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注

寶寶天生知道自己是父母的愛情結晶,寶寶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即便有一對對他們極其惡劣的父母,他們仍然深愛著自己的父母。

但我想,有很多寶爸是否認這兩句話的,因為在嬰兒期,往往寶寶只喜歡黏著媽媽,而對爸爸則是不鹹不淡的。

對於這樣的情況,其實淅爸也遇到了,而且不止一次,兩個孩子在嬰兒期都把我當成了空氣。如果非要形容,我想下面這個場景就是我最真實的寫照:

媽媽跟寶寶玩耍時,是這樣子的: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爸爸跟寶寶玩耍時,是這樣子的: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嬰兒期的寶寶,對媽媽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而對爸爸則是一副拒絕的模樣?這同樣與寶寶的安全感有關。

寶寶為何親媽媽--媽媽是安全感的身心來源

嬰兒期的孩子,其安全感來源構造非常簡單,分為三個方面:

其一、源自生理需求被滿足的舒適

嬰兒期的孩子生理需求非常簡單:吃喝拉撒睡,這是每一個嬰兒必須的生存條件,但這些需求被及時滿足時,嬰兒就會產生最基礎的安全感;當這些需求不被滿足時,孩子就產生了最初地不安全感。

其二、肌膚接觸的舒適

當母親餵養孩子,與孩子進行互動地時候,總會撫摸孩子,或者構成其他的肌膚接觸。對於孩子而言,他在子宮裡是沒有這項感受的,而出生之後,肌膚接觸被孩子視為新的“能力”。

當然,這項能力不能自我滿足--他們往往還未能控制自己的手腳及力度,但媽媽充滿關懷和愛的肌膚接觸,讓孩子感知到了這項能力被使用,他們樂此不疲,找到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樂趣。進而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待在媽媽身邊是安全的。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其三、口欲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認為,嬰兒從一出生就會進入名為“口欲期”的心理發展階段,因為這個時期,嬰兒唯一能掌控的身體機能就會嘴巴,嘴巴就是他們安全感的最直接主動獲取來源。

當孩子在吸吮母乳的時候,他能享受到這份主動控制身體的能力,能因此獲得自我滿足,與其前兩者的被動性相比,這份滿足是孩子自主地,主動地。

而這三個安全感的傳遞者,基本都是媽媽,尤其是口欲的滿足,這就讓寶寶十分依賴媽媽,他們通過後天的與媽媽的種種相處,深刻認知到媽媽是自己身心的“衣食父母”,通過與媽媽的相處模式感知這個世界。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寶寶為何遠爸爸--爸爸需要自我反省

相信有許多爸爸會遇到和我一樣的情況,回家想逗弄孩子,分分鐘“吃不了兜著走”--嬰兒們甚至拒絕寶爸的擁抱而哭泣。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底層邏輯,就是因為寶寶認為爸爸是危險物體,或者說,寶寶沒把安全感建立在爸爸身上。

前文所述,我經歷了這樣的情況兩次,第一次的時候我並沒有重視,第二次的時候才引起我的警覺,但很快就修復了過來,我自省了以下的部分問題:

(1)你每天都在寶寶沒睡著前回家嗎?

(2)你會幫寶寶換尿布、衝牛奶嗎?

(3)每天專心陪寶寶玩的時間有沒有1個小時?

(4)你有為他講故事、陪他散步或玩球嗎?

(5)你常常抱他並且跟他說話嗎?

(6)孩子哭個不停時你會耐心地哄他嗎?

當然狀況還可能有很多,但其實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就是,因為缺少在孩子面前露臉,所以孩子覺得我們陌生,把爸爸當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咦,這個物體好眼熟的樣子,但他為什麼要逗弄我,這是屬於媽媽的方式。

而讓孩子逐漸親近我們的方式也並不難: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 愛孩子,先愛媽媽--安全感傳遞

不是孩子的問題嗎?怎麼扯到媽媽?

必須告訴大家的是,母親的情緒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孩子或許不會知道媽媽傷心難過的原因,但是孩子通過與媽媽接觸,他必然能感受到媽媽的情緒,進而造成安全感缺失。媽媽的情緒問題是否是由爸爸引起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要成為媽媽的正面情緒締造機。

安全感是可以轉移的,當媽媽總是在寶寶面前告訴孩子,爸爸是多麼多麼棒的一個人,基於對媽媽的信任,寶寶也會因此認知到爸爸的這個角色;

反之,如何媽媽天天在孩子面前哭訴寶爸的不是:“寶寶,你爸爸又不回來吃飯了,今晚又剩下我們兩個了。”,那麼寶寶自然會受其影響,認為爸爸是危險人物。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 在孩子面前多露臉--從陌生到熟悉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能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多數孩子是發展緩慢型:他們對新事物處於充滿興致而又害怕的矛盾心理,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確認對方無害才會接納。

其核心要素,就是從陌生轉為熟悉,興許寶爸們都很忙,忙到回到家孩子都已經睡著,自己又不忍叫醒孩子;白天起來的時候孩子還沒醒,爸爸就出門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難以獲得在寶寶面前露臉的機會。

我們可以藉助媽媽的力量,例如在家裡掛上親子照,讓媽媽教會孩子認爸爸;午飯時間不能回家,也可以和媽媽、孩子視頻通話(所以為什麼第一點是要先愛媽媽)...總而言之,運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出現在孩子面前。

當然,最好的方式,還是真切地陪伴孩子,這是無可替代的最佳方式。

嬰兒期的寶寶:爸爸,你得到我的人,也得不到我的心

  • 請注意你身上的氣味

在外奔走,總會沾染一些氣味回家,例如喜歡抽菸的爸爸,喜歡喝酒的爸爸,即便不抽菸不喝酒,爸爸身上還有“男人味”...各種刺激性氣味,孩子是很難接受的,那對他們來說同樣是陌生的。

在陪伴孩子之前,你可以選擇抱抱媽媽,沾染一點媽媽身上的氣味(再次強調,愛媽媽的重要性);身上的氣味實在太濃郁的,還是先好好沐浴(建議使用和媽媽一樣的沐浴露)一番,生活多點儀式感沒壞。


淅爸寄語:以上方式,你get到了嗎?孩子並非天生就會拒絕父親,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為何遭孩子嫌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