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鄭板橋《新竹》

六百吳姓家族人,認祖歸宗張士誠

在江蘇泰州的一個小村莊中,有一個六百多人的吳姓大家族。有一天他們集體要求改成姓張,並且拿出他們的族譜,稱他們的祖先是元末明初起義的名將張士誠。他們還搬出了祖先的靈位,以此來證明他們的身份。

在這個家族的人剛看到自己的祖先姓張時,還以為是出了什麼差錯,仔細閱讀後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靈位上記載了張士誠的遭遇,大致的內容便是,張士誠和朱元璋是在統一的時代起義的人,後來元朝被滅,他和朱元璋爭奪皇位,最後被朱元璋消滅,張士誠害怕其後人被朱元璋滅口,於是便下令讓他們改姓,等到朱元璋勢力退去之後,再讓他們把姓改回來,總會有一天,他們得以認祖歸宗。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這個靈位的構造十分的奇異,它的外面有一層殼,上面記載了張士誠起義之兵敗的經歷,但是這的裡面竟然還有一塊木板。原本這個靈位應該是有四個的,但是經過許多年的流傳,另外三塊靈位已經不知道遭受了什麼,或者是被焚燒,或者是被損害,或者是被丟失,目前已經不見了蹤影。

有人好奇,為何已經過了六百多年,這個靈位竟然還保存的如此完好,而其他三個靈位卻都已經消失不見了?經過專家鑑定,這的確是很久以前建造的靈位,但不是六百多年前,而是三百多年前建造的,也就是康熙五年。

張士誠是元末明初起義的名將,怎麼可能生活在清朝呢?但也有人說可能是等到清朝的時候,張士誠的子孫才覺得明朝徹底沒了,沒有了威脅,不用擔心被朱元璋殺頭問罪了,於是才建造了靈位,以此來告誡後人,想讓他們以後認祖歸宗。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趙錢孫李百家姓,為何偏偏要姓吳?

民間有傳說,說張士誠在戰敗之後有兩個孩子寄養在了自己妻子的兄弟家裡,一個叫張士俊,一個叫張士信。後來張士信隱姓埋名生活了下來,而張士俊還企圖東山再起,想要招兵買馬,但是大局已定,他也無可奈何,便和張世信一樣,隱姓埋名安安穩穩生活在世上。因為這兩個孩子一直生活在妻子堂兄的家裡,而她的堂兄姓吳,所以他才會讓自己的後人改姓吳。

後來村子裡有一部分的人,經過自己努力,終於改成了張姓。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捧著自己的新身份證,十分激動。改名換姓是一件大事,從他這裡終於認祖歸宗,完成了願望,他非常高興。

中國人的家國情感還很重,一直隱藏在內心的深處,並且自己的祖上是位名將,是一個能引以為傲的事情。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六百年前為名將,何至淪落到此番?

張士誠從小便很有力氣,為人行俠仗義,雖然說自己家裡貧困,但是一旦有街坊鄰居需要幫助,他也會毫不猶豫地慷慨相助,因此深得民心。

江蘇泰州臨近海邊,當地的居民大多以曬制海鹽為生,而官差要稅要的非常重,當地居民苦不堪言。張士誠慷慨大方,在當地居民中樹立了很大的威望,所以帶兵起義,執掌了江浙地區的兵權,很快他就掌握了東南地區。

東南地區是全國最富庶的一帶,當地產糧非常多,所以元朝的糧食一下子就少了許多,而且當地經濟發達,元朝在金錢上也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在第一階段的起義中,張士誠貢獻非常大。

但是後來張士誠被元軍大敗,在第二階段的起義中,張士誠又聚集了很大的兵力,牽制住了元軍的主力,為攻打元朝貢獻了非常大的力量。這時期很多名人也都敬仰張士誠,加入了他的隊伍,這裡邊的人有施耐庵和羅貫中。當時張士誠一時名聲大噪,自立國號為大周。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後來元朝被滅,只留下張士誠和朱元璋,兩人相持了很久,分庭抗禮。最終朱元璋徹底打敗張士誠,張士誠便立下的規矩,如果後代戰死了,那=就還是和以前一樣,還是姓張,但是如果能僥倖活了下來,那就不要再被朱元璋捉住,就改姓吳。

在歷史上,張士誠也是一位偉漢子。據《明通鑑》記載,"(至正二十七年)九月...乙丑...張士誠的將領來到應天,躺在船上,不吃,到龍江,躺著不起來,抬到中書省,相國李善長與他們交談,不回答,不久張士誠出言不遜,善長髮怒,太祖想保全張士誠,而張士誠竟然自縊而死,賜給棺材埋葬的。"

眾人皆知朱元璋是一位雷厲風行、對待敵人毫不心慈手軟的帝王,但是他竟如此的欽佩張士誠,還想要放他一命,在他死後還厚葬了他,可見張士誠的為人。如果張士誠的子孫不改姓,興許朱元璋不會置他們於死地,可以化為己用。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這段六百多年前的故事如今聽起來依舊是驚心動魄,蕩氣迴腸,充滿了熱血俠氣的色彩。

認祖歸宗中國情,華夏兒女敬祖先

很多人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認祖歸宗?為什麼不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姓氏?

這最初源於許多年前的周朝。周朝用分封制,嫡庶分明,長幼分明,用血緣關係來統治著中華大地,由此強化了中國人在血緣關係上和對祖先的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雖然說分封制不是很好,這種嫡庶分明的上下關係,在今天看起來也是陋習,但是最初整個地球上人們都還處於一種愚昧無知的階段,這種制度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並且它也強化了中國人對血脈關係的認同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力量,周禮在今天依然被研究著。我們拋開那些陋習,看它有意義的那部分,它教育我們要尊敬祖先,時刻記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姓氏標示其家族血緣的符號。中國人對於自己的祖先,一定是不會輕易違背,就比如孔子說過,父親走後三年,還聽從父親曾經的教誨,按照父親講的方法行事就可以說是孝順了。連姓氏都改,怎麼能說是沒有違逆呢?

江蘇600多人的吳姓家族,如今卻要求改姓,道出了一個多年的舊事

中華歷經千年而沒有改變,四大古文明如今具有中國尚存,這與我們強大的凝聚力是分不開的。雖然說我們中國曆經五千年的歲月,我們與其他各個種族的人交往融合,但我們都是純種的中國人。

因為我們熱愛中國,有一顆赤子之心,我們就都是純正的中國人。我們的根在五千年前就已經紮在中華大地上了,無論後世如何變遷,我們是中國人,這一身份都永遠不變。

就像張士誠的後代一樣,雖然歷經了幾百年的歲月,在外人看來,認這個祖先似乎已經沒有必要了,但是他們心中有祖先,他們希望知道自己的根源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