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嘉慶,當了三年太上皇,其中真相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政治危機?


1796年,乾隆下詔退位,其十五子愛新覺羅永琰登基,取年號為嘉慶,乾隆成為太上皇,與趙構不同的是,乾隆退位但是沒有退權,在長三年半的時間內,乾隆依舊成為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那麼,既然不想著放權,又為何將皇位禪位給自己的兒子呢?

1、太上皇介紹

我國曆史上,存在著幾十名太上皇,當然成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同。有的是被後世追封,例如老子、秦始皇的父親以及朱元璋的父親等;有的是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例如李淵、司馬衷與朱祁鎮等人;有的是自己退位成為太上皇,例如轉嫁責任的趙佶、殺害岳飛的趙構、以及為了兌現其年輕諾言時候的愛新覺羅弘曆等人。

被追封的以及被迫無奈退位的太上皇,當然沒有實權,而被迫無奈成為太上皇,往往在屈辱中去世,例如李淵與李隆基等人。

而主動退位的皇帝,是否有實權,還是看太上皇的意願。例如趙佶,將皇位交給自己的兒子之後不久,國家就被金朝滅亡,當然沒有實權。

56歲的趙構,在退位之後,聲稱自己頤養天年,不再過問政治,雖然趙構在25年太上皇歲月中,偶爾干預一些人事任免,但是大權完全被其養子以及後來的繼承人所控制,例如其養子為岳飛平反以及北伐等,趙構完全沒有過問。

而乾隆退位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把握著皇權,永琰只不過是他的代言人罷了。

2、乾隆成為太上皇時候的政治危機

乾隆成為太上皇,雖然清朝還是在鼓吹天朝上國,但是已經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

一是乾隆年輕時候的承諾,具有乾隆在與大臣談論康熙帝的時候,乾隆感慨其爺爺取得豐功偉績,說了一堆的奉承話語。

最後說自己沒有德與能在皇位年限上超越自己的爺爺,因為古代具有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規律,而古代的皇帝壽命一般都不是太長,活到七十的屈指可數,而乾隆繼位時候已經25,如果在皇位上60年,那麼其壽命達到85,這已經超越了古代任何皇帝的壽命了。

但是乾隆會養生,壽命比較長,在85歲的時候,依舊不糊塗。為了兌現君無戲言的承諾,乾隆下詔退位,當然沒有將權力交給自己的兒子。

二是清朝危機四伏,雖然乾隆帝自詡十全武功,但是在乾隆末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朝廷腐朽,因此清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尤其是在退位時候,四川與湖北地區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八旗軍前去鎮壓,結果節節敗退。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八旗軍已經走向沒落了。乾隆皇帝學宋徽宗,在危機時刻,將皇權讓位給自己兒子。

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三是北部灣戰役,法國對於北部灣地區垂涎欲滴,先後向清軍多次挑釁。儘管清朝宣佈抵抗法國取得了勝利,但是清朝損失非常的慘重。在這場戰役結束之後,拿破崙感嘆道,清朝是一個熟睡的獅子。

在乾隆成為太上皇之後,仍然牢牢的掌握著大權。嘉慶雖然坐在龍椅之上,但是沒有一點兒實權。決策等都由乾隆制定,而嘉慶只要有一點想要奪權的意思,就會被乾隆大聲呵斥,成為這樣的皇帝,嘉慶自然非常委屈。不僅如此,嘉慶還受權臣和珅的欺負。

而和珅成為了首席大學士與軍機處大臣,權傾天下,即使嘉慶帝也要對於和珅畢恭畢敬。當然嘉慶對於和珅的飛揚跋扈非常的反感,嘉慶越是對於和珅謙卑,和珅越是得意忘形,甚至騎馬到圓明園等。這也為嘉慶後來除掉和珅埋下伏筆。


小小嬴政


乾隆當太上皇的這三年,清朝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危機呢?


第一個危機是嘉慶皇帝的皇權危機,他雖然當了皇帝,可卻無異於一個“傀儡”。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可是,僅僅過了三個月,他又忍不住頒佈了一份諭令:“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乾隆的意思也很明顯,朕呢,雖然已經說了要在明年歸政給兒子,可是,朕歸政之後,你們文武百官但凡誰要上奏什麼事,也得統統上奏給朕,你們在奏疏稱朕為太上皇便可以了,知道了不?

嘉慶對此什麼反應呢?他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權力確實一直被乾隆拿著,他要真敢反對乾隆的做法的話,他自己也怕會被乾隆給廢了。所以,嘉慶不但不敢有絲毫的不滿和抱怨,還得急忙地向乾隆表態,我的爹呀,兒子求您過了100歲後再歸政給兒子吧!


乾隆也很滿意兒子的態度,所以欣然地接受了嘉慶的請求,當起了仍然總攬皇權的太上皇,這一當就是三年。這也就是說,嘉慶的皇權實際上一直在受到乾隆的打壓,長久之後,不僅會對嘉慶的性格造反負面影響,他將來即便親政了,皇權也將會受到來自朝臣的壓制甚至是威脅,如果嘉慶能力不足以應付乾隆突然病逝之後的局面的話,清朝很可能會迎來一場動亂。


對於這一點,嘉慶絕對是深有體會,乾隆的寵臣和珅就是一個讓嘉慶沒辦法忍受的人,早在乾隆宣佈立嘉慶為皇太子並且禪位給嘉慶的時候,和珅就已經知道了這事,然後偷偷跑去告訴嘉慶,想要巴結巴結嘉慶。可是,這事讓嘉慶很敏感,明明他才是乾隆的兒子,和珅只是一個外臣,為什麼乾隆卻更願意相信和珅?


