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中医史中,你选哪三位入选最伟大中医?你怎么看?

云雀1891


第一人肯定是张仲景、他把辩证施治、六经传导的思路确定下来、树立了中医治病的一套程序、并且用药遣方有规可查.

第二人我觉得应该是温病的吴又可、他能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又继承发展了温病的学说,让医学的发展随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对疾病的控制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我认为是现代的郑钦安、他能在众多古法中总结经验、论述了阴阳在人体中的阳主阴从、阴密阳固的重要性、以扶阳为第一要、确实是现代中医爱好者要求真务实的理念



我觉得神农氏,张仲景,叶桂三人可入选

中医起源

中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产生的,凝集着五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辩证方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千古名医代表

一、神农氏

神农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神农一生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尝遍百草,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又称药祖,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后人将他的寻药记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而且,《神农本草经》中对于300多味药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确记载,不仅对中药学有巨大贡献,还对中医症状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

二、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太守,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民不聊生,天灾人祸,仲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生出一种使命感与悬壶济世的热忱。仲景经常在太守府堂为人看病,因此有这么一个典故,称行医为“坐堂”,许多医馆药铺也以“堂”命名。张仲景还参考先贤医学著作,结合自己医理写出了一部医书,名《伤寒杂病论》,分伤寒与杂病两部分,其中杂病篇也称《金匮要略》。此书是张仲景一生行医经验之精华,是一部集大成的医学著作,记载了许多方剂,系统地分析了伤寒感热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及处理方法,并创造性地确立了伤寒类疾病“六经”与“八纲的辩证论治原则理论,可谓继往开来,惠及后世。同时代华佗读此书说“此真活人书矣!”后世医学家称仲景之方为群方之祖。

仲景医案举例:张仲景有一个好友叫宁远,有一天去仲景家玩,闲谈间张仲景看了宁远的气色,又为他把脉,说他患了消渴之症,现尚初发,三月之后,头痛不眠,尿的次数增加;六个月后,饥渴难忍,小便浓稠;一年之后,背生疽疮而死。于是开了一个药方给宁远。宁远回家后,认为仲景故弄玄虚,将药方撕碎扔掉。六个月后他的病情发展确如张仲景所说,才急忙去找张仲景。但仲景说,已经晚了,准备后事吧。宁远想,反正六个月后难免一死,不如现在去游山玩水。一年后,宁远回来去拜访张仲景,张仲景一见,十分惊奇,认为他一定遇见神人了。宁远将他游山玩水到了茅山,在清玄观当童仆,老道给他治病等事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完后深感山外有山,于是离开家乡,奔赴茅山求师。

三、叶桂

叶桂,字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叶桂年少就跟父亲一块行医,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叶桂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桂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

叶桂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叶氏《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其独创的卫气营血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中医温病派。

叶桂医案列举:一位富商20多岁的儿子,得了一种怪病:整天不吃不喝,不言不语,闭目躺在书房床上。请了不少医师诊疗,投了不少人参、黄芪等补药,全部无效,商人非常着急害怕。最终找到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刚一进入病人住的书房,来到床前,立即就退出房外,并对家人说:“用不着切脉,我已知道病因所在和治法了。”接着吩咐家人道:“赶快把病人转移出书房,找一桶陈小便来,越陈越臭越好,并把它放在病人的头边,然后拿只空桶来,叫一个人用瓢取小便高高举起,然后慢慢倒入空桶内,倒完再取再倒……”这样倒了才二回,病人就开始呻吟,并喊“饿死了,快给我吃东西!”,而且一下子从床上起身,站到地上,怪病完全好了。家人问:“为什么这样能治好病?”叶天士说:“我开始进入书房就闻到异香扑鼻,到了床边则香味愈加浓烈,知道病人因香气窜入体内过浓,以致正气大量耗散,所以用陈小便的奇臭之气来收掉香味。”

历史悠久,我辈当传承

除了神农、叶桂、张仲景外,汉代华佗,西晋皇甫谧,东晋葛洪,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恒,张子和,朱丹溪,唐代孙思邈,明代李时珍等也是一代济世良医。

中医学是中国人自己的医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让中医一直传承下去,不让祖宗医学在我辈手中没落。


一蓑烟雨任平生xy


千年中医,国粹瑰宝,群星璀璨,论其茕茕大者,其为东汉张仲景、唐代孙思邈、清代叶天士乎?

