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許多人並不喜歡讀真正的歷史,因為過於枯燥,但耐不住對故事的好奇。所以許多影視劇取代書本、紀錄片的作用成為“科普”人們的工具。《大秦帝國》就是其中的翹楚,劇中那個熱血、激昂的秦國讓無數人心馳神往,甚至取代了舊有的暴虐形象。可惜,真正的歷史從來不是大眾所希望的那個樣子。


例如在電視劇中,“舊勳貴”堪稱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正是他們一手主導了商鞅的死亡。至於他們為何要阻撓新法,原著給出的解釋為——秦王需要強化中央集權,推行能讓階層流動的軍功勳爵制度。所以,作為舊有的既得利益者,秦國勳貴們紛紛不幹了,出手阻撓商鞅變法。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真實歷史上,秦國勳貴並未阻撓變法】


但是,實際歷史中,秦國的舊勳貴雖然很怨恨商鞅,可真正害死他的人,卻是他自己。


並未消除的封建與商鞅的人品


歷史上,商鞅被通緝後,曾試圖逃離秦國。結果被旅店老闆告知,根據新法,商鞅沒有身份證明不能入住旅店。商鞅這一刻非常後悔,感嘆:‘新法的竟然遺禍至此’(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這也是成語“作法自斃”的由來。最後,他不得不逃回自己的封地,並聚集士兵攻打鄭縣,希望殺出一條血路。在鄭縣,他率領自己的封地軍隊與封君秦王大戰,最後戰敗身死,屍體也被帶回咸陽車裂。


從這段歷史中,我們不難發現,商鞅變法後,秦國並沒有像電視劇所表現的那般成為一個戰爭機器。相反,作為變法的創始人,商鞅本人保留了舊勳貴的全部特權,包括自己封地的管轄權與徵募士兵的權利。作為一名封建領主,商鞅只要願意,士兵就得跟隨他征戰,哪怕對手是本家的國君,也在所不惜。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秦國的士兵第一效忠對象依舊是各自的領主,而非國君】

那麼商鞅本人對此持何看法?按照《大秦帝國》中,剛正、熱血、公正的人設,商鞅應當拒絕實封的領地,為中央集權做出表率。可惜,歷史中的商鞅並非這樣一個大公無私之人。


在商鞅執政14年後(從其擔任大良造開始計算),一名叫做趙良的人前去見他。兩人的對話,直接將舊勳貴怨恨商鞅的真正理由,以及新法所遭遇的真正阻礙展示出來。趙良指出“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指商鞅在自己封地作威作福),卻又用新法來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雙標到不行。貴族們並非真的頑固不化,也並非全是貪圖權柄之人,但商鞅本人既要封建領主的權威與力量,又要用中央集權去壓迫其他的勳貴。秦國貴族們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人是他們的領導者。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小學生可能都知道徒木立信,卻不知商鞅的雙標】

趙良最後建議商鞅“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巖穴之士”。這裡的“十五都”指商鞅的封地,其意思非常明顯,就是讓商鞅做出表率,交出自己的封地為全國範圍的集權做好鋪墊。趙良同時指出,商鞅的所作所為不僅得罪貴族,也開罪一般百姓。比如根據新法,秦國男子成年後,需要離開父母獨自開戶謀生。這意味著原本的一家人需要交納兩份稅收,老百姓十分痛苦。昔日五羖大夫(百里奚的稱號)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暑炎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隨從的車輛,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永載史冊,他的德行施教於後代。而商鞅出門必然跟隨數十輛戰車,上面坐滿了武裝甲士。缺乏護衛的前提下,商鞅根本不敢出門,唯恐遭遇不測。這正說明,全國人民都怨恨商鞅,時時刻刻準備要他的性命。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商鞅被行刑圖】

由此看出,商鞅在當時不僅僅不受勳貴的待見,連一般百姓都仇視他。其人品也絕非《大秦帝國》中,剛正不阿的樣子,而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信奉者。


並不公正的法律


《大秦帝國》中描述的秦法特點有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1.絕對公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2.絕對理性,利用司法的力量,將整個國家打造成一部戰爭、生產的機器;3.疏通階級,讓普通人家的孩子可以擁有爵位。可惜,這些特點都是現代“藝術化”的結果。


根據出土的秦律,秦國人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1.貴族(含王室);2.平民 3.刑徒、奴隸(前者為勞改犯,後者為某人私產)。秦律最殘酷的部分並非砍斷他人的手足,也非刺字毀容,而是將人的等級降低。所有的秦國大臣在上疏時,需要稱呼自己為“待罪”。這並非自謙,秦國奉行連坐制,如果某個官員犯了錯,那麼他的親屬以及當初舉薦他為官的人一定會跟著倒黴。當時並沒有科舉,大部分的官員都是貴族出身,彼此之間或多或少沾親帶故,沒有人能保證自己一定不犯罪。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三個等級,彼此並非不可跨越,只不過下比上容易太多】

不過,貴族和殷實之家有許多辦法避免自家的“階層滑落”。其中,最簡單的辦法——交錢。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就明確地表達,秦國的一切罪行都可以用金錢贖罪。只要你的罪行沒有達到君王根本無法容忍的地步,都可以用錢解決。


到這裡秦法的立法目的已經昭然若揭——把全體秦國人當做韭菜。平民犯罪則全家淪為刑徒或奴隸(當時的律法規定,刑徒必須是終生勞動),給秦王室無償貢獻勞動力;貴族、富人犯罪則交錢解決,給秦王室注入源源不斷的財貨,以緩解列國爭霸的壓力。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雖然本質都是韭菜,但大小還是很重要的】

《大秦帝國》中描述的針對貴族階層的刑法,只有在秦王覺得需要敲打勳貴時,才會動用。正常情況下,勳貴階層都是交罰金了事,從某種程度上,他們算是變相加稅。這也是商鞅玩雙重標準外,貴族們仇恨他的另一個理由。只不過,相較於被整的家破人亡的平民階層,貴族的處境要好上不少。


通過軍功完成階級躍遷?難!