和珅提前知道了乾隆想要禪位給嘉慶的事,如果他不想讓嘉慶接乾隆的班的話,故意去找嘉慶的茬,或者故意讓嘉慶犯錯,讓乾隆改變主意的話怎麼辦?和珅的嘴,可是能夠忽悠乾隆的鬼呀!

更何況,當時乾隆年邁,他又更親近和珅,所以給了和珅很大的權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珅已經能夠仗著乾隆的寵信去壓制嘉慶了。所以,和珅的存在就是對嘉慶的皇權的一個威脅,這也是嘉慶親政後迫不及待地對和珅下手的一個原因。

嘉慶的皇權不僅受到了來自乾隆的打壓,還受到了來自和珅的壓制和威脅,同時也受到了群臣的質疑。所以,嘉慶才會在乾隆死後立刻對和珅下手,為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樹立起他作為一個皇帝的權威,告訴所有人一個道理——皇權不可侵犯。



第二個危機是清朝的吏治危機,乾隆中晚年的時候已經差不多將清朝的吏治給弄得一團亂了。

乾隆寵信和重用和珅,實際上就是清朝吏治敗壞的一個開端。吏治是一個朝代得意穩定和發展的根本,縱觀歷史,歷朝歷代之衰亡,莫不始於吏治的敗壞,一旦吏治敗壞了,也就意味著這個朝代的根要爛了。

乾隆早年一直很重視吏治的整頓,可是後來重用了和珅之後,這一切就開始變了,他讓和珅擔任吏部尚書,和珅則運用職權打壓異己,讓乾隆早年好不容易整頓好的吏治又陷入了泥淖之中。

聽和珅的,


能升官。不聽的,自然會被和珅想方設法地打壓。所以,滿朝上下可以說是遍佈和珅的黨羽,除了劉墉這樣勉強還能和和珅鬥一鬥的之外,已經沒有人是和珅的對手了。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讓和珅當吏部尚書的同時,還讓他兼管戶部,吏部和戶部,一個是管官的,一個是管錢的,清朝六部之中最重要的兩個全讓和珅給佔了,這能不亂嗎?

想升官,得求和珅。想讓朝廷批點經費,還是得求和珅。所以,和珅想不腐敗都難呀!清朝的吏治想不敗壞都難呀!

但是,嘉慶親政之後卻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去整頓吏治,他甚至不敢動吏治這一塊,他所謂的“整飭吏治,以清廉為本”,事實證明是雷聲大雨點小。當時處理和珅的時候,有人建議他繼續深挖,他根本不敢答應,只處理了和珅就了事了,因為乾隆和和珅將吏治敗壞得太嚴重了,他要真敢牽一髮,那就得動全身了。所以,嘉慶不敢動。



第三個危機是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這個危機註定了無法避免。

康熙和雍正給乾隆留了一個好底子,所以乾隆能夠肆意地揮霍,然後就揮霍出了一個所謂的“乾隆盛世”。從這一點看,乾隆確實用錢將“康雍乾盛世”推上了頂峰,可是,清朝鼎盛於乾隆,也衰落於乾隆。

乾隆留給了嘉慶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對於能力平平的嘉慶而言,他能夠扭轉頹勢嗎?顯然不能,能夠打倒一個和珅,發一筆橫財,嘉慶就已經高興得不行了,可是打完了和珅,他也就沒轍了。


乾隆選了一個只能守成、不能進取的嘉慶,嘉慶選了一個不能守成、又不敢進取的道光,道光又選了一個更怕事的咸豐......

