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原油賬戶與美元原油賬戶的關係和區別是什麼?

有溫度的夏末


區別很小,只是幣種不同而已,兩者相差美元和人民幣的匯率。人民幣結算是事實把美元以中間價兌換成人民幣價值展示。

美元開倉需要先兌換美元,以美元計價,將來如果要使用人民幣就再兌換回來。人民幣的直接購買就可以。

額外提醒一點,購買原油期貨,除了原油價格漲跌外,收益也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有關。美元貶值,最後換成人民幣的收益就會更高;如果沒有升值,最後人民幣計價的收益也會更低。


金融大廚


題主問應該是國內人民幣原油賬戶和海外美元賬戶的區別吧。

先說海外美元賬戶,這次負油價事件的期貨合約是WTI原油期貨合約(CME—WTI),全稱美國西德州輕質原油期貨。交易所是芝商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簡稱CME)。其標準原油期貨以美元結算,合約最小單位是1000桶,有槓桿,多空雙向交易,T+0,保證金制度,最關鍵的是可以進行實物交割。

而國內的人民幣原油賬戶基本都是由各個金融機構基於國際原油期貨合約發行的期貨或者理財產品,拿“原油寶”來說吧。

“原油寶”是中行設計的開發的虛擬盤,掛鉤境內外原油期貨合約的R3級別理財產品,美國原油對應的基準標為上面說過的“WTI原油期貨合約”,英國對應的基準標為“布倫特原油期貨合約”,以人民幣計價。為方便投資者,合約最小單位是1桶,沒有槓桿,無法進行實物交割,其他T+0、多空雙向、保證金和上述國際原油沒有什麼區別。

中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在其中只是市商的角色。那有人就要問了,那老百姓的虧損是不是被市商賺走了?市商是不是騙子?

市商的本質確實是和老百姓在對賭,但是如中行、工行這些個大金融機構實際上是將老百姓的錢整合之後,到國際市場上進行對沖,他們只賺取手續費而已。這次原油寶事件就是中行在芝商所做對沖交易的時候受到了空頭的狙擊,損失慘重。

最後,如果想詳細瞭解原油寶事件,請關注作者,閱讀作者的置頂文章《300億穿倉誰之責?深度解析中行“原油寶”事件》,你想知道到都在裡面。


財經C觀點


1、 “石油美元”體系

“石油美元”是指石油生產國出口石油所獲得的美元,有時候也指代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體系下的一套複雜的制度安排。這個體系圍繞兩個核心展開:

(1)國際石油貿易採用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

(2)石油生產國出口石油所獲得的收入扣除進口開支之外主要用來購買美元計價金融資產。

在這兩點核心下,石油產出國和美元之間形成了一個“美元-石油-美國國債”的循環體系。美元與石油這一最重要的能源和基礎化工資源聯繫起來,成為了主導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的國際貨幣。

由於石油美元的限制,在國際貿易中,更多交易者選擇用美元而非其他貨幣結算。對美國而言,不僅增加了國際社會對美元的需求,而且重塑了美元信譽及其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地位。“石油美元體系”成功替代了“黃金美元體系”,隨著石油這類基礎能源成為美元的信用背書,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進一步穩固。

然而現在,在單一美元體系下,石油貿易國經濟金融安全穩定受到挑戰,美元波動衝擊經濟穩定,因此構建多元化的石油計價結算體系,已成為大勢所趨。這也為“石油人民幣”的建立創造了空間和機會。

2.“石油人民幣”體系

參照石油美元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國原油期貨的上市,將為各國投資者提供大宗商品的投資機會,增加中國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原油期貨有望推動“石油-人民幣”在亞洲範圍內的循環,促進人民幣在原油甚至商品交易領域的流通。通過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品種,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使用率和信任感也將大大增強。

如果“石油人民幣”能夠發展壯大,無疑會對原本的“石油美元”體系造成衝擊。

近二十年來,由於亞太地區國家無定價權,在不考慮運費差別的情況下,亞洲主要的石油消費國對中東石油生產國支付的價格比從同地區進口原油的歐美國家的價格每桶要高出1—1.5美元。我國進口原油每年要多支出約20億美元的溢價。

現階段中國原油期貨的應運而生,既能滿足增量市場完善定價機制的需求,更好的反映亞洲地區的原油供需格局,又能為原油投資者提供套期保值等便利。同時,通過選擇佔全球油產約44%的中質含硫原油作為交割標的,中國原油期貨填補了中質油期貨市場的空白。

原油期貨上市也是建立中國在世界原油市場定價話語權的關鍵一步,具有國家戰略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