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金融科技會在資管行業轉型升級中起關鍵推進作用

張曉燕:金融科技會在資管行業轉型升級中起關鍵推進作用

金融科技發展和監管是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被討論的話題之一。對於熟悉的資產管理領域,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燕表示,伴隨著我國資管新規的出臺落地、金融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化,未來金融科技對於推進資產管理行業轉型升級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張曉燕認為,中國金融市場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為科技提供了發揮自身優勢、與傳統金融互補的機會。

中國金融科技在全球範圍處於第一梯隊

新京報:2016年,您從美國普渡大學歸來,到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任教。金融科技是您關注的領域,回國至今,您有哪些觀察或感受?

張曉燕:我回國後的幾年中,我國金融科技的確乘勢而上,實現了快速發展。一方面,國內湧現了很多金融科技企業;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也轉變思維,與金融科技企業展開合作,或孵化科技子公司。除此之外,中國的監管者也在主動參與技術的研發和落地應用。

中國的消費者以非常開放的態度,接受金融科技帶來的服務創新。回國後,我發現國內移動支付的普及程度遠超國外,金融科技已經滲透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但與此同時,我國消費者的風險意識較差,對市場上的新生產品缺少必要了解。在投資者教育方面,我們還是任重道遠。

當然,這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也具有“野蠻生長”的特徵。金融科技企業質量良莠不齊,且不乏以金融科技的名義非法集資、進行詐騙的行為,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同時,影響了行業健康。相信隨著監管趨嚴和立法的完善,未來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即將進入一個高質量、規範化的時期。並且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以及5G等技術的成熟,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的賦能也會向著更廣、更深的維度發展。

科技讓老百姓的財富管理方式更智能

新京報:從全球的維度來看,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處於什麼樣的位置?資管領域金融科技的應用似乎要滯後於支付、信貸。

張曉燕: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在全球的範圍處於第一梯隊,從畢馬威公佈的2018 Fintech 100榜單中可見一斑。在全球10強中,有4家中國企業入榜;全球100強中,中國企業佔11家。如今,我認為金融科技發展較為亮眼的是支付清算領域,包括移動支付、央行數字貨幣等。

但未來的投資管理領域,我對於人工智能技術在財富管理中未來可以發揮的作用有極大期待。人工智能以大數據為基礎,尤其適合在金融行業這樣數據信息量大、特徵維度高、相關關聯關係複雜的環境中應用。而如今國內涵蓋客戶分析、大類資產配置、智能投資組合選擇、交易執行和再平衡組合管理的模式的雛形已經出現,未來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資管新規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打破剛性兌付,限制非標類投資,引導資管行業進入規範化的發展階段。而金融科技的機遇在於,如何在新的約束下,為居民提供更加合規和高質量的金融服務,提高資本配置效率。

我國個人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有著較大的優化空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能否幫助投資者做智能化的財富管理嗎?我們的研究成果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我們研究團隊基於多種人工智能算法建模選取出股票並構建的組合,的確比滬深300指數和傳統金融模型選擇出來的股票組合擁有更好的業績表現。如果我們在2010年把1元錢投資於滬深300指數組合,在2019年能夠得到1.18元;如果採用高級人工智能算法構建策略,比如神經網絡模型,加入股票特徵進行選股並構建資產組合,到2019年能收穫26.27元,同時年化波動率低於20%。可見,金融科技在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需求上是有可為的。

就像《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裡提的那樣,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優化或創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和業務流程。我相信在我國資管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金融科技會起到關鍵的推進作用。

金融科技企業走出國門,因地制宜的同時也要重視研發

新京報:金融科技的發展也讓監管面臨挑戰。對於監管科技的發展,你有何建議?國際上是否有經驗值得中國學習?

張曉燕:目前,國際上有很多金融監管機構都在積極推動本國監管科技的建設,英國金融監管局是最早提出並嘗試運用監管科技的國家,2015年就正式啟動了獨立的監管科技項目,包括數字監管報告(DRR)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監管和合規(BARAC)。除了英國之外,法國正進行銀行兼市場區塊鏈交易模式試點,奧地利央行探索用數據立方模式來代替傳統的監管數據保送,新加坡監管當局也單獨設立了金融科技監管部門來規範金融服務領域創新。美國的金融監管局正在使用一些人工智能的算法來核查證券市場的不正當交易行為,如操縱股價、欺詐上市等等。

中國對監管科技十分重視,我國央行也專門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員會。監管科技目前正在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並沒有哪個國家有非常成熟的範式。縱觀各國監管科技的發展案例,有幾點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其一,發展監管科技首先必須注重相關基礎技術的研究,把技術基礎打牢才能走的更遠;其二,監管科技可能會涉及很多數據,需要注意提前制定數據標準,注重信息安全保護;其三,可以考慮結合社會各部門的力量,加強同企業和高校科研部門的合作,一起把監管科技做好,更好服務中國金融行業。另外,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監管科技需要金融業務和科技相結合的複合型人才。監管機構應加大內部培訓力度,提高金融科技監管的能力建設。

新京報:越來越多金融科技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您對這些企業有何建議?

張曉燕:我想簡單提幾點建議。一是要了解需求,優化服務,重視與當地企業的交流合作;二是要注重基礎技術研發,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遵循監管規則,合規經營,控制風險。

不同國家的金融市場差異較大,在一些亞非國家,金融科技企業可能面臨技術缺乏硬件支撐、用戶信息缺失等問題,無法將國內業務直接復刻到國際市場。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一方面要深入瞭解當地居民在金融服務方面的需求,靈活調整業務模式。另一方面,重視與當地企業的交流合作,真正在海外市場落地生根。

在服務上做到因地制宜的同時,金融科技企業也要重視研發。以技術驅動創新,帶動服務升級,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不斷拓展新的市場。金融科技走出國門,對外輸出技術與服務,也意味著接受來自國際市場的檢驗。在此過程中,金融科技企業也應做到長遠佈局,審慎經營,尊重各國法律法規,注意合規風險。

同題問答

1、新京報:2019年是互聯網誕生50週年,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張曉燕:應該是移動網絡的普及和升級。移動網絡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也增加了信息傳遞的廣度和精度,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移動網絡也催生許多新的經濟模式,如移動支付和移動端的音樂、視頻服務等,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2、新京報:你認為5G時代會帶來怎樣的改變?

張曉燕:5G技術能進一步提高信息傳輸的效率,帶動數字經濟的發展。信息傳輸速度的提升,意味著大家在原有時間內能夠獲取、交換的信息和數據大幅度增加,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能夠進入更多生活場景,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比如,我最近看到的一個案例是,醫院為三沙群島等海島上的居民提供5G遠程全門診服務。

3、新京報:你對未來一年有什麼期望?

張曉燕:期待在未來一年中,金融科技能夠更好地賦能資產管理行業,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科學、優質的金融產品和配置方案。讓廣大個人投資者優化投資結果,通過參與資本市場,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

新京報記者 陳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