所以,清朝國力衰退的危機也就這麼延續下去了。


小蘿談談吧


人人都知道乾隆退位但不讓權,在和珅的輔助之下大權獨攬,發號施令,依然是一國之主。嘉慶帝登上皇位保座卻處在太上皇的控制之中,毫無作為,僅為傀儡。父親對自己的考察並沒有結束,必須小心應付,出不得一點兒差錯,否則,下僅皇位難保,連性命也可能丟掉。名為一國之君,就連奴才和珅也跟自己指手畫腳,這窩囊日子不知那一天才結束,唉!只有太上皇仙逝才能結束。軍機大臣阿桂睌年多病,他嚥下最後一口氣斷言:和珅必死於嘉慶之手!只見阿桂斬釘截鐵地說:我之所以不死,就是要等著皇上親政,處死和珅,不然,我死不瞑目!!那麼,阿桂到底都沒有活著看到和珅倒臺,嘉慶二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八十一歲。阿桂雖然死了,但他關於和珅必將死於嘉慶帝之手的預言確實不是一時氣話,阿桂是對王朝政治的深刻洞察。其實,何止阿桂,就連和珅的親信中也有人相信和珅必死,因為和珅的親信他們親眼看到了這樣一幕:和珅對嘉慶帝誇誇其談,指手畫腳,嘉慶帝正襟危坐,目不斜視,臉上無動於衷,看不出喜怒的表情,嘉慶帝顯得城府高深不可測。看到這兒,和珅的親信心裡哇涼哇涼的。親信知道,和珅你死定了,你和珅根本鬥不過嘉慶帝。然而,和珅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凍過冰?他到底意識到生命已經開始倒計時了嗎??他的內心有沒有壓抑鬱?有!和珅的壓抑不是來源於窩囊,而是來源於恐懼。你別看和珅對嘉慶帝指手劃腳,神氣活現,每當夜深人靜,陣陣恐懼的感覺會湧上心頭,令他難以入眠。因為和珅得知阿桂嚥下最後一口氣斷言自己必死嘉慶手上,你說和珅他怎麼不怕呢?就連自己的親信中也有人相信這一點。為此,也有人曾勸告過和珅,當然,話說得十分委婉。此外,和珅的老婆,兒子,兒媳婦(乾隆的十公主)也勸他能有所收斂,或者急流勇退。和珅呀和珅!你還用別人提醒嗎?你到底知不知道,就連宮中的老太監都知道,新皇帝一上臺,首先最倒黴的就是先皇的(大紅人),而且,在前朝越是吃得開,這跟頭栽得越厲害,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這個道理。封建社會古往今來,這樣的倒子多的是!和珅阿和珅,你難道不害怕??和珅當然害怕哦,他每睌都夢見嘉慶帝舉起巨斧向自己的頭上砍下去!和珅儘管害怕,但最終既沒有收斂,也沒有急流勇退,而且他做出了全力輔助太上皇抓權不放,壓制嘉慶帝的選擇。對此,有很多學者對和珅兩種指責:或者指責他不過是個奴才,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又或者指責他因貪慾矇蔽了理智,不能急流勇退,及時罷手。總之一句話:都認為他利令智昏,對大禍即將臨頭缺乏敏感。其實,這兩點指責都有失公允。和珅最終選擇了全為輔助太上皇,壓制嘉慶帝,肯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那麼,和珅為了活命選擇另一條退路,到底行不行得通呢?想想看,和珅有膽量(跳糟):轉投嘉慶帝,全力幫助嘉慶帝掌握大權,嘉慶帝會接納他嗎?嘉慶帝有與太上皇對立的膽量嗎?二個字:沒有。退一步說,就算嘉慶帝暫時接納他,恐怕也不過利用一下而已,(卸磨殺驢)是早晚的事兒,因為和珅畢竟是太上皇曾經的(大紅人)和叛徒。遠的不說,雍正朝的年羮堯,隆科多的下場不是明擺著嗎?你指責和珅不能急流勇退,你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因為:國有國法,山有山規,你當是細路仔(指小孩)過家家,想玩就玩訝,不想玩就回家?又或者像厭學的細路仔(孩子)裝病請假那麼簡單?你不玩了想回家,你想得太天真想得太美,太上皇還沒玩夠呢。什麼叫(身不由己)?這回你理解了吧。………正月十五,嘉慶帝向天下宣佈和珅二十條大罪罪名成立。


茹叔敬


1796年,愛新覺羅·顒琰登基稱帝,史稱嘉慶皇帝。而乾隆則改稱為太上皇,實際上繼續把持朝政。

事實上,乾隆在登基滿六十年時將要禪位,已經在乾隆四十三年時就下詔明確:

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御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他又下一道聖旨予以明確自己禪位的決心:

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奏對稱太上皇。

不過,真等到嘉慶皇帝登基後,乾隆雖然完成禪位成了太上皇,但朝中的一應大小事務,依然皆出自他的決策。甚至於,有人將那時的嘉慶皇帝視為傀儡。

一般認為,乾隆皇帝戀權,因而遲遲不願真正歸政於新君嘉慶皇帝。

文史不假個人卻認為,乾隆皇帝退而不隱,擔任太上皇期間繼續專權,是因為清王朝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危機。經過總結,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禁錮

乾隆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專制和禁錮的最高峰。別說是普通的民眾,就連一向敢於直言的士族階層都被迫禁言,整個社會進入到了死氣沉沉的暮氣之中。

在清軍入關之初,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推行過極為嚴苛的文字獄。但是,隨著清王朝統治秩序的建立,在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時,逐漸放鬆了文字獄。

可是,乾隆登基後,重新掀起了文字獄,甚至比之前更甚,嚴重阻礙和制約了社會思想和文化的進步。例如,前禮部尚書沈德潛曾題寫過《詠黑牡丹》的詩句:

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

乾隆因此斷定,這是在影射清朝以異族的身份奪取朱明王朝,存在著典型的反清思想。儘管沈德潛已經過世,但乾隆依然下旨將其銼骨揚灰,以儆效尤。

徐述夔在過世多年後,其遺著《一柱樓詩集》被乾隆翻出,因其中的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而被認定為明朝餘孽。徐述夔不僅本人被開棺銼屍,其滿族皆被乾隆下旨問斬。

一時間,社會中處處瀰漫著惶恐之氣。迫於乾隆帝嚴苛的“文字獄”,許多的士人和精英,都只得埋頭於傳統的八股文和封建禮教之中,再也不敢追求思想和文化的創新。

於是,民眾在喪失反抗意識的同時,也喪失了社會創造力,喪失了追求進步的勇氣,這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文字獄”為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與影響。

而當時,西方世界正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思想變革和解放,工業革命也悄然興起。而中國,卻開始越來越落後了。

二、盲目排外

雖然已經落後了,但乾隆絲毫不瞭解世界形勢,依然固執的繼續著自己“天朝上國”的美夢。拒絕與時俱進,拒絕開眼看世界,拒絕馬嘎爾尼的通商請求。

早在17世紀時,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英國新興資產階級迅速崛起,逐漸通過一次次的鬥爭掌握了政權。當政後的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圈地運動和經濟新政,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到18世紀中期時,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軍事領域都是首屈一指。緊接著,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急需擴大海外市場來完成商品的銷售。