尽管中医言必称《黄帝内经》,但真正治病的话,还是得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或许可以这样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世界观,《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医的方法论。正是张仲景先生,将《内经》上的哲理给具象化,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辩证体系,单是《伤寒论》就立了113方。他不仅留下了这一百多个行之有效的方剂,更系统论述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既授人与鱼也授人以渔。单就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来说,国家推荐的治疗方剂清肺排毒汤,最基本的构成就是来自《伤寒论》的麻杏石甘汤。也正因如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上的方剂被称为经方,“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仲景之后,唐代的孙思邈先生可为医道圣手。孙思邈最大的贡献在于收集整理的大量经典方剂,先后著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三十卷,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进一步扩充,除了收录更多的方剂以外,该书还进一步收集晋唐时期散落民间的《伤寒论》条文,对于《伤寒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思邈以后,到了宋朝,对中医发展有巨大发展 的当为金元四大家,虽然是大家,但还没有达到超凡入圣的地方,直到清朝中期叶天士先生出,才又为中医放一艺彩。

叶天士是一个天才,从小醉心医道,先后从师17人,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名,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医。叶天士最大的贡献,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外感热病的治疗体系。张仲景的《伤寒论》,论的是广义伤寒,也包括温病,但更多的侧重于伤于寒,对伤于温热邪气的外感病论述较少且不成体系,后世为此争议很大。到了明清年间,先后有多次瘟疫流行,《伤寒论》上的方剂效果不明显,不少医家开始转化思路,尝试用辛凉的药物来治病,偶尔取得不错的效果。一直到叶天士,才对急性外感热病有了系统的认识,这才在《伤寒论》之外别树一帜,开创了中医温热一派。温热派用药比较轻灵,且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方剂也被称为“时方”。



需要说明的是,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热学派并没有否定张仲景先生的成就,而是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伤寒论中的白虎汤、承气汤、复脉汤等经典方剂,在温热病的治疗中仍然使用。温热派的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也离不开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最后还得说一句,无论伤寒还是温热,都是中医的概念,针对的是一切外感病,包括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也包括急性传染病比如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等,甚至也可以通过辩证论治治疗内伤杂病。普通的风寒感冒,最多属于温热病的清浅阶段,也即卫分证,银翘散或是桑菊饮之类的辛凉轻剂就能对付。

再者,治病的快慢不取决于中医还是西医,治疗外感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快,因为外感病发病急,愈后和恶化都比较快;治疗内伤杂病,大多疾病本身病程就长,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上庠


扁鹊

原名秦越人

公元前407—前310

战国渤海郡郑人(今河北任 丘)

医学主张:重视疾病的预防

医术地位:脉学倡导者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由于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他创造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张仲景

名机

公元150~154年——公元 215~219年

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南 阳市)

医学主张:坚持终身学习

医术地位:中国中医治疗学 基础的医学家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张仲景医学理论对现代医学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对东南亚各国的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称他为“医圣”。在河南省南阳还为他修建了“医圣祠”。解放后,翻修了“医圣祠”,并修建了“张仲景纪念馆”,以纪念这位奠定中国中医治疗学基础的医学家。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

公元1518—公元1593

湖北蕲州人(今湖北省蕲春 县蕲州镇)

医学主张:重视本草

医术地位:药圣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著作:《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传世;《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皆佚。



御前带刀侍卫


华佗

华佗首创麻醉法进行外科手术,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并开创性的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比欧美全身麻醉手术的记录早了一千六百年。其次,华佗发明了“五禽戏”健身操,通过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的姿态,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

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通过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且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症心得,编著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由于该两部巨著的影响极大,因此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

李时珍

李时珍经过二三十年的钻研与实践,编写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系统的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极大丰富了我国的药物品种,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历史的剧本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之不尽的中医圣手,他们都怀着济世救民的圣德之心,一生致力于救死扶伤、传播医术,我认为有三位中医称得上是最伟大的中医,因为他们不仅在当世济世救民,更是传播医术,把一身医术编撰成书,传播后世,使得更多的医者提高了医术更好的治病救人,使得更多的普通百姓得到了医治减少了伤患,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的如何预防、如何自救。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这三位伟大的中医圣手:

第一个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并且广泛传于后世,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也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极大的减轻了普通百姓的死亡率!