《大秦帝國》中的秦國除開“法制”“公正”外,最讓人稱道的一點是“軍功勳爵制”。在原著小說以及電視劇中,關東六國還在維持古老而腐朽的軍事貴族制度,只有秦國藉助商鞅變革,規定非軍功不得爵位,平民可通過軍功晉升,因此“聞戰則喜”。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真是歷史沒有那麼熱血、美好,只有殘酷、現實】

而然,軍功勳爵制在誕生初期就存在諸多限制。按照《商君書.境內》規定,只有斬下對方“爵”的首級才能算軍功。“爵”在春秋戰國時期指代貴族。斬下一顆普通士兵的首級,也能算軍功的情況,只存在於幻想中。


在戰場上殺死“爵”並砍下他的首級,難度非常大。首先,作為軍事貴族,爵士們的武藝、裝備遠在普通平民之上(可以參考日本的武士或者歐洲騎士),一般人想要殺死他們難度非常高。而且,爵士們在軍隊裡擔任著指揮重擔,身邊都是護衛他的士兵,只有團隊協作才能殺死一名“爵”。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事實證明,靠軍功升級難度很大】


這個時候又會衍生出新的問題——團隊殺死一名敵軍的爵士後,軍功算誰的?普通的平民做獨狼殺死一名久經戰陣的貴族,這話說出去也不會有人信。但要平攤到整個團隊身上,大家都只能拿到賞錢,卻無法獲得爵位。《秦律.封診》中,記載著兩例秦軍士兵,因搶奪軍功謀殺同伴的惡性事件。無獨有偶,明代大將戚繼光也在《紀效新書》中記載,士兵們每次斬下一顆首級,都會有幾十人前來報功,不但打亂戰鬥節奏,也增加統計難度。


如果某個人的運氣真的好到爆棚,成功地斬下對方爵士的首級,他的隊友們也願意讓功,事情也不算完。“殺良冒功”一直是斬首記功制度的大忌,一直到清末還有“老鄉借你腦袋領個軍功”的事件。在崇尚連坐法的秦國,官吏的審核出現差錯,將殺良得來的首級算成軍功,那就等著倒黴吧。所以,每個統計人員對此都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沒有背景的平民想要報銷自己的軍功,排期堪比等經適房。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普通的秦軍士兵想要拿軍功,難度不要於發財】

如果某個人真的那麼幸運,通過斬下對方貴族的首級,獲得軍功後的他也將面臨天花板。根據秦朝司法,斬首隻能獲得前5級的軍功,普通人也別想獲得8級以上的爵位,除非轉讓給自己的兄弟或子嗣。制度直接將天花板釘死,不讓普通老百姓過去,只有像白起這樣的名門之後才有機會通過軍功獲得進入權力高層的門票。


軍功制度的真正用途


可能你會有疑問——既然軍功制度這麼雞肋,為什麼秦國老百姓還會“聞戰則喜”?答案在軍功制度的另一大用途:贖罪。


前文提到過,秦國的連坐法十分恐怖,一人犯罪全家株連。貴族和富人可以通過金錢贖買的方式,將自己的罪過抵消。拿不出那麼多資金的平民,往往只有被打成刑徒,去修長城或者陵墓直到生命終點這一條道路。


真實的秦國——《大秦帝國》究竟說錯了哪些?

【僅僅是長城就埋葬數十萬刑徒的生命】

平民可以不在乎爵位帶來的良田美宅,卻不能忽視隨時可能落到自己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根據現代學者估算,至少有20%以上的秦國人因為各種原因被打成刑徒。從秦長城、都江堰、秦王陵等地出土的數以萬計的刑徒屍骨表明,估算出這個百分比的是真正的專家而非“磚家”。1/5的比例意味著,你的鄰居或者好友一家極有可能因為某個罪過被打成刑徒,全家淪落為朝廷的公共奴隸,餘生都將在勞作中度過。


出於對這種生活的恐懼,秦人拼死奮戰,去求萬分之一的幾率能夠在戰場上斬殺一名敵軍爵士,換取一次贖罪的機會。當然,《大秦帝國》不會把秦人聞戰則喜的真正理由給觀眾看。


結語


大秦帝國在古裝劇中實屬上佳,奈何太多人將其當作正史看待。彷彿一夜之間,那個以暴虐出名的王朝,變成了一個法制、公正的社會。殊不知,那些看似十分現代的東西,骨子裡盡是令人髮指的野蠻、落後。也再一次證明了,事物不能只看表象這一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