1793年,英王喬治三世向大清朝派出了七百多人的龐大代表團,由馬戛爾尼勳爵率領並手持自己的親筆信,以為大清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特意向中國提出通商請求。

雖然,英國佬後來向我國傾銷鴉片並發動鴉片戰爭,不斷侵略大清朝。但是,筆者實事求是的說,1793年英國人的這次到訪,他們是沒有惡意的,他們真的是來談生意的。

馬戛爾尼不僅攜帶了大量的禮物,還攜帶了整船的外交、通商、文化、科學等人員,甚至連英國皇室的上層貴族都有隨行。如果對乾隆帝說,英國人這次是漂洋過海來看你,此言並不誇張。

結果,當馬戛爾尼的代表團在廣州港登陸後,幾乎就被全部軟禁起來。馬戛爾尼在四處打點並再三表明自己此行是為皇帝拜壽後,才勉強被准許進京。

馬戛爾尼向乾隆遞交了英王喬治三世的親筆信,並代表英國政府提出兩國通商的請求後,乾隆皇帝竟然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之後,他還大言不慚地給英王喬治三世下了一道聖旨:

我天朝地大物博,無需與爾小國通商,若絲綢、茶葉、瓷器等物,是爾等必需之用,天朝將加以體恤,每年賞賜若干。

無奈和失望的馬戛爾尼,只得帶著乾隆的賞賜和聖旨,默默返回了英國,向英王覆命。據《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馬戛爾尼在歸國後寫道:

大清國好比破敗不堪的上等戰艦,它之所以還沒有沉沒,是因為有一群幸運和勇敢的船員在苦苦支撐。而它勝過鄰船的地方,就只剩體積和外表了。

就這樣,因為乾隆的盲目排外,清朝喪失了一次與世界接軌並發展自己的機會。

三、吏治腐敗

乾隆前期時,對於吏治尚能嚴厲整頓。但到了中後期,清廷的吏治已經充斥著腐敗,完全混亂。其中,重用和珅,就是清朝吏治腐敗的一個開端,也是一個縮影。

縱觀歷朝歷代的歷史,“國亡始於吏治”。一旦吏治腐壞了,就表明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已近徹底激化,已近奔潰邊緣。

乾隆晚期,和珅一人就身兼領軍機大臣和首席內閣大學士。同時,還是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和理藩院尚書。甚至,還有《四庫全書》總纂官和步軍統領等其他的軍、政職務。

可見,乾隆對於和珅的信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不論是當年的嘉親王,還是現在的嘉慶帝,都會忌憚和珅的權勢。

乾隆過世後,嘉慶親政所辦的頭等大事就是扳倒和珅,列舉了他的二十大罪狀。而且,其中的第一大罪狀,還是和珅自己主動送上的:

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前,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

經查抄,和珅貪汙受賄數額涉及金額在八億兩白銀至十一億兩白銀之間,算上其所有的田地、房產、古玩、玉器、字畫等,超過清廷十五年的財政收入。

而且,和珅僅僅是乾隆時期的一個貪官而已,其他的大小官吏皆上行下效,搞得國家機器運轉混亂,汙水橫流。

四、起義不斷

乾隆時期,雖然號稱“康雍乾盛世”,但國內卻長期伴隨著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尤其在乾隆晚期時,各地的起義更是不斷。

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反清起義,席捲了整個甘肅和青海;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農民起義,成為臺灣省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反清起義;乾隆六十年, 苗民發動反清起義,幾乎就控制了川、黔、湘三省,起義人數達到了三十多萬,持續了十幾年;嘉慶元年,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席捲了中國的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甘肅等多個省份。

乾隆晚年時,社會人口逐年增加,而土地的兼併現象也日益嚴重,可以開耕的荒地已經開發完畢。許多農民都流離失所,沒有田地可以耕種,只得躲進川、鄂、陝等省的邊界避難。

這些饑民聚集在一起,自然就會滋生事端,再加上宗教勢力的影響,很快就燃起了起義的熊熊烈火,並且蔓延到了其他省份。結果,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平定越來越難。

事實上,清兵在入關後,原屬八旗及其後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到了乾隆朝晚期時,這些旗人越來越多,而且大多由國家供養,即便是參軍的,也出現了八旗戰鬥力大幅度銳減的情況。

就以白蓮教起義為例,乾隆派遣八旗軍前去平叛,結果卻屢屢戰敗,只得增設了綠營兵參加平叛。這次起義,幾乎耗盡了清廷所有的國庫,徹底撕掉了之前盛世的面紗。

五、國庫敗空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其一生鋪張奢靡,數次出巡。

就以南巡為例,據

《清史稿》記載,乾隆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四十五年和乾隆四十九年時,乾隆皇帝六次南下巡視江南之地。

乾隆每次出巡,聲勢和規模都異常浩大,符合他驚天動地的性格。每次出巡,除了沿途的接應和護駕不提,僅僅隨行人員就在萬人以上,所過之處,各地都猶如經歷過一場巨大的浩劫。

據統計,乾隆皇帝南巡,僅直接花費國庫的存銀就在三千萬兩以上,其他的各項開支和損耗,無法估量。

除此以外,乾隆皇帝南征北戰,不僅開疆擴土,而且還成就了他的“十全武功”

