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到了明代,湧現出眾多以地區為中心、或以風格相區別的繪畫派系,開始形成了各類

藝術流派,主要有三大流派:1、明代浙派:戴進、吳偉,主要繼承南宋院體,浙派後期的代表人物藍瑛,他臨仿了眾多前人的作品。2、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3、華亭畫派:董其昌


其實,明代作品是一種宋元融合的氣質,比如早期的浙派外在形式多為宋代院體畫風,但精神內涵還是在表達一種文人式的田園寄託。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風雨歸舟圖 絹本設色

143x81.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早年為鑄造金銀器的工匠,後來改學習繪畫,宣德時期被推薦入宮作畫,但不受重視,受到排擠,回到杭州後以賣畫為生,主要藝術活動和影響是在民間。


他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師法李唐、馬遠、夏圭,所作雄俊高爽,蒼鬱渾厚,用筆勁挺方硬,一改南宋渾厚沉鬱的風格。善於用濃淡水墨的巧妙變化,既有南宋院體遺風,又有元人水墨畫意,為浙派繪畫的開山鼻祖,受時人追捧。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春耕圖軸 絹本設色

44.2x105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春遊晚歸圖 絹本設色

167.9x8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繼承了宋畫的基本風貌,多次出現的田園農耕場景,可以很好地反映明代人的真實生活。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溪橋策蹇圖軸 絹本設色

137.5x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春酣圖 絹本設色

291.3x171.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三顧草廬圖軸 絹本設色

172.2x107cm 故宮博物院藏


山石的畫風是典型的馬遠斧劈皴,在繼承宋代院體畫風的基礎上,對於人物的描述卻更生動、詳實。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關山行旅圖 紙本設色

61.8x29.7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長松五鹿圖軸 絹本設色

142.5x72.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戴進 雪景山水圖軸 絹本設色

144.2x78.1cm 故宮博物院藏


後三幅是戴進個人特點鮮明的作品,筆法很草率、極隨性,很難讀出之前的那種文雅味,似乎還有點粗俗。特別是《雪景山水圖軸》每一次看到,都覺得像是現在美術生用鋼筆畫的寫生草圖,也許這在當時就是很潮的畫法。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吳偉 漁樂圖軸 紙本水墨

270x174.4cm 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1459-1508年)號小仙,善畫水墨寫意、人物、山水。曾在國家畫院為待詔,朱孝宗時授錦衣衛百戶及賜“畫狀元”的圖章。


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追隨者眾。取法南宋畫院風格,筆墨恣肆,神韻俱足。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吳偉 樹下讀書圖軸 絹本設色

168x105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吳偉 灞橋風雪圖軸 絹本水墨

138x106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吳偉 長江萬里圖卷 絹本設色

27.8x976.2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溪山雪霽圖軸 絹本設色

82.3x28.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藍瑛(1585-1664/1666年)錢塘(今杭州)人,擅長山水、花鳥,師法宋元名家,早年師法黃公望,後又時師從當時的名家沈周。他是浙派後期的重要畫家,畫風融合南北兩宗,自成一家,與戴進風格不同,屬於一位文人畫的職業畫家。


曾下苦功夫臨習晉唐宋元諸家,並達到了精妙亂真的程度,他不僅擅於師古人之意進行變革創新,而且還注重生活,行萬里路,遊歷寫生。藍瑛享世89歲高齡,並且是一位勤奮的畫家,流傳下來作品較多。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 絹本重彩

189.4x48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畫雪景圖軸 絹本設色

369x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松蘿晚翠圖 絹本設色

55.6x159.5cm 天津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雲壑高逸圖軸 絹本設色

172x66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江皋飛雪圖軸 絹本設色

148x46.7cm 天津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支許清言圖軸 紙本水墨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藍瑛 仿宋元山水冊頁 12開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再接著是才華橫溢的吳門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廬山高圖軸 絹本設色

193.8x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字啟南,沈家世代居吳門(蘇州一帶),其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書畫乃家學淵源;其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人物,博取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後自成一家。他是“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文徵明、唐寅、祝允明等名人都是他的學生。