第二个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 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并且在他和其一代代传人的努力下彻底销毁了五石散的配方,可谓功德无量。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并广传于后世。

第三位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并广传于后世。

总结,以上三位中医圣手,单从后世对他们的尊称就能看到为人类中医史上做出的贡献,并且他们所著医书都在后世广为流传,为中医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认为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是几千年中医史上最伟大的三位中医圣手。


公子灵均


三个的话,人选估计有很多,争议也会很大,我就先列举一个,抛砖引玉,他就是唐朝的孙思邈。孙思邈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奠基,他在世时悬壶济世活人无数,去世后为后人留下了我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由于他在医学上的巨大贡献,他被誉为“药王”。

悬壶济世,事出有因

孙思邈出身于普通的农民之家,他天资聪颖,自幼就热爱学习,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会成顺利通过科举,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官员。但天将降大任于世人,必先让其经历世人不曾经历的痛苦,孙思邈的痛苦是疾病。他的家庭条件本就不好,而后“屡造医门”,致使“罄尽家产”,这种痛苦的经历,在孙思邈的心里播下了一颗立志学医的种子。

骆驼在历史记录里没有找到孙思邈的师承,但是从他的经历上看,他极有可能是久病成医。因为他的家庭条件未必能为他请到很出色的大夫,而且汤药之资对于小门小户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他可能通过看书学习,并在自己身上实践,慢慢摸到了医道的门径。从他不到20岁就能以医术闻名乡里看,他的自学能力应该不是一般的高。

小有名气的孙思邈,并没有像一般的年轻人一样,在一片掌声中迷失自我,反而一头扎进了深山老林之中,遍尝百草,并通过日常实践,不断淬炼自己的医术。医生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珍稀的工种,所以历代的掌权者都非常重视,孙思邈这样的名医更是备受珍重。西魏重臣独孤信曾夸他为“圣童”,北周,大唐(隋朝混乱,他隐居到了太白山中)等统治者也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不过孙思邈都没有接招。

后来唐高宗极力劝说,他也只是安排了一个徒弟出仕,而自己一直布衣终老。孙思邈的才华并不是一项医学就可以概括,他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唐朝大诗人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和王勃、骆宾王等人齐名的卢照邻都曾以师礼侍奉于他(以医学为主,以文学为辅),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没少受孙思邈的教诲,他在化学(以医为基)上的成就也很引人注目,据传火药的发明就和他的遗失的著作《丹经》有着一定联系。

所以我们不囊看出,孙思邈选择当医生并不是为了富贵功名,而是纯粹为了治病救人,童年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疾病本身的可怕,但让他感触最深的,可能还是疾病连带而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所以他想通过治病来改(善)命(运)。

大医精诚,首重医德

很多人都知道孙思邈是古代名医,也有人知道孙思邈留下过医学专著《千金方》(实际有两本,分别是《千金要方》,和《千金要方》的补遗《千金翼方》),但知道《千金方》中曾经完整论述医德的人可能不会太多。孙思邈在书中专门单开了《大医精诚》一章,里面专门论述了医生应该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里面虽有对医生的技术修养要求“医术精通”。但更多的篇幅却是对医生的医德做了总结。

孙思邈提到,身为医生,既要注重自身的形象修养“大医之体”,也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为医之法”,更要注重自身的精神修养“诚心救人”。而且孙思邈还十分重视对待生命的平等,这里平等,不仅仅是指对于病患的一视同仁,还提出,对于非人的生命也应该珍视尊重,他很不赞同把有生命的动物,纳入到治病救人的药材当中,所以他的药方中,几乎都是植物、矿物等。