分別是:乾隆十四年,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乾隆二十二年,又一次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族部的叛亂;乾隆三十四年,攻克緬甸;乾隆四十一年,又一次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乾隆五十三年,平定臺灣的天地會反清復明起義;乾隆五十四年,擊敗了安南的邊境挑釁;乾隆五十六年,出兵尼泊爾平定其內亂;乾隆五十七年,又一次平定了尼泊爾的內局。

在乾隆時期,大清帝國的疆域面積達到了歷史上的最大。而且,在徹底擊敗了宿敵準格爾部落後,真正完成了新疆的統一,是中國歷史上自盛唐後,又一次將西域劃入到國家的版圖之內。

在文治方面,乾隆主持編纂了《四庫全書》,因為書分經、史、子、集四部而得名“四庫全書”。合計共有近八萬卷,三萬多冊,八億多字,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鉅著。

雍正帝勤勉持政,給乾隆留下了六千萬兩白銀的國庫存銀。而乾隆晚年時,國庫存銀已經幾乎耗盡,不足幾百萬兩。所以,文史不假個人歷來對於所謂的“康乾盛世”存疑,似乎叫做“康雍盛世”或者索性就叫“雍正盛世”似乎更為妥帖。

六、新君平庸

嘉慶皇帝平庸,一向自視甚高的乾隆自然心知肚明。選擇讓他繼位,也是無奈之舉。

最先,乾隆心中確立的繼承人,是他的嫡子永璉,為乾隆最寵愛的富察皇后所生。在永璉七歲的時候,乾隆就準備冊立為太子,但聖祖康熙皇帝有嚴詔“坐朝之君不立太子”。所以,乾隆將永璉的名字寫好後放在了“光明正大”匾額的後面。可惜,永璉短壽,在九歲時就夭折了。

之後,乾隆開始著力培養自己的皇長子永瑛。可惜,永瑛資質太差,總也不能令乾隆滿意,父子兩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結果,永瑛因為精神壓力過大,在二十多歲時就病逝了。

接著,乾隆開始寄希望於他的另一個嫡子永琮。可是,永琮也非常短命,在兩歲多時就不幸夭折了。

乾隆皇帝的立儲工作多次失敗,令他極為沮喪。而且,他發現自己剩下的皇子中,幾乎沒有一個真正能夠成器堪當重任的。

最後,乾隆選定皇十五子顒琰為太子儲君,也是矮子裡面選將軍罷了。顒琰的資質一般,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聽話,對於乾隆的指示,完全遵照執行,不敢有一絲一毫的違逆。

對於這樣一個只求守成不圖進取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嘉慶,身為太上皇的乾隆自然不敢輕易放手。

果然,平庸的嘉慶皇帝選擇了更平庸的道光皇帝為繼任之君。1840年的鴉片戰爭,徹底打亂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不僅改變了大清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一步步跌入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


文史不假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乾隆皇帝在位可說是很長的時間了,他恪守孝道說在位時間不敢超過60年,而後在晚年的期間禪讓給嘉慶皇帝,做了3年多的太上皇,總共統治時間可以說是達到63年多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在位統治時間最久的一位皇帝。



我們不得不承認乾隆確實是一位好的領導者,在他的治理下百姓的生活也是相當安定,並且他還大力提倡人們發展農業,而且國家很多的饑荒地區也都在他的治理下有了很大的好轉,但是也因為他太熱衷於自己手中的權利,和享受這一份高高在上的感覺,因此儘管自己年紀大了,已經讓位,可是他仍然想出了這麼一個辦法,一直在暗中操控著朝廷。


雖然年盡90的乾隆皇帝交出了玉璽,當起了太上皇。但是卻只是將:“郊、壇、宗、社諸祭祀”的行禮的事情交給嘉慶做。乾隆退位後,曾明確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仍然以“朕”自稱,對前來朝貢的使者說道:“我雖然歸政,但大事還是我辦!”在做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裡,仍手握著朝廷大權,嘉慶也只是個傀儡皇帝。直到乾隆去世後,嘉慶才真正掌權。難道乾隆握住權利死不放手?


小編認為不能因此認為乾隆是貪戀皇權,其實他可能有他的理由。一是乾隆在選太子這件事上花費了太長時間,他在傳位密詔上寫誰誰死。所以到最後他能挑的皇子不多,讓他滿意的沒有,只能在矮子中間選高個,勉強選中了皇十五子永琰。二是嘉慶資質平庸,並不是乾隆理想的繼任者。正因為不是理想的繼任者,所以乾隆雖然年紀不小,卻也不放心就把權力交給永琰,他必須要帶一下。所以。乾隆又幹了4年,直到去世後,嘉慶才開始掌握實權。


乾隆一生近九十載,經歷了太多事情,怎會到死不肯放下權利。權利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有親情可以延續。好了,小編解答完畢。把你的看法記得分享給小編哦!


