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魏晉南北朝的開國皇帝,諡號大多數採用武字?

心無止境ghyo


樓主問的這個問題牽扯到諡號的問題。

從漢朝開始,開國皇帝一般都諡“高”,如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其下的諡號中,美諡以“文武”為最,唐太宗李世民諡號便是文武聖皇帝。

而“武”是以開疆拓土之功,魏國開國皇帝曹丕諡號為文,其父曹操諡號為武,而“高”這個諡號留給了曹騰。

晉朝司馬炎是開國國君,可祖父司馬懿是開拓者,司馬炎就給祖父上了“高”諡。

但自己畢竟是開國國君,一統三國之人,在死後諡號不能委屈了自己啊!

於是後世臣子便將“武”諡給了司馬炎。

至於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皇帝遵守漢家傳統,大都諡“高”,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因為各位皇帝眼花繚亂的玩法愣生生把諡號玩出了花。

諡號在評價一位皇帝生前佔比越來越不重要了,廟號的位置反倒是抬高了些許;要知道廟號在漢時,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的。

四百年大漢,細細數來,也就只有太祖高皇帝,太宗孝文皇帝,世宗孝武皇帝,中宗孝宣皇帝,世祖光武皇帝,顯宗孝明皇帝,肅宗孝章皇帝。

北朝那邊就更有意思了,北朝的皇帝們,99%是胡人(冉閔除外),這些皇帝最初並不任用漢家臣子,所以按照他們的想法來,諡號一般都是“武”開頭。

後來感覺一個字可能不夠用,直接改成兩個字,當然這和後世唐朝十幾個字的諡號沒法比。

也是因為北朝尚武的胡人皇帝們,打破了這個規則,以後也就很少有人遵守了。


梁慈明


魏晉南北朝大多開國皇帝諡(shi)號採用“武”

第一先看所處時期:從東漢末年開始,群雄割鹿,三分天下;到東晉十六國,再到南北朝;整個天下處於長期分裂的局面,頻繁的戰爭,造成了這一時期人民對於武力的推崇;

第二看文學影響:當時正好是“文學自覺時期”受到儒學的深厚影響,開國的統治者希望通過諡號來表達對創立政權的合法;

最後也是希望後世對於開國皇帝能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故諡號一般為“武”;使用較多的是“孝武”




而思一二


魏國開國皇帝是曹丕,曹丕諡號為文。曹操諡號為武,但他是曹魏奠基人,不是開國皇帝,而是魏國君主(魏王)。

司馬炎為武帝,有滅吳之功,重新整合天下,勉強稱得上武。

前趙(漢趙)開國皇帝劉淵,諡號光文。劉聰帶著武,畢竟有滅晉(洛陽、長安都是劉聰拿下的)的功勞。

後趙皇帝石勒,諡號為明,繼任者石虎才是武皇帝。

前燕皇帝沒武,慕容廆勉強帶個武,卻不是前燕的開國君主。

前秦(就是苻堅的前秦)皇帝也沒有武。

後燕慕容垂帶著武字。

後秦姚萇帶武字。

北魏好幾個武,建立者拓跋珪帶武。

南朝除蕭道成不帶武(是評價更高的“高”)外,劉裕、蕭衍、蕭道成皆是武皇帝。這是因為他們都靠武力上臺,沒其他方面的建設,所以用武。


臥牛說歷史


導語:魏晉南北朝那個年代,是我國曆史上分裂動盪的一段時期。這段時間戰火紛飛,政權更迭頻繁,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混亂不堪。

而這段時期,每個朝代開國皇帝的諡號大多為"武",這是為何呢?

“武”作為諡號,可謂美諡

據《逸周書.諡法》、《諡法解》對“武”字有5種解說:

  • 威彊敵德曰武
  • 克定禍亂曰武
  • 刑民克服曰武
  • 誇志多窮曰武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9位帝王單諡為“武”,比如西晉、宋、梁、陳、北魏、北齊等朝的開國皇帝均諡為“武”。另外,曹操被曹丕追諡為“武”,孫吳追諡孫堅為“武烈”。

而與“武”組合的諡號有:孝武、昭武、武宣、武昭、懿武、成武|、獻武、太武等等……

“武“字的頻繁使用,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發、各個政權間的相互征伐,帝王多有徵伐武功息息相關。

諡號制度的形成,最早來自於西周早期。早期的諡號,大都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來高度概括一個人物的生平。

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諡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

而歷史上有著最長諡號的,是被尊為清太祖的新覺羅.努爾哈赤,諡號是“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多達29個字,一口氣讀出來都費勁。

而魏晉南北朝的開國皇帝,諡號大多數採用武字這種特殊的現象,原因也很簡單。在當時的戰亂時局,每個登上權力頂峰的開國君主,都有著其過人之處。

  • 長期分裂的局面,頻繁的戰爭,造成這一時期的人們對於武力的推崇。
  • 其次,這是對開國皇帝的一種客觀的評價。在那個戰亂時代,開國皇帝,大都有勇有謀,武力雄厚。
  • 最後,在那個戰亂時代,都在爭當華夏正統,而受儒家正統觀的影響其統治者希望通過諡號來表現其政權的合法性。

南北朝時期的諡號,還有著獨立的標誌性意義,雖然多以美諡為主,但還不似後代被玩壞的局面。


遨遊者


先看武諡的意思!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因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 其開國君主都是以武力定國的!

所以 大多諡號都用武!


