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和日本都走上了維新變革的道路。在晚清四大名臣的主導下,中國創立了大量的官辦企業、官督民辦企業,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海軍艦隊——北洋水師,李鴻章也因此達到政治生涯的巔峰。

相比與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則更為徹底,他消除了封建幕府的格局形態,使全國形成統一市場,建立了與經濟相適應的市場管理制度、公司信貸制度,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創建了新式海軍。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日本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已經從政治架構、經濟制度、社會組織、民眾思想等方面徹底脫胎換骨,躋身列強之列,逐步廢除不平等條約,走了擴張之路。

1890年,席捲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使日本民眾失業率增加、糧食價格猛增、外貿逆差增大,伊藤內閣與議會矛盾加劇,內閣政府處於風雨王飄搖之中。

為了轉嫁國內危機,擴大商品出口和掠奪原材料,日本政府制定了對外擴張之路。放眼世界,殖民地已經被西方列強瓜分的所剩無幾,只剩下東亞和東南亞還有折騰的空間。日本政府制定了“南進”和“北進”兩種策略。南進,指的是吞併臺灣,殖民東南亞;北進,指的是吞併朝鮮、東三省,控制滿蒙,進而佔領全中國。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朝鮮地處中、俄、美夾縫中,戰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朝鮮當時是中國的藩屬國,在清廷的保護之下。而清廷經過三十年的洋務運動,成績斐然,尤其創建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實力不可小覷,能否打敗北洋,心裡沒底。

日本需要一個藉口。1894年初,朝鮮爆發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在其首領全臻準的率領下,朝鮮的全羅、忠清、慶尚三郡很快淪陷。

6月3日,朝鮮國王派使者向清朝駐朝鮮全權通商大臣袁世凱遞交乞援書,希望“酌遣數隊,速為帶剿。”

在得到日本駐天津領事“無他惡意”的承諾之後,李鴻章於1894年6月6日向朝鮮派出了第一批軍隊,由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總兵聶士成率領2400人從塘沽出海至牙山,海軍提督丁汝昌派出平遠艦、揚威艦、護送至仁川登陸。

獲悉李鴻章出兵,伊藤抓住了救命稻草,在6月5日於參謀本部成立了由天皇直接領導的大本營,以保護駐朝鮮領事大鳥圭介回任為藉口,派出400人的先遣隊隨大鳥圭介回到仁川。

接著,陸軍少將大島義昌派遣4000人的特別混成旅陸續從仁川登陸,加上後續部隊,合計35000人,造成軍事入侵的既成事實。

此時的李鴻章熱衷於“以夷制夷”,寄希望於英國調停,但是日本和英國在7月16日簽訂《通商航行自由條約》。李鴻章政治解決的途徑失敗。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朝鮮的東林黨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清廷照會日本政府同時撤軍,日本以“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為由拖住清軍。

面對朝鮮日益惡化的局勢,李鴻章再次向朝鮮增兵,派遣衛汝貴的盛軍6000人、馬玉昆的毅軍2000人、左寶貴的6000人,合計一萬四千人,越過鴨綠江口,從大東溝登陸,進駐平壤。

為了增援前軍,李鴻章第三次增兵,派出了天津綠營2500人,前往平壤。當時僱傭了英國商船“愛仁”號、“飛鯨”號、“高升”號運兵,丁汝昌感到責任重大,請求派軍艦護航,李鴻章只准許“濟遠”艦、“廣乙艦”、“威武艦”護航。

7月25日,護航完成,濟遠艦和廣乙艦在返回途中,經過豐島附近,遭遇日本前來偷襲的“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豐島海戰爆發。

廣乙艦戰敗擱淺,管帶林國祥焚艦逃跑,乘坐英國輪船回國。

濟遠艦遭到日軍三艦圍攻,奮力突圍,吉野、浪速兩艦全力追擊,途中發現了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和“操江號”。