昊濤說史


乾隆是清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比較幸運的皇帝,在那個“人活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在八十五歲時依然明白事理,這是非常難得的,二十五歲登上皇位,一直持續了六十年,最後乾隆竟然選擇以禪讓的方式將皇位讓給嘉慶帝,著實令人費解。乾隆在位時清王朝還算政通人和,整體上的發展狀態很好,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的讓出皇位,不再幹涉朝廷事務,然而他卻把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把握著政治實權,這件事就變得沒那麼簡單了,乾隆帝必定別有用心。


第一,歲月不饒人

年過八十歲的乾隆皇帝已經沒有精力繼續處理朝廷事務,各種繁瑣的工作顯然不適合這個年齡的乾隆,於是他選擇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瑣碎事務交由他去處理,自己在幕後把控著政權。與歷史上很多其他的太上皇不同,乾隆為期三年的太上皇是有著政治實權的,嘉慶帝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他的政治權利是虛的,真正決定政治走向的,依舊是乾隆,只要嘉慶帝有一絲掌控政權的想法,乾隆帝就會大加批評。儘管乾隆已經如此高齡,好在他的意識還算清醒,把控政權也並沒有胡作非為。

第二,乾隆帝愛慕虛榮,禪讓能夠為他留下一個好名聲。

乾隆皇帝對名聲的重視程度想必無需多言了,常常拿自己與堯舜皇帝相比,甚至吹噓自己要強於堯舜二帝,禪讓皇位也是效仿堯舜二帝的做法,希望讓後人稱讚他,可見乾隆帝有多麼好大喜功,在位期間建功立業也無非是為了留下一個好名聲,乾隆帝對名聲的重視,在史料上也不難看出,因此追求名聲絕對是乾隆帝主動禪讓皇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乾隆皇帝也是無力迴天,同時為了不讓皇位繼承出現問題,他選擇在自己有生之年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

乾隆時期的清王朝不再是那個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朝代,國內國外都出現了一系列威脅清朝統治的勢力,白蓮教起義給了八旗軍一次慘痛的教訓,同時也讓人們清醒的認識到王朝統治危機,由法國挑釁發起的北部灣戰役更是重創清軍,這些事情乾隆帝都看在眼裡,但是也無能為力,他不想讓清朝毀在自己的手裡,於是藉機讓嘉慶帝承擔這一切後果。此外乾隆帝考慮到皇位繼承時可能會出現的差錯,儘快將皇位繼承的事情定下來,禪讓皇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看似簡單的一次皇位禪讓,背後卻隱藏著重重危機,乾隆皇帝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而政權交到其他人手中又覺得不放心,自己統治下的清王朝一片繁華,可如今完全變了模樣,清王朝的統治隨時都有可能被終結,一世英名也不復存在,乾隆帝自然是不甘心,他可是講究名聲的人,經過權衡之後他終於將皇位禪讓給嘉慶帝,自己在背後掌權。這件事也正應驗了一句話,一個簡單的歷史真相背後往往隱藏著更深的歷史背景。


尚武菌


愛新覺羅·弘曆,年號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89歲),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63年)。
(乾隆皇帝)


劇照

乾隆的一生,可以說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長跑,他“跑”到了康乾盛世的頂峰時期,但卻沒能趕上當時世界大勢的發展潮流!

我們先捋一捋乾隆的“馬拉松”長跑,和為什麼他會選擇禪位了?

乾隆25歲即位,執政60年,身位一國之君,活了89歲,這算是對他“長跑”的一個完美落幕,他能在有生之年做出禪位的決定,是尤為難能可貴的!

1778年9月21日,乾隆宣諭:至六十年禪位

他這樣說到:“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壽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歸政退閒。”

這道諭旨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說,他爺爺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自己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如果自己能夠在位六十年,那就應當傳位給太子。

時間轉眼即逝,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在1795年,乾隆爺便在圓明園勤政殿,宣佈立皇十五子嘉慶王——顒琰為皇太子,舉行內禪大禮,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乾隆)為太上皇,訓政!
(乾隆皇帝)


劇照

但乾隆的禪讓,真的就只是因為自己曾經的“君無戲言”嗎?背後究竟還有什麼複雜的因素了?

其實我們可以透過嘉慶來窺探乾隆禪位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嘉慶從乾隆手中接過權力,也同時接過了乾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連串危機,其中在嘉慶登帝初期,最緊迫的就是解決和珅問題!

說起和珅,今天人們從電視上看到的,滿是油頭滑腦、阿諛奉承、不學無術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但事實究竟是這樣嗎?

史書這樣記載到和珅:“少貧無籍,為文生員。”

區區十個字,就可知曉和珅既沒有高大的貴族家庭背景,也沒有進士出身的學歷,如果他沒有一身真實本領,又怎麼會做到內務府大臣、御前大臣、議政大臣、戶部尚書等等高官了?在乾隆在位時期,穩穩的坐起了“二皇帝”,就連嘉慶也沒放在眼裡。
(嘉慶)
劇照

嘉慶早在做皇子——嘉慶王時,就對和珅不滿。所以在嘉慶登帝初期,乾隆就留給了他一個重大的政治考驗,如何來處理位高權重的和珅!此為政治危機。

除比之外,乾隆留給嘉慶的考驗還在後頭。

乾隆禪位後的翌年,(1796年)白蓮教爆發大起義,戰火遍及川、豫、甘、陝五省,參加起義的群眾多達數十萬,綿延近十年,這對才登帝的嘉慶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然而,白蓮教的事情還沒解決,在1813年,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這次起義就發生在嘉慶的家門口(京師),當時起義軍頭子林清率領著北京郊區的一支兩百人隊伍,在宮內太監的協助下,一舉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門一帶與清軍展開激戰。這不得不讓後來的嘉慶驚呼:“這是漢、唐、宋、元、明以來未有之禍”!這是嘉慶即位後,面臨的重大政治危機!

然而除了國內戰亂不斷,乾隆晚年時期,國際上發生的事,更讓他顯得一臉懵逼!
(西方工業革命)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了?且看當時西方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兒。

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國紡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1776年,美國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美洲建立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並發表《人權宣言》; 1780年, 美國科學院在波斯頓建立; 1784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 而反觀此時的中國了,尚還陶醉於曾孫打著“百歲觀場”的燈籠,照著太爺爺參加科舉考試的“盛世”呢!

