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戰書寫“天心取米”4字,漢朝大臣每字加一筆送回,匈奴退兵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曆史傳承的大國,同時還是一個物產資源豐富的天府之國。因此,從古至今,就時常有外族覬覦我們中華大地,想要霸佔我國富饒的領土。像近代的日軍侵華戰爭,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而說到古代,對我國最虎視眈眈的民族,就是匈奴。

匈奴戰書寫“天心取米”4字,漢朝大臣每字加一筆送回,匈奴退兵

匈奴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從秦始皇時代開始,匈奴就開始入侵我華夏大地了。而且,當時的秦始皇為了抵禦匈奴,先是派遣蒙恬率領30萬秦國精銳去驅逐匈奴,而後於邊境處修築了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可見匈奴對於我們的威脅還是很大的。

而在秦朝滅亡後,天下便陷入了楚漢相爭的局勢之中,最終劉邦從中勝出,建立了大漢王朝。而就在此時,匈奴抓住了我國剛剛經歷完戰亂,國力孱弱的時機,大舉進攻中原地區。而劉邦因為缺乏實力與之抗爭,便選擇了和親的政策,來保護漢朝的根基。在經過了漢朝歷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兵強馬壯,有了與匈奴較量的底氣,便展開了與匈奴之間的戰爭。

匈奴戰書寫“天心取米”4字,漢朝大臣每字加一筆送回,匈奴退兵

在漢武帝執政早期,匈奴打算攻打中原地區,還派遣使者給漢朝送來了一份戰書,上面只寫了4個字“天心取米”。當時的漢武帝在看到這封戰書的時候,也十分不解,反覆看了幾遍都沒有頭緒。於是,漢武帝便找來了文武百官,來一起研究這封戰書,可還是沒有人知道其中意思。最後,漢武帝無奈之下,便決定將這4個張貼在告示之上,希望民間有人能為他解惑。

在告示張貼出去不久,一個叫做何塘的修撰官,就將榜給揭了下來。他來到漢武帝面前對他解釋道:這“天心取米”4字中,“天”字代表的是天朝;“心”就是中原最中心的地區;“米”就是我國的農耕文明。所以,“天心取米”的意思就是,匈奴將要來攻打中原地區,奪走漢室江山,謀取皇位。這個時候,漢武帝才恍然大悟。

匈奴戰書寫“天心取米”4字,漢朝大臣每字加一筆送回,匈奴退兵

而在漢武帝苦想對策的時候,何塘又說他有應對之計,可令匈奴退兵,只需要在這4個字上,各加一筆,那麼匈奴必然會退兵。何塘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為了“未”;在“心”字中間加了一撇,便為了“必”;在“取”字左上方加了一個“乛”改為了“敢”;在“米”字上面加了一橫,改成了“來”。而這4個字就變成了“未必敢來”,隨後漢武帝便派人將這4個字,“回敬”給了匈奴。

在匈奴收到漢朝回覆的戰術後,非常詫異,原以為漢王朝會像之前一樣,不敢應戰,選擇和親了事。但是在看到這“未必敢來”4個字後,便覺得此次漢朝的態度不同以往,必定有所準備,自己貿然前去無異於送死。於是,匈奴就選擇了退兵,打消了進攻中原地區的意圖。

匈奴戰書寫“天心取米”4字,漢朝大臣每字加一筆送回,匈奴退兵

從這個小故事之中,我們不得不佩這位漢朝大臣的智慧,也不得不感慨我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僅僅是加了4筆,就化解了一場戰爭危機。當然了,也有人質疑這個小故事的真實性,畢竟古代用的文字和我們如今並不一樣。但是,在筆者看來,他傳遞給了我們古人的智慧,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豐富的趣味性,而這些比起追根溯源不是更加有意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