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中年成為畫壇領袖,技法嚴謹秀麗,用筆沉著穩練,內藏筋骨;晚年性情開朗,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渾。《廬山高圖》是沈周41歲時為祝賀老師陳寬七十壽辰的精心之作,此畫仿王蒙筆法,圖中山巒層疊,草木繁茂,氣勢恢弘。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魏園雅集圖軸 紙本水墨

145.5x47.5cm 遼寧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春雲疊嶂圖軸 紙本設色

152x43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落花詩意圖卷 紙本設色

35.9x60cm 南京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盆菊幽賞圖卷 紙 本設色

23.4×86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青園圖卷 紙本設色

19.1x188.7cm 遼寧旅順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支硎遇友圖卷 紙本設色

32x583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秋江閒釣圖 紙本水墨

118.7x50.7cm 南京市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沈周 名賢雅集圖軸 紙本設色

252.9x44.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古木寒泉圖軸 絹本設色

194.1x59.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學畫於沈周,其與其共創“吳門畫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江南四大才子)。


文徵明的山水畫有兩種比較典型的風格是“粗文”和“細文”,他的粗筆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吳鎮,在粗簡中表現出層次和韻味;細筆山水則取法於趙孟頫、王蒙,用筆細密,佈景繁密。文徵明後期作品又將青綠法和淺降法結合運用。從現存世的文徵明作品來看,以元四家筆墨為主要取法對象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其對元人筆墨的偏愛。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溪橋策杖圖軸 紙本水墨

95.8x48.7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綠蔭草堂 紙本設色

35×6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品茶圖軸 紙本設色

142.3x4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千巖競秀 紙本設色

132x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山水圖(立軸) 紙本設色

166.7x48.4cm 清宮舊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萬壑爭流圖軸 紙本設色

132.4X35.2cm 南京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文徵明 滸溪草堂圖卷 紙本設色

26.7x142.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騎驢歸思圖軸 絹本設色

77.7x37.5cm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號六如居士。1485年考中蘇州府試第一,進入府學讀書;1498年考中南直隸鄉試第一(解元),入京參加會試;1499年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喪失科場進取心,遊蕩江湖,縱情酒色,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唐寅晚年生活窮困,依靠朋友接濟。


唐寅繪畫的藝術成就,一方面在於打破門戶之見,對南北畫派、南宋院體及元代文人山水畫兼收幷蓄,畫面佈局嚴謹整飭,造型真實生動,山勢雄峻,石質堅峭,皴法斧劈,筆法勁健,墨色淋漓。另一方面,他對自然山川有著親身的體察和真實感受。他的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都非常出色,詩文也是長項。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觀瀑圖軸 紙本水墨

300x5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震澤煙樹圖 紙本設色

47x37.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事茗圖卷 紙本設色

31.1x105.8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卷 紙本水墨

29.5x103.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溪山魚隱圖卷 絹本設色

30×610cm 上海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柴門掩雪圖 紙本設色

82x46.7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唐寅 步溪圖 絹本水墨

159x84.3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赤壁圖卷 絹本設色

25.7x90.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約1497-1552)字實父,出身寒門,早年為漆工、畫磁匠,併為人彩繪棟宇,被畫家周臣(唐寅、仇英出自其門下)發現有異才,收為弟子教之。仇英完全是通過自身努力成為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平民百姓出身的畫家,並與詩書滿腹的沈周、儒家風範的文徵明、風流倜儻的唐寅齊名,成為畫史上“明四家”之一。


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畫法蒼秀,構思巧妙,筆墨俊雅,尤長於臨摹,常臨仿唐宋名家稿本,往往可以亂真,練就了高超的繪畫能力。沈周、文徵明、唐寅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而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儘量少寫文字,詩文和書法上的才情有所欠缺。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軸 絹本青綠

175x66.7cm 天津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楓溪垂釣圖軸 紙本設色

127x38.5cm 湖南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蓮溪魚隱圖軸 絹本設色

126X66cm 故宮博物院藏


仇英的作品不僅技藝高超,畫中的文人氣和韻味也拿捏著很到位,各種題材和技法都可以自如切換,不愧是繪畫方面的奇才。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仙山樓閣圖軸 紙本設色