晚年乾隆統治下的“盛世危機”已經充分暴露,表面上乾隆是為了兌現當初自己的承諾,展現自己“賢君”的形象,但實際卻是把這個“爛攤子”,扔給了他的兒孫去承擔和收拾!


文史議春秋


沒啥政治危機,只是因為曾經許下的承諾。


話說,乾隆六十年,已經85歲(虛歲)的乾隆皇帝突然發佈旨意,說:“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子嗣皇帝嘉慶年。”

意思就是說,現在朕要冊封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明年就把皇位讓給永琰。

這一下子就把大臣給整蒙了,當時乾隆雖然年紀比較大,但身體卻看不出什麼毛病,精神看起來也是一天比一天好。有大臣就問乾隆,您老人家好端端的,為啥要退位呢?

乾隆解釋道:我的祖父那麼能幹,也只是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和他老人家相比,又怎麼能超過他在位的時間呢?而我現在已經在位六十年了,活了八十五歲,也應該實現曾經許下的承諾,把皇帝的寶座讓給太子。

“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比也。若邀窮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八十有五,即當傳位太子,規政退閒。”

乾隆所說的承諾,指的是乾隆元年,乾隆剛剛繼位時在康熙牌位前許下的承諾:“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紀元六十一載之數。”

為了表達對康熙的尊敬和崇拜,乾隆剛繼位就承諾自己只當六十年皇帝,當了六十年皇帝后就傳位給太子。在乾隆六十年,他突然想到了自己年少許下的承諾,擔心史書和世人會說自己言而無信,而乾隆又是極為好面子之人,於是就將皇帝的位置讓出去。


但乾隆只是“讓位不讓權”。

名義上,乾隆只是太上皇。實際上,乾隆仍然掌握著本屬於皇帝的權力。

例如,在乾隆退位前,就下令:

“朕於明年歸政後,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

就是說,以後但凡有文武官員上奏,都要給朕送過來,但現在朕已經不是皇帝了,你們就在奏疏中稱朕為太上皇吧!

這命令一下,剛高興沒幾個月的嘉慶頓時就傻眼了,因為乾隆的意思很明顯:朕只讓你擁有皇帝的位置,但大權暫時還歸朕。

所以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其實就是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談不上什麼政治危機。


金兔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不少皇帝提早退位當了太上皇,但是他們要麼是因為遭遇政治危機不得已禪位,要麼就是因為厭倦了政務纏身選擇主動禪位,唯有乾隆皇帝既沒有遭遇政治危機也不想主動禪位,卻因為要履行登基時的一個誓言不得已禪位給嘉慶皇帝,還因此上演了一場非常搞笑的鬧劇。

遭遇政治危機被逼退位可以說是許多皇帝禪位當了太上皇的原因,像西晉的晉惠帝就因為遭遇八王之亂,不得不把皇位禪讓給屬於他爺爺輩的司馬倫,唐朝的唐高宗李淵也因為遭遇玄武門之變,在其子唐太宗李世民的逼迫下不得不禪位,北宋的無道昏君宋徽宗就非常的搞笑了,在靖康之恥前硬拉哭著不想繼位的宋欽宗登上皇帝寶座。

因為厭倦政務纏身選擇主動退位變成太上皇的皇帝也有不少,像北齊無道昏君高湛就覺得處理政務太累了,嚴重影響自己吃喝玩樂逍遙快活,於是乾脆就禪位給其子高緯自己當了太上皇,南宋的昏君宋高宗為了自己清閒也禪位給了其養子宋孝宗,後來厭倦了政治的宋孝宗又禪位給了其子宋光宗。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太上皇都是因為以上這兩個原因產生的,有一個特殊的太上皇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他沒有當過皇帝就成了第一個活著的太上皇,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太上皇就是乾隆皇帝,因為他既沒有遭遇政治危機也沒有厭倦政務纏身,卻因為要履行登基時的誓言非常不情願的退位了。

原來乾隆皇帝登基時曾發下毒誓,表示自己只當60年皇帝就退位,在位時間絕不敢超過其在位時間61年的爺爺康熙皇帝,這在當時的群臣內心看來,乾隆皇帝無疑是在吹牛皮惺惺作態根本履行不了這個誓言,恐怕乾隆皇帝自己也想不到會有履行誓言的這一天。

這是因為康熙皇帝是8歲繼位虛歲70歲去世才得以在位61年,而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卻已經是25歲了,如果他要在位60年以上就必須要活到80多歲,而對於平均壽命不到40歲的中國皇帝來說,活到70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可以算非常高壽了,比康熙皇帝活的更長的中國皇帝並不多見,能夠活到80歲的中國皇帝更是屈指可數了。


中國歷史上活到80歲的皇帝,除了自稱南越武帝活到104歲的趙佗不算,在乾隆皇帝之前也就只有86歲的梁武帝蕭衍、82歲的女皇武則天、81歲的宋高宗趙構和80歲的元世祖忽必烈4位而已,其中忽必烈還只是活到虛歲80歲實際不到80歲,可見乾隆皇帝要活到80多歲履行誓言有多難。

然而不曾想乾隆皇帝卻活到虛歲89歲,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因此他最終不得不面臨是否履行誓言的問題,如果乾隆皇帝選擇不履行誓言誰也拿他沒轍,但是這樣既是對自己爺爺康熙皇帝的不尊重,也會招致天下人和後世的恥笑,因此權力慾望極重的乾隆皇帝權衡利弊後,最終還是非常不情願的選擇禪位給嘉慶皇帝,卻依舊是鬧了一個笑話。

當嘉慶皇帝將要舉行登基大典的時,乾隆皇帝卻鬧起了小孩子脾氣,聲稱象徵皇帝權力的玉璽給了嘉慶皇帝也沒用,還是自己保管比較好拒不交出玉璽,就像一個不肯交出自己玩具的小孩子一樣,而沒有了玉璽嘉慶皇帝的登基大典就有點不倫不類了,玉璽都沒有繼的是什麼皇帝位啊?