百世之师,当之无愧

《豪斯医生》中曾提到“医治疾病才是我们做医生的原因,医治病人则是医生的痛苦根源”。而对于孙思邈来说,他被称为“药王”,是世人对他在专业的医学素养上的认可,但是李世民之所以把他誉为“百代之师”则是对他医术、道德等多方面的认可。古代传世名医并不少见,但能像孙思邈这样离世千年,人们依然定期举行以他命名的盛大集会的,骆驼仅知他一人而已。(农历4月28日,很多地方都有举办“药王会”的习俗。)


贪吃的骆驼


历史上的名中医灿若群星,但要称得上伟大,小学生认为至少有两个标准——在所处的时代里悬壶济世,又通过医学典籍影响后世传承至今。参照这个标准,历史上有三位中医可以称得上伟大,按时间出场顺序:

1.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兵祸绵延,加上瘟疫肆虐,白骨露于野。而地方长官们却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这使少年张仲景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10岁时他拜医生张伯祖为师,开始了向伟大迈进的征途。

20岁左右时,张仲景被举孝廉为长沙太守,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衙门敞开,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坐在大堂上,为百姓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震撼,老百姓对张仲景更加拥戴(“坐堂医生”的由来)。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寻找各种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罗。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张仲景功成名就后仍潜心专注医学,直到与世长辞。

2.药王孙思邈。孙思邈生于北朝西魏年间,小时候好学不怠孜孜不倦,但是体弱多病,求医问药花费了很多家财,奠定了他立志从医的理想。

孙思邈7岁能识字上千,过目不忘,18岁时开始学医,20岁时开始为百姓诊治。他无意仕途,隐居太白山中。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理。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著作《千金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至宝“。

到晚年孙思邈仍著书不止,公元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3.药圣李时珍。明朝正德年间,李时珍出生在杏林世家。自幼热爱医学,不热衷科举,三次应试均不第,遂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开始学医。

43岁时,李时珍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任职期间,李时珍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饱览了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

辞官返乡后李时珍坐堂行医,门庭络绎不绝。李时珍在行医期间以及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前后共计40年,三易其稿,时年71岁的李时珍完成了煌煌巨著《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1892种药物和1万多个药方,将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医医学作出了一个归结。

公元1593年,75岁的李时珍与世长辞,被后世尊为药圣”。

小学生说:

又百年后,国医画卷赫然在列:钟南山。

史载:南山一生,二平瘟疫,救华夏于水火。


石门历史小学生


我认为千年中医史中有三位伟大的中医。

一、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惹穰东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南阳五圣之一。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二、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1][2]。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并被誉为“针灸鼻祖”。挚虞、张轨等都为其门生。

三、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以上三位中医大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史中医临床和理法方药的经典著作,为后世中医之典范。皇甫谧,总结了前人的针灸经验,所著《针灸甲乙经》为中医针灸之鼻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为后世医家用药提供了中医药物学的重要参考。

虽然还有几位中医大家,但我认为中医的临床、针灸、药物学足以代表了中医的成就和继续,故此三位理应入选。


秦楚风—汉唐韵


随着西医的传入与不断扩大,中国本土的中医似乎被放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实际上,中医的历史与内涵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的多。中医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形成,在中国发展的数千年间,无数中医倾尽毕生心血使其不断发展完善。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医术精湛,深谙养生、方药、针灸等中医诊疗之法,他对中医最大的贡献就是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华佗四处走访医生,收集具有麻醉作用的药物,不断试验,经过多次炮制终于将麻醉药制作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给患者服下。华佗称这种麻醉方式为“麻沸”。华佗使用的麻沸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这种麻醉手术分担了治疗时的痛苦,救千千万万的患者于水火之中。

而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则开创了中医历史上的许多个第一。他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他这种高尚的医德一直成为后世医生的楷模。孙思邈也是第一个主张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后代医学工作者开始重视妇科与儿科,治疗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闻名遐迩,是传统医学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书中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本草纲目》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甚至对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的发展从来不是偶然,它的背后是数千年来所有鼎鼎大名抑或籍籍无名的中医呕心沥血的摸索与探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