於是,“秋津洲”號攔截“操江號”,繳獲響銀20萬兩,大炮20門,步槍3000支,以及大量彈藥。

“浪速號”攔截“高升號”,商船上1100名士兵全部落水,日本軍艦隨即向落水的清兵掃射達一個多小時,致使800多名水手血染黃海。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豐島海戰震驚清廷,光緒帝於1894年7月30日照會各國公使,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宣佈對中國宣戰,制定如下作戰計劃:以第五師團牽制並消滅平壤清軍,聯合艦隊在渤海、黃海伺機殲滅北洋艦隊。

平壤之戰,由於主帥葉志超臨陣脫逃,致使左寶貴為國捐軀,馬玉昆、衛汝貴部戰敗撤退,平壤失守。

平壤戰事告急,李鴻章急忙派遣駐防金川的劉盛休部4000人赴朝。

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護航,日本混合艦隊偷襲,在大東溝,兩大艦隊遭遇。

北洋艦隊實力如下:主力鐵甲艦定遠、鎮遠2艘。巡洋艦靖遠、致遠、經遠、來遠、濟遠、平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10艘。炮艦鎮南、鎮中2艘。魚雷艇4艘。合計18艘,排水量3.1萬噸,兵力2000人,航速15.5節。

日本混合艦隊實力如下:旗艦為松島艦。率領千代田、嚴島、橋立、扶桑、赤城、西京丸等8艘艦船。第一遊擊隊有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艦。合計12艘,排水量4萬噸,兵力3500人,航速17節。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日本特混艦隊憑藉航速快,射速快的優勢分割包圍北洋艦隊,在敵艦圍攻北洋旗艦定遠艦的危及時刻,致遠艦快速航至定遠前,戰至彈盡,管帶鄧世昌下令致遠艦全速前進,撞向吉野,日艦司令坪牛航三大驚,下令轉舵,向致遠艦發射魚雷,其中有一枚魚雷擊中致遠艦的鍋爐,致遠艦很快沉沒,鄧世昌跳海殉國。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對於鄧世昌殉國這一幕,電影裡是這樣演的:致遠艦馬上沉沒,鄧世昌跳海,浮在水面上,他的愛犬游過來咬住鄧的辮子,把主人拖出水面,鄧世昌一心求死,按住愛犬一塊沉沒。這是影視版的“按狗共沉”說。

在李鴻章寫給朝廷的奏摺上,是這樣寫的:致遠艦管帶提督銜記名總兵借補中軍副將葛爾薩巴圖魯鄧世昌……爭先猛進,死事最烈,擬請交部從優撫卹。鄧首衝敵陣,毀敵艦,被溺後,遇救出水,自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乃復奮擲自沉忠勇性成,一時稱歎……。

這是李鴻章版的二次跳海說,裡面壓根就沒有狗。說明,這是聽從部下所報。再說,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顏面盡失,唯有把部下說的越壯烈越好,雖然北洋俱滅,但是我盡力了。

甲午海戰中,鄧世昌以身殉國的真相


那麼,《清史稿》上是怎樣說的呢?據《清史稿.將軍列傳之鄧世昌》記載:鍋船爆裂,世昌身環氣圈不沒,汝昌及其他見之,馳救,拒弗上,縮臂出圈,死之……。

這裡面還是沒有出現“太陽犬”。一開始鄧世昌身上有救生圈,丁汝昌等人過來救援,鄧世昌拒絕上艦,縮臂出圈,自沉而死。

當時鎮遠艦上的美籍大副馬吉芬在回憶錄《鴨綠江邊的海戰》中這樣記載:鄧公養一兇犬,人皆懼之。鄧公不習水性,船沒後,鄧公抓住一櫓板,剛好浮在水面,犬游過來,撲在櫓板上求生,鄧公抓不住木頭,沉沒而死。

這是妥妥的狗害死主人說。

綜上所述,鄧世昌的死有“按狗共沉說”、“二次跳海說”、“縮圈自沉說”、“狗害主人說”,已經成了眾說紛雲的“羅生門”。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只能依靠當時致遠艦上倖存的士兵。然而,當時的官員並沒有認真核查這一真相,致使鄧公死亡的細節埋藏百年之久,無法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