所以嘉慶皇帝的老師劉墉等一班大臣不得不連哄帶騙帶搶,才得以從乾隆皇帝手中接過玉璽勝利完成嘉慶皇帝的登基大典,而乾隆皇帝早就說過玉璽給嘉慶皇帝也沒用,因此嘉慶皇帝需怎麼做也就可想而知了,凡事都需要向乾隆皇帝這個太上皇彙報請他做決定,直到乾隆皇帝去世嘉慶皇帝才掌握實權。

這時嘉慶皇帝才得以大展拳腳,打倒乾隆皇帝寵臣中國歷史上最大貪官和珅,然後推行一系列反腐倡廉為主的嘉慶新政,然而清王朝的腐敗問題在乾隆皇帝的縱容下已經積重難返了,乾隆皇帝強力的閉關鎖國政策又使得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因此才能有限不敢大破大立的嘉慶皇帝也無法挽救國家危機,最終清王朝覆滅和近代中國飽受列強凌辱的悲慘命運也就無可避免了。


執斧談史說事


政治陰謀也談不上,畢竟說實話嘉慶對於一個人的處理已經很證明問題了。

很多人都在想乾隆這麼老了,然後又被嘉慶抬出來做了太上皇,而嘉慶自己做了皇帝,那是否說明乾隆最後就已經被架空權力成為了一個傀儡呢?

那大家想想當時在朝廷內誰最活躍誰又是群臣之首,毫無疑問就是和珅,和珅是在乾隆死了以後才被嘉慶處理的,和珅這個人代表的什麼東西代表著乾隆在朝廷內部的眼線,在朝廷內部的事例和生這個人這一生最大的本事不是說斂財,也不是說如何去治理朝政,而是如何去迎合乾隆的意思,乾隆想什麼他就做什麼,所以乾隆一直這麼無條件的信任他。

因此和珅的存在與否證明著乾隆是否放棄朝政,我們必須得說的一件事情便是乾隆這個人,雖然他嘴頭說的特別好,聽說自己當皇帝當了這麼多年肯定不能夠超越康熙爺,所以他才退位當了太上皇,可是他名義上面是太上皇,可實際上他還是皇帝,嘉慶雖然是皇帝,可他還是太子,這種情況之下,嘉慶有什麼能力去搞什麼政治陰謀?他如果真的能搞政治陰謀,那就算乾隆還活著,只要她當了太上皇,嘉慶把權力攥在自己的手裡面,和珅必須死。

其實乾隆這麼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曾經誇下海口,沒辦法得兌現諾言,所以才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可是這種事情呢,其實是換湯不換藥,你如果真的把權力交給你的下一代,那你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很難想象。

尤其是嘉慶和乾隆之間,(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是存在著政治裡面的差距的,這個差距最終造成的結果是二人的政治理念背道而馳,雖然並不是生死大仇這般的差距,但是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傷另外一個人,一個巴掌這樣的情況出現。

歷史上面,當太上皇的有這麼幾位,一位是唐玄宗,唐玄宗的是被逼無奈自己的權利被自己的兒子給架空了,然後自己只能去當太上皇了,然後自己這個兒子也不把自己當回事兒。

第二位是宋徽宗,宋徽宗面對女真人進攻的時候,直接把自己的兒子宋欽宗扔在了汴京,自己淘到江南去了,後來自己的兒子在別人的幫助之下把女真人給逼退了,宋徽宗回來自稱自己是老朽,而且自降身份想要去江南,他這個兒子死活不同意,結果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裡面,被女真人一窩給端了。

第三位宋高宗趙構,這一對是已經算得上是能夠有一些人情味兒的,但是最終結果呢,是自己的繼任者對女真人的仇恨態度和自己對於女真人的妥協態度,最終導致了兩種不同程度的差距,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無論自己對自己的繼任者多麼的好,哪怕這個繼任者本來不應該登上皇帝的位置,自己硬把他給抬上這個皇帝的位置,可面臨國家大政方針的時候仍然還是藥材。帶著前任的屍體往前走,宋高宗趙構也成了這種屍體,當然這個罪責他必須得帶,這是他殺了岳飛所必須要負的責任,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一般來講這個罪責可以稍微減輕一點,可是卻偏偏被他的繼任者一五一十的全部訴說給了後人,由此可見他的繼任者就是直接狠狠地扇了她一個巴掌。

所以說大權旁落這可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有可能會造成你晚節不保的命運,所以乾隆雖然他這一生看起來有一些傻,但是其實乾隆對權力這個東西抓的特別緊,這麼多的潛力放在前面,乾隆也自然不願意把權力給放鬆,所以無論是合身還是整個國家的行政大權全部掌握在乾隆的手裡面,加慶表示,你們鬧騰,隨意,我就旁邊在那裡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