孝等傳統文化的載體。敬的是祖宗,親的是後代和鄰里,而其他文化沒有祖宗概念,敬的是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和春節以及孝老敬老、望子成龍、敦親睦族、慎終追遠、葉落歸根等已經植入了華人的遺傳基因,變成了流淌在華人血液中的根文化。

根親文化使中華文明得以傳承,也必將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根親文化是根文化和親文化的總和。建祠堂、續家譜,修祖墳、選族長等都是根文化,孝賢文化是親文化。只講根文化不講親文化是對根親文化的褻瀆。孝是家庭的親,賢是社會的親。從我做起修身齊家、鑄造孝賢,是根親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張姓宗親應該以根親文化為紐帶,自強不息,加強交流,增進合作,不負新時代,使億萬張姓兒女親起來、和起來、強起來!共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解讀張姓起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