118x41.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臨溪水閣圖 絹本設色

41.1x33.8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漁笛圖 絹本水墨

113x60cm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輞川十景圖卷 絹本青綠

28×428cm 吉林省博物館藏


再免費贈送一幅仇英的經典人物畫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仇英 漢宮春曉圖 絹本設色

30.6x574.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最後一位是華亭畫派:董其昌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葑涇仿古圖軸 紙本水墨

79.7x30.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松江華亭(今上海)人。明朝後期大臣(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為“華亭畫派”的傑出代表,

提出“南北宗”論,大體脈絡是把“院體”山水畫與“文人畫”分為南北兩派,但其標準完全是根據個人喜好和為了出售自己手上的大量藏畫製造輿論,後世對此褒貶不一。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


董其昌作畫特別講求用墨的技巧,水墨畫兼擅潑墨、惜墨的手法,濃淡乾溼自然合拍,著墨不多,卻意境深邃,韻味無窮。他在書法上既吸收古人的精華,又展露自己的風骨,以行草書造詣最高。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虞山雨霽圖軸 絹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霜林秋思圖軸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對於人事極其精明,在仕途生涯中三進三退,騰挪閃躍,35歲走上仕途,80歲告老還鄉,亦官亦隱45年,總計為官18年退歸田裡27年,既在仕宦階層中營造了謙遜超邁的形象,又攀上了世俗權勢的巔峰。


個人表示看不懂他水墨山水的妙處,不喜歡這路風格;他的書法還是很有個性的。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仿倪瓚筆意圖軸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仿黃子久江山秋霽圖卷 紙本水墨

28X109cm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佘山遊境圖軸 紙本水墨

98.4x41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煙樹茆堂圖軸 紙本水墨

250x6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陰圖軸 紙本水墨

322x1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董其昌 石磴飛流圖軸 紙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提倡“復古”是明清兩代的主旋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逐漸萌芽和發展,市民階層有部分人通過商業致富,書畫的受眾群體逐漸擴大,特別是到了清代用書畫送禮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除了山水畫,雅俗共賞的花鳥畫和人物畫(以及肖像定製)都異常興盛。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代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都追捧書畫,各類題彩既有傳承又有發展,特別是寫意花鳥進入了高峰期,本節僅分享山水畫,以“四王”和“四僧”為核心代表。1、“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hui)

、王原祁,被皇家推為正統;2、“四僧”:石濤(原濟)、八大山人(朱耷)、髡殘(kun 石溪)、弘仁(漸江),重視個人的覺醒與個性的抒發。


“清初四王”是我整理過程中,覺得最沒有意思和激情的部分,他們完全是以臨摹為資本,以仿范寬、王蒙、黃公望的風格居多,只能怪第二次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就好這一口。僅挑選部分臨得還看得過去的展示一下。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時敏 南山積翠圖軸 絹本設色

147.1x66.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王時敏(1592-1680年)是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翰林編修王衡之子,官至太常寺少卿。“清初四王”第一代人,主張摹古,王翬、吳歷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時敏 落木寒泉圖軸 紙本水墨

83x41.2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王時敏 松風疊嶂圖

絹本設色 42.3x80.3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時敏 山水圖軸 紙本水墨

84x35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王鑑 仿范寬山水圖軸

紙本設色 98.3x206.9cm



王鑑(1598-1677年)早年由董其昌親自傳授,董其昌向王鑑表示“學畫唯多仿古人”,與同族王時敏齊名。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明 王鑑 嶺上白雲圖

絹本設色 50.6X143.7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鑑 仿趙孟頫山水軸

青綠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鑑 遠山崗巒圖 絹本設色

151x66cm 遼寧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翬 晚悟秋映

紙本水墨 109.5X43cm


王翬(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翬 富春大嶺圖

紙本設色 43.1x127.6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翬 山窗封雪圖

紙本水墨 34.3x88.4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翬 溪口白雲圖

絹本設色 53.8x98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原祁 桃源春晝圖

紙本設色 60x24cm



王原祁(1642-1715年)是王時敏的孫子,以畫供奉內廷,擅畫山水,繼承家法,學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原祁 仿大痴山水