費率特


魏武帝曹操政治因素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從公元220年的曹魏政權創立到公元589年的南陳王朝覆滅。這300多年裡。數十個王朝更替都掀起一場血雨腥風。混亂的政治背景下要想成為新的君主,開創自己的帝國,也只有通過鐵腕武力才能打下一片天地。

在那個剛進入安定的社會中存在著太多極具顛覆政權的危險因素,在消除隱患維護自己王位穩定的時候,“武”同樣是最有效的手段。開國君主以“軍武”立國,武力征服這種手段自然是得心應手。

晉武帝司馬炎

於是大多數開國君主便將“武”從軍事上的對外征服,延續到政務中的對內打壓。在維護自己政權上使用武力本就無可厚非。

君主的眼中“黨同伐異”可不是文人的口誅筆伐,而是你死我活的生死鬥爭。創立一個穩定的王朝然後傳給自己的下一代,一代傳一代必然是每個開國君主的願望。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君主們可不會在乎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他們要的只是自己的子孫能夠安安穩穩的坐在那個看不見血的王位寶座上。後世們自然也會多采用這種最符合開國君主處事方式的字眼來評定其一生的作為。文化因素

站在現在的角度看,魏晉南北朝的文化在歷史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由於戰亂,傳承了400多年的有助於強化君權的儒家正統漢文化走向衰敗。魏晉南北朝的民間後繼者們,便開始隨著自己的精神追求展開探索。在這短短的300多年時間裡先後邁出了道教的系統化現象,佛教和反佛教的鬥爭,佛儒道三家融合等一系列文化發展的步伐。

南梁武帝蕭炎

文化的爭奇鬥豔極大地影響了普通民眾的思想。從漢開始符合君主的儒家正統文化在民間受到了極大的侵蝕,人們開始追求更加符合自己內心的精神需求。

然而這對剛開國的君主而言卻是極為不利的,他們急需要一種可靠的文化來統一人民的思想,從而維繫自己新生的政權。那麼毫無疑問,漢武帝確認過的儒家文化便自然而然的又被君主們重拾。

陳武帝陳霸先

儒家中強調的“君權神授,天人合一”這一正統觀念在魏晉南北朝時又一次得到了加強。後世再給開國君主的諡號擬定中必然要想方設法的來表達自己朝代的正統觀念,而“武”字也恰好和第一位推崇儒家思想的漢帝劉徹的諡號“漢武帝”相同,

這一微妙的“巧合”更是在強調君主們承繼大統的合理性。“下武維周,世有哲王”,通過開國君主的諡號來潛移默化的把原本被邊緣化的儒家思想帶回到民眾心中,讓民眾相信本朝君主承繼帝位的正統性。人為因素

成武帝李雄

“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是武字的字面解釋。從中不難看出武字代表的就是殺伐征戰。而開國皇帝便是通過統領軍隊一路征戰才有了自己的王國。那麼一個軍隊的統帥就一定是一位英勇衝刺在一線的武將嗎?其實不然。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講的便是武字指揮作戰的含義。從兩種解釋中不難看出,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的“武”字諡號更多的是後人對其客觀指揮領導才能的肯定。我們有理由相信數十位的開國君主中的大多數都不是隻會蠻力的武夫,能夠在亂世中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成武帝李雄

那麼在如此多的褒義字眼中如何找的最為恰當的一個來概括開國君主的偉大生平,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好在有前人用“武”字開疆拓土。與其說魏晉南北朝的開國君主愛用“武”諡,倒不如換一種說法:省了後人另尋字眼的麻煩。

使用新的字眼也算是一種新的探索,也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一旦諡號擬定的稍有偏頗,那便是對開國君主的極大蔑視,要承擔相應的責罰。

宋武帝劉裕

而用“武”字便可巧妙的避開這些不必要的麻煩。一來前人有用“武”來定開國君主諡號的先例,就算追究也大可推向前代那些已經死去的人身上;二來“武”字就算不能完全概括本朝開國君主的所有品質,但也算是大部分符合了,也確實沒必要去重新擬定。所以從客觀上來看,魏晉南北朝開國君主諡號的“武”字成風倒也有幾分人為因素。

漢武帝劉徹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最混亂的一個時代,各個政權交替更迭。鐵打的王位,流水的皇帝。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要想在這個時代中安身立命,謀取成就,強大的武力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我們在本次問題探索中將武力放在第一位的原因。

而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當時人們對於那個紛亂的時代的內心看法。不管人民是自願還是強迫的接受統治者再次推崇的儒家文化,我們都有一定的理由去理解這一做法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將混亂的社會重新拉回到了短暫的平定當中來,讓人民休養生息,民生富足。


山下的梨樹開了


開國皇帝諡號皆以武字居多,馬上打天下,與承接祖輩江山的子孫輩皆以諡號文字居多,文治天下也。

歷史上文治武功都有的就是那個好大喜功的十全老人了。


破譯門人


魏晉南北朝時代可以說是中國最亂的兩個時期之一,這個時期朝代短,更迭的快,尤其都講武裝勢力,什麼文化人倫科技商業全置後,有槍便是草頭王,以"武"為榮耀!


狐羊樹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走馬觀花建立朝代,都有開國建基業。


江漢漁夫競陵子


諡號為武,一般是說明此皇帝重武功輕文治,開疆拓土。魏晉南北朝是亂世,是城頭瀕換大王旗的年代,所以那個時代的皇帝多諡號為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