紙本設色 35.9x98.2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原祁 山水軸

紙本水墨 98x41cm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王原祁 春崦翠靄 紙本設色


“四僧”才是清代山水的最佳代表:

石濤(原濟)、八大山人(朱耷)、髡殘(kun 石溪)、弘仁(漸江)。特別是石濤的山水,個性十足,變化無窮;八大山水則是花鳥畫更彰顯個性。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雲山圖

紙本設色 45.1x30cm


石濤(法號原濟)(1642-1708年),廣西桂林人,明朝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屬於皇族後裔,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等。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駐錫於安徽宣城敬亭山廣教寺;後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名言有“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古木垂蔭圖軸 紙本設色

175x50.7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對菊圖軸 紙本設色

99.7×40.2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山水冊頁 節選

紙本設色 30x35cmx8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山水冊頁 節選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山水冊頁 節選

27.6X 21.6cmx4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山水圖冊 節選(張大千舊藏)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石濤 贈劉石頭冊頁 節選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八大山水 山水立軸 紙本水墨

78x39cm 收藏不詳



八大山人

(原名朱耷)(1626-約170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九世孫,本是皇家世孫。明亡後削髮為僧,成了亡命之徒,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長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主,形象誇張奇特,動物“翻白眼”是其作品典型特徵;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他將中國水墨寫意畫推向高峰,對後世影響極大。


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後,他選擇與世隔絕,在創作中安放自己孤獨的靈魂。用他自己的話說“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八大山水 山水冊頁 節選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節選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朱耷 松樹雙鹿圖 紙本水墨

182x91.4cm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八大山人 魚 紙本水墨

90x50cm 收藏不詳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髡殘 潑墨溪山圖軸 紙本水墨

77.2×27cm 天津博物館藏



髡殘(kun 號石溪)(1612-1673)本姓劉,又號石道人、石溪到人,自幼就愛好繪畫,年輕棄舉子業,20歲削髮為僧,雲遊名山。30餘歲時明朝滅亡,他參加了南明何騰蛟的反清隊伍,抗清失敗後避難常德桃花源。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


擅畫山水,主要繼承元四家傳統,師法王蒙、黃公望,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意境幽深。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髡殘 雨洗山根圖軸 紙本水墨

103x59.9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髡殘 雲洞流泉圖軸 紙本設色

113x50cm 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髡殘 山水圖卷

23x30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髡殘 山水冊頁 節選 紙本設色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弘仁 雨餘柳色圖軸 紙本設色

84.4X45.3cm 上海博物館藏



弘仁(字漸江)(1610-1664年)明亡後於福建武夷山出家為僧,號梅花古衲。擅畫山水,初學宋人,後師法蕭雲從、倪瓚等,筆法清剛簡逸,意趣高潔俊雅。尤好繪黃山松石,為“新安畫派”創始人。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弘仁 林泉春暮圖軸 紙本水墨

89.4×41.8cm 上海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弘仁 長林逍遙圖 紙本水墨

70.3x203.5cm 安徽省博物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弘仁 山水圖卷 紙本設色

33x221cm 波士頓美術館藏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清 漸江 山水冊頁 節選

紙本水墨 14.2x21.9cmx6


寄情于山水田園之間是文人畫的核心表達,這個“情”多數是憂鬱、不得志之情,有時也會轉化成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之情。


中國畫特別講究傳承,傳承的確很重要,但是通過這個梳理,我們應該明白:推陳出新更重要,留在史冊裡的藝術家都是有鮮明個人面貌的,像“清初四王”靠純臨摹上位的,肯定會被歷史淘洗掉。。。


······ 推薦閱讀 ······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歡迎 留言 吐槽 互動

「穿越中國美術史」山水畫來了,讀懂山水,